完整的代价
to be or not to be 。
很诧异,这句话竟然最先从脑海里蹦了出来,莎翁用最普通不过的字眼,表达了耐人寻味的大智慧,让人遐想联翩,似乎放哪里都合适,加上任何的后缀也毫不违和。
to be yourself, or not;
to be life,or not;
脑海中循环播放着这句话,试着揣摩出个所以然。
又是一个尖锐话题,忠于自己,太难;忠于生活,难上加难。
尤其当下,此时、此刻、此地、此情、此景,二者不可兼得,脑海中这么假想下,已有大山逼近、风雨欲满楼的恐慌。

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学历完整了;
从单身一人,到她和他,婚姻完整了;
从为人子女,到有子女,儿女双全,家庭完整了;
从有房,到有车,物质完整了;
从上班族,到自主创业,事业完整了;
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一辈子完整了;
……
我们在完整的路上奔跑着,奋斗着,to be life;
没人问你,这是你想要的吗?你开心吗?更没人告诉你,to be yourself。
生活轨迹似乎是儿时那支细脚伶仃的圆规,画出一个又一个直径不等的同心圆,岁月就是那圆圆的弧线,从起点汇合终点,而圆规的操纵者不再是自己的双手,取而代之的是无形的生活准则和衡量标准,即,life。不经意间,圆以外的世界因无暇顾及,悄然地,被遗忘了。

又有多少人因为没有大学的那张证明,暗自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工作中战战兢兢,关键时畏缩不前,影响发挥;读书时,室友爸爸曾说过一句话,“我并不指望你在大学学到什么,只是让你感受下氛围,培养你的气质和自信”。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大学里的那套是学术,很多人都明白,大学和未来的发展不是完全挂钩的。但,没有,就等于学历不完整。
婚姻、家庭、事业......亦然,有点荒谬,却很真实。
任何一环节的不完整,皆可能导致自卑,负重前行。所以,我们每个人,也都卯足劲的为完整贡献着,全力以赴,有时,代价沉重。经济学有个术语形容此再恰当不过了:投资回报率。比率有没有低于你的底线,还是依然在你可承受的范围内?

维纳斯的断臂,仅仅限于国外,如放在这里,则会水土不服,甚至,有大概率会被遗弃一旁,无人问津。
拿历史人物做参照,诸葛孔明尽忠职守,《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昭示天下人,他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举全国之力,多年扶持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导致民生凋蔽,苦不堪言。隐居隆中时,to be yourself,渐渐地,转化成to be life,五丈原成了终点,其实,他也不过为事业画了一个完整的圆罢了。历数风流人物,榜上从未有其名。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必须、应该如此呢?又是谁创造了如此浮华的幻境,用绚丽的色彩粉饰了生活,吸引众人前仆后继,蜂拥而入,从而框架住了世俗、网罗了大众机械似地画着人生一个又一个圆圈?在质疑面前,我们胆怯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弧线已画的得心应手熟练于心时,也就雷同了,你的本色就这样一点点地被吞噬殆尽。
to be or not to be ……
从来都是舍难取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