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旧闻】袁世海:一代宗师 德艺双馨
主持人(敬一丹):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屏幕上的这个画面会让我们的观众,特别是戏迷,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这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扮演的曹操。袁世海曾经在舞台上塑造了很多京剧经典人物的形象,特别是曹操、张飞、李逵等著名的花脸人物形象,为他赢得了“活曹操”、“活张飞”、“活李逵”的美誉。然而无论多么精彩的戏剧总有落幕的时刻,这位在舞台上行走了几十年的老人,12月11日告别了我们。今天按照老人家的遗愿,他的骨灰在大连撒向了大海。 袁世海生于1916年,自幼喜爱京剧。8岁学习,11岁入当时北京城最大的戏班,在那里开始了艰辛的学艺生涯。8年以后,袁世海以“花脸行大哥”的身份学成出科,很快红遍大江南北,以“架子花脸铜锤唱”自成一派,成为一代宗师。
提示:采访袁世海的女儿袁菁 袁菁:他从小看戏的时候,就在地上写着马连良、梅兰芳、袁小三,就这么写,在地上就这么写,这就是他的目标。终于,他那时候跟梅先生合演《霸王别姬》的时候,名字就与袁世海并列上了,跟马连良都列上来了,他们自己想的都追求到了。 提示:采访袁世海的传记作者蒋健兰 蒋健兰:从解放以后来说,铜锤,就是裘盛戎;架子,就是袁世海。到目前为止来说,架子花脸这方面袁世海的成就是相当高的,可以说是领衔人物。他不仅仅是在继承传统方面有很深厚的基础,“架子花”在他身上还有很大的发展。你比方说,过去“架子花”主角的大戏并不很多,按他的话说,能够有一个小时的戏,那就是很不错的主角儿了,挑整个的一台戏以“架子花”为主的几乎没有,但是现在在舞台上所立下来的以“架子花”为主的大戏是袁世海创造的。 袁世海一生共演出两百多个剧目,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著名的花脸人物形象,如曹操、张飞、李逵、鲁智深等。特别是他扮演的曹操,神形兼备,唱腔独特,令人叫绝。袁世海对待京剧艺术始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求索与创新。即使到了晚年,也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的艺术生命长达76年,被称为艺术舞台上的一棵“不老松”。 提示:采访袁世海的儿子袁小海 袁小海:他在去年9月份演《连环套》的时候,在勾脸的时候,就觉得勾左眼的时候的,觉得左眼很费力气,他觉得给自己艺术上带来了阻碍了,跟大夫来研究做这个(白内障)手术,这个手术大夫说,您糖尿病,如果有一处破了,它就不封口。今年六月份的时候,他就下决心一定把它做了,不做这眼睛,今后演出就是一个障碍。其实他的脸八十多岁,勾脸勾得稍微不那么细致,也没有什么,观众在舞台下看都是有距离的,不像拍电视那样。但是他觉得不行,用他的话说:那不是我的标准。 袁世海一生痴迷京剧,发扬光大京剧艺术是他晚年最大的愿望,为了使京剧事业后继有人,只要发现好苗子,他就倾囊相授,一无所求、毫无保留地授京剧之业,带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京剧演员。 提示:采访袁世海的学生大连京剧团团长杨赤 杨赤:1982年拜师的时候,实际上拜师也就是清茶一杯,我给老师鞠了三个躬,当时老师就给我说了一番使我终生难忘的话。他说,我希望你跟我学,但是不要死学我,不要把你捏碎了成我,你要把我捏碎了成你。20年来,无论是他到大连,还是我到北京跟他学戏,老师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代价的。 老师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辛辛苦苦教了我一出《九江口》,之后他还不放心,他说我要带你演三场《九江口》。就是我演前半部,他演后半部。那个时候他已经是六十多岁,将近七十岁的人了。他为了让我从舞台上感受到他的艺术,他亲自在大连示范了三场演出,当时可以说引起了轰动。 他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做演员有两出戏要唱,台上一出戏,台下一出戏。台下这出戏就是怎样做,你做人做不好,你台上唱得再好也会受到影响。 提示:采访袁世海的学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 于魁智:袁先生离开我们,很多人都非常难过,但是……唉,因为我跟其他的朋友感受不太一样。观众喜欢我,观众知道我,但是他们不知道袁先生对我的帮助和教诲。没有袁世海就没有于魁智,没有我的今天。有些人可能以为我在作戏,以为我说的严重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就是我刚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一个工人的后代,被中国京剧院吸收,在他那个团跑头套,我一跑就是三年,那个时候大家都以为我是翻跟头的,是袁世海先生破格提拔我跟他合作演出《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的关羽,利用晚上演出白天休息的时间给我说《华容道》。从那个时候起,袁先生对我可以说是孜孜不倦地教诲,可以说在我整个艺术道路当中始终没有离开袁先生。 提示:袁世海先生讲话录音 袁世海:我不过是继承了前人,又赶上了好时代,多少有一点发展,这个发展到底合适不合适,有待于咱们今人以及下一代来研究,帮助我提高。 艺无止境,艺海无涯。我记得当初梅(兰芳)先生讲过,白玉有瑕,再好的艺术也是白玉有瑕,他高明在哪里呢?就是善于掩瑕,就看你能不能演这个角色,不同的角色,能够善于感动观众,这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