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律失败源于自律方式的不健康


自律这个词已经流行了很久了,也许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因为人们在面对无法达成目标的情况下会给自己戴上“不够自律”的帽子。自律似乎成为了达成一切目标的万能钥匙。然而,大多数的人对“自律”这个概念只是进行过度简化和粗暴的理解,而没有认识到如何才是正确的“自律”。
01.自律不能建立在完美主义上
首先,当人们谈论到自律这个话题的时候,似乎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一幅画面:一个人无论在生活的任何方面都做到完美,这个人把ta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ta会按时早起,开始做对自己身心健康和心智成熟有益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阅读,学习新的技能或者专注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Ta们没有浪费自己的任何一分钟甚至一秒钟,简直是时间管理的典范。
很难想象当人们对自律的认识和期待是这样完美的时候,人们如何去实施自律。因为如果把自律建立在完美主义上的话,那么最终只会让更多的人望而却步,不敢行动。因为完美主义可以造成行动力的缺乏,因为害怕失败和受到评判,人们宁愿选择观望、等待、拖延。这也是拖延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正是因为我放下了自己可以完美完成这篇文章的幻想,我才可以安下心来写文字。如果我对自己的期待是我必须表现的完美,不能说一句废话,所有的段落都必须完美衔接,立意又要完美独特并最终让所有读者满意甚至拍案叫绝,那么最终我只会无从下手。所以对于“自律”,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不要过度的完美化它,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生活所有方面的全面自律。我们的自律要建立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这样对于我们的行动和实现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和空间,因为有限度的自律是可实现的,而不只是一种幻想。
02.注意不同个体自律的差异性
“自律即自由”,这句口号不知道被多少平台当做自己的宣传语和广告词。它听起来很有力量和煽动性,似乎直接指出了人生成功的秘诀。然而,我们必须要小心网络、社交媒体、社会给我们无意中灌输的价值观,并且要学会质疑它们的合理性。首先,自律是你给自己制定的自律标准还是来自于ta人、社会大环境给你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太容易把来自大环境或者ta人的标准强加到自己的身上,而这当然是不现实和不理智的选择。不同的标准设定源自于不同个体的差异,一个尺寸的衣服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的身体。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受教育背景,所以ta们的自律标准要建立在各种社会的、环境的、先天的、情绪的、事件性的基础之上。只有找到合适自己的标准,才可以最好的促进自己的发展。
03.用鼓励,积极的方式与自我对话才可能使得自律持久
除此之外,我们在践行自律的时候也要小心这个过程中的自我对话。我们是如何告诉自己去完成那些高标准的目标和计划的,我们是如何对待自我的,这包括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自己说话,我们自律的动机是什么。有一些人,他们对自我的态度和动机是不良的,比如用攻击、批评、苛责去虐待自我。在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中,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本我是人格的生物成分,代表了原始的冲动、欲望。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调节本能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冲突。而超我是人格的社会成分,掌管着个体的道德规范。当我们的本我产生一些欲望和冲动的时候,超我会用它的力量去压制本我,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影响自我的协调过程。而我们所说的超我虐待自我的结果是建立在很多人在童年早期的经历上的。他们的童年被一些重要他人对他们的态度影响着,这些重要他人也许是ta们的老师,父母,朋友或其他的权威人物,如果这些重要ta人一直用指责、批评的态度对待孩子,那么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这些指责、评判的声音就会内化成ta们的超我,成为ta们超我的一部分。而这样的超我可能会在日后对自我进行谩骂、攻击甚至虐待。这样的超我是不健康的超我,因为它们总会以外部的规范标准去要求个体、约束个体,这样长此以往只会损害到个体的自尊以及对于自我的评价。而这样的自律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我们用批评、评判、苛责对待自我时,自我会产生出更多的焦虑,如果个体没有保持好自律,那个虐待性的超我就会惩罚自我,而这只会造成我们对自我产生消极感受,比如自我怀疑与自我厌恶。这些负面的情绪又会影响我们意志力的稳定性,最终导致自律的失败和结束。
很多人的自律失败或反弹都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原因:它们以为似乎只要对自己狠一点、严厉一点,就可以获得长期的自律。但事实是,ta们很难达到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之后ta们继续用更严厉的方式和态度批评自我,但最终只会加重对自我的怀疑,造成自我关系的失调,陷入无价值的状态中。进而在之后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其实,在自律这个问题上,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应该像对待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一样。就像乔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则》一书中的一章标题所写:“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我们社会的哲学似乎总是要求我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使得我们对别人总是可以做到理解与尊重,但是唯独面对自己时却做不到。我们必须要让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协调合作的关系,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可持续的自律。在对待自我的自律上,我们要循循善诱,以一种鼓励,正面积极的态度陪伴自己。我们要尤其注意在自律的过程中自己的内在状态,包括情绪,想法,感受,偏好,等等,要给予自己这样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自我就像一个孩子,而善待孩子的前提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当我们的自我在自律的过程中被持续的关注,它就会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持续关心爱着的孩童一样,充满安全感,也只有这样,ta才会一直有勇气去完成自我成长,去选择更困难的自律行为。
最后,还需要申明的一点就是,自律不仅仅是我们在动用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去抵抗诱惑,用理智压抑情感,让超我战胜本我。这样的自律只是在动用意志力与帮助我们做出一次性的决定,它并不持久。我们需要重新改变对自律的认识,因为自律其实是让我们养成好的习惯,而一旦自律变成一种习惯,那么一切的行动就变得轻松不费力并自动化,不需要在内心产生如此之多的内耗。而只有这样,我们的自律才可能变得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