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 温铁军老师的八次危机
背景知识:国家的财富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和工业产品。非一个数量级的增加的农产品,工业产品的数量就是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增加生产力水平的实质就是工业化。
温铁军老师在八次危机中提出工业化就是资本不断增密的过程,提到中国的工业化有两种资本的积累方式——农业剪刀差和引进外资两种方式。增密的关键性在于不断,生产产品,你需要厂房、设备,生产更多的产品就需要更多的厂房和设备。按理说第一条生产线产出的利润可以cover第二条的生产线的成本,但问题是工业化不会等你第一条生产线开始盈利,所以你需要不断的投入不断地投入,不断的开生产线。当然生产了太多不需要的产品,也会发生经济危机,但在当时什么都紧缺的中国,很难出现过剩的情况。除了面对一个产品多条生产线的工业化,还有多个产品的多条工业化,都是钱呐,怎么拿出这个钱啊。
而如果依靠外来的资本那就会丧失自主性和独立性,因为资本的使用是有代价的。在最开始,我们选择的是农业剪刀差,和非常有限的外资。农业剪刀差是指通过农民公社等方式,集中农产品,给大家保留能吃饱的份额,剩下的部分去变成工业的资本,包括换技术换资本。引进外资,相当于是卖未来的收益。
到改革开放为止,我国的工业化基本都是农业剪刀差、劳动密集以及有限的外资进行工业化资本的积累。改革开放后,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后面才慢慢在粗放型经济中摸索出了一个熟悉的名词——土地财政。
所以老一辈的人真的吃了苦,他们把除了生存必须的粮食留下后,其余的农产品都变成了工业化的积累,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城市作为工业化的聚集地,这大概也是农村哺育了城市,城市要反哺农村的依据把。
以下是本人能理解到的为什么发生危机的原因,如何解决以及带来的背景教训其实没有完全理解,惭愧惭愧。
1958-1960年苏联对我们进行的技术和资本上的帮助,撤回后发生第一次工业危机。
’1968-1970年,冷战格局导致国家战略调整形成三线建设,工业搬迁导致的巨大成本还外债双重导致第二次危机。
1974-1976年,因为1972年的大量引进欧美日设备,外债危机。
1979-1980年,一方面政府福利补贴增长一方面继续引进外资,增长是有限的但两方面都要花销,财政进一步出现危机。
1989-1990年,价格闯关官倒公司,价格双轨制孕育出投机暴利的市场化成本和制度成本,货币发行量过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1993-1994年,中央加快货币化开放资本市场,导致三大赤字,出现金融寻租。农民土地被征占,过期职工下岗。
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当时中国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出口和投资收到严重影响。
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以及是下面更详细版本的别人的笔记。笔记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9362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