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要让鱼去爬树

2023-06-06 16:10 作者:清芳绚丽  | 我要投稿

《淮南子·齐俗训》里有类似于“不要让鱼爬树”的话——“不致鱼于树,沉鸟于渊”。

——

选自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系列《淮南子》

原文如下:

故愚者有所修,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樀齿〔1〕,筐不可以持屋〔2〕,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3〕;牺牛粹毛〔4〕,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5〕。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6〕。

夫玉璞不厌厚,角䚩 不厌薄 〔7〕,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四者相反也。所急则均,其用一也。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此代为常者也〔8〕。譬若舟、车、楯、肆、穷庐〔9〕,故有所宜也。故《老子》曰:“不上贤”者〔10〕。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11〕。

【注释】

〔1〕 樀(dí):剔。刘绩《补注》本作“摘”。王念孙《读书杂志》:“摘”读若“剔”。

〔2〕 筐:许慎注:小簪(zān)也。按,王念孙《读书杂志》:“筐”皆“筳”字之误也。《玉篇》:筳(tínɡ),小簪也。持:支撑。

〔3〕 函:包容,盛。箪(dān):古代盛饭食的圆形竹器。王念孙《读书杂志》:“函食不如箪”,本作“承食不如竹箅”。今本“承”误为“函”,“箅”误为“箪”,又脱去“竹”字耳。按,箅(bì),蒸锅中的竹屉。

〔4〕 牺牛:用作祭祀的毛色纯一的牛。粹:纯粹。《文选· 张景阳〈杂诗〉》注作“骍毛”。而《时则训》高诱注:“粹,毛色纯也。”“全粹”为仲秋选牺牲的重要标准,知“粹”字不误。

〔5〕 黑蜧(lì):许慎注:神蛇也。潜于神渊,盖能兴云雨。

〔6〕 “由此观之”六句:化自《庄子· 秋水》。

〔7〕 角 䚩 (jiǎo):覆盖刀剑外表的角饰。杨树达《淮南子证闻》:疑“ 䚩 ”当读为“ 䚫 (xí)”。《说文》:“ 䚫 , 杖耑(duān)角也。”按,指装饰在杖头的角制品。厌:嫌。

〔8〕 常:陈昌齐《淮南子正误》:“常”当为“帝”,字之误也。代为帝,谓裘与蓑迭为主也。按,疑北宋本误。

〔9〕 楯:通“輴(chún)”。许慎注:泥地宜楯。《广韵》谆韵:輴 ,载柩车也。肆:沙中乘行的一种运输工具。刘绩《补注》本作“ 䦊(niǎo)”。《文子·自然》同。“四载”之说,载于《吕览·慎势》等。穷庐:古代游牧民族居徙用的毡帐。穷,通“穹”。许慎注:草野宜穷庐。

〔10〕 “不上贤”三字:见于《老子》三章。

〔11〕 木:北宋本原作“水”。《道藏》本作“木”。据正。

【译文】

因此愚笨的人有他擅长的地方,聪明的人有他所不足的地方。木柱不能够剔牙齿,小簪子不能够支撑大屋,马儿不能够负载重物,牛儿不能够奔驰,铅不可以制成刀,铜不可以制成弩,铁不可以做船,木头不能够制成锅,各自使用在适合自己特性的地方,施用在适合发挥作用的环境中,那么万物的功用便可以整齐划一,而不存在相互指责的地方。明镜是便于照形的,用它来蒸食物就不如竹箅;毛色纯一的牛,对于宗庙祭祀是适宜的,用它来求雨,就不如黑蜧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万物中没有贵贱之分,按照它的长处而珍视它,万物中没有不是可贵的;依据它的短处而认为它下贱,万物中没有不是低贱的。

对于玉石人们是不嫌它厚的,对于角䚩 不会嫌它薄,漆不嫌它黑,铅粉不嫌它白,这四种东西用处是相反的。但所急需都是相同的,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现在使用的皮裘和蓑衣哪一个更急切?看到天下雨那么皮裘就用不上了,登入殿堂那么蓑衣就不能侍奉国君了。这就是互相更替担任主宰者。比如舟、车、楯、肆、穷庐,因此各种环境都有适宜的交通工具。所以《老子》中说:“不崇尚有贤才的人。”说的是不把鱼送到木头上去,不把飞鸟沉到深渊中去。

——

昨天看到一个故事《夜航船》里的,说是桓温与殷浩齐名,两个人经常攀比,这次桓温问,你和我比如何?殷浩说了一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可能这次他是比不过桓温了所以这么说,但是这句话真的打动到我了。社会规训也好,父母要求也罢,我从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里就记住了一句话,是我的渴望——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成功,不一定是世俗上的成功——直到我真的接受我自己就是如此,接受我性格不适合去追求世俗上的成功,不喜欢重利的社会已经是很多年后了。这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就是我的写照啊。



不要让鱼去爬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