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叙事的本质 第一节 叙事的传统

2022-03-26 15:54 作者:院长_Asylum  | 我要投稿

叙事的本质  

罗伯特·斯尔科斯/詹姆斯·费伦/罗伯特·凯洛格 著 于雷 译

比起笔记其实更像是摘抄,把第一节里的一些部分摘录了下来,总结一下。

 

第一节 叙事传统 (1966)

 

定义

被意指为叙事的文学作品具有两大特点:

1.有故事(tale

2.有讲故事的人(说者teller

 

当代叙事文学会逐渐挣脱新近历史中的叙事文学

举例:伴随着乔伊斯、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劳伦斯以及福克纳的出现,20世纪叙事文学也开始了对现实主义宗旨、取向以及技法的剥离。与此同时后现实主义小说在文学评论和期刊中,受到敌视,遭遇冷落。

 (用19世纪现实主义 / “小说性”(novelistic)衡量所有小说的倾向妨碍了我们理解其他各种叙事,例如后现实主义小说 / 传奇史诗 )

 

(也就是说,作者在叙事的传统这一节中,在论述西方叙事传统之前,告诉读者不能以仅衡量小说的标尺来评判所有类型的叙事,要让小说回归原位,放宽眼界,视其为诸多叙事的可能性之一。从叙事的本质来看待叙事)

 

我们必须打破那些常用于叙事讨论过程中,诸如时间、语言及狭隘文类划分的条条框框。我们必须考察所有西方世界的叙事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要素——口头和书面、韵文与散文、事实与虚构。

 

克拉拉·里夫(Clara Reeve)

《穿越时代、国家与风尚的传奇之旅》(The Progress of Romance through Times,Countries,and Manners)(第一部真正致力于研究叙事传统的英文著作)

 

小说中心化(novel-centered)对叙事文学研究而言是不幸的

 

原因:

1.它将我们与历史上的叙事文学和文化割裂开来

2.再者,它将我们与未来的文学甚至今天的先锋创作割裂开来

 

我们的研究目的则在于探讨叙事文学的一些种类,寻找叙事形式在历史发展中的模式,研究叙事艺术当中连贯的或反复出现的要素,并借此探究这五千年传统中一些具有连续性的线索脉络。

 

原始社会中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原型批评、超文学(extra-literary)知识、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结合

 

上述叙事研究,尝试构建一种理论,尽量言简意赅地阐释叙事形式的种类及它们如何产生并相互作用的机制

 

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事实,面对各种经过甄别分类的叙事(这种分类所采取的系统标尺常常相异,甚至对峙),面对那些约定俗成的诸多“影响”、关联性及一致性,我们努力做到既研究具体的棘手问题,同时也不忘满足对体系和规律的心理趋向

 

用生物进化进行类比,但是更复杂

史诗 —> 恐龙 伊利亚特就是活恐龙

 

文学的进化是生物过程于辩证过程的混合体,不同的物种有时会组合为新的杂交体,而该杂交体又会与其他旧的或新的形式进行组合

 

而且一种原型(type)会衍生出其预表性类型(antitype) ,而该预表性类型又会与其他形式进行组合,或与预表性类型的母体进行合成。 type —> antitype (e.g. 旧约 —> 新约)

 

对叙事形式进化的过程表述,混杂性与系统性之间达成妥协,旨在澄清此过程。展示叙事文学重要形式之间现存的和历史上已存的主要关系。

 

在西方,书面叙事文学它源自口头传统,有一度曾保留了许多口头叙事的特点。我们将它所惯常采用的英雄体诗歌叙事形式称为史诗。在其背后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叙事形式,如宗教神话、准历史传奇和虚构性民间传说,它们已经融合成一种传统叙事,即神话、历史和虚构的混合体。

 

史诗的故事讲述者说的是一个传统故事。促使他讲故事的主要动因不是历史性的,也非创造性的,而是再创性的(re-creative)

 

最需遵守的并非事实,也非真理或娱乐,而是“神话(mythos)”自身——将其自身保留于传统之中(古希腊“mythos”:一个传统故事)传统叙事在传达过程中必然要传达情节,“情节”这个词的所有意义都在于表明叙事框架。

 

(宗教神话,作为与宗教仪式相关的叙事形式,即一种神话叙事;而传奇和民间传说在传统意义上也是神话性的,口头史诗亦是如此。)

 

在书面叙事史当中,一个明显的重要发展进程,便是逐渐摆脱那种以传统情节讲故事的神话趋向所主导的叙事。

 

叙事文学倾向于朝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两大叙事分支的发展出现于传统叙事力量的衰退之际。它们是,经验性(empirical)虚构性(fictional)。

 

 

经验性(empirical)的两个构件

历史性的(historical) 摹仿性的(mimetic)

 

历史性的:

历史性构件专门对事实之真和具体历史保持忠实,而不是受制于历史在传统中的再现。它的演绎要求具备时间与空间的准确丈量方式和以人与自然为媒介,而非通过超自然手段达成的因果概念。

(正如希罗多德(Herodotus)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等作家那样仔细地与《荷马史诗》划清界限。)

 

摹仿性的(mimetic):

摹仿性构件保持忠实的对象则不是事实之真,而是感受与环境之真;它依赖于对当下的观察,而不是对历史的调查。它赖以发展的条件是通过社会学及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去审视行为与心理过程。摹仿性形式是所有叙事形式中发展最慢的一种。(狄奥佛拉斯特式的人物、狄奥克里特《阿多尼斯》)

与神话性叙事正相反,其最终的形式是“生活的切片”

(在传记这一先行发展的形式中,历史性趋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自传当中,摹仿性趋向则占据主导地位。)

 

 

虚构性叙事分支:以对理想的忠实取代对神话的忠实。

虚构性叙事趋向的两大构成:传奇性(romantic)与教寓性(didactic)。

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也摆脱了经验主义的圈囿

传奇的世界是理想的世界,在其中占上风的是诗性的正义,所有语言的艺术与修饰都被用以渲染叙事。摹仿性叙事旨在对精神过程加以心理学意义的再现,而传奇叙事则以修辞形式表露思想。

 

(举例:《奥德赛》到《阿尔戈》(Argonautica)的演进过程越发文学化和虚构化,直到出现像《埃塞俄比亚遗事》(Aethiopica)这样纯粹的传奇。)

 

(现代语言中:《罗兰之歌》到克雷蒂安的《帕西瓦尔》再到《居鲁士大帝》)

 

 

至于教寓性的虚构文学类别,我们可以称之为寓言;如果说传奇由美学趋向操控,那么寓言则由知识及伦理趋向所操控。按照人类思维的既有方式,寓言往往追求短小叙事,而当艺术家头脑中迸发出合理想象时,寓言则大力借助传奇进行叙事表达。

(叙事典范《伊索寓言》。叙事传奇相结合,色诺芬的《普鲁士的教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叙事寓言梅尼普讽刺则是与反传奇(anti-romance)相结合的寓言。 文学史诗在维吉尔(Vergil)的作品中经历了从传奇性叙事到教寓性叙事的演进)

 

两者互相寻找合理性以及相互支持

 

—————————————————————————————————————————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出现正发端于塞万提斯所开创的这个综合体。小说不是通常所认为的传奇之对立物,而是叙事文学中经验性和虚构性元素联手打造的产物。

摹仿(常青睐人物)和“生活的切片”之类的短小样式)和历史(其过分地科学化会导致其文学性的丧失)在小说中与传奇和寓言进行合成,共同构建一个伟大的综合性文学形式,正如远古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神话也在史诗中产生过创造性的融合。

 

小说在其不稳定性之中能够体现出几分总体的叙事本质。

 

它在直接的话语者(或抒情诗的作者)与戏剧对行动的直接展现之间,在对现实和理想的忠实之间寻求平衡;它比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拥有更大的极限发挥,当然也因此付出了代价——沦为不尽完美的形式。

 

它不断引发文学性的颠覆,革新文学创作手段。它一直是文学门类中最具多样性、最富于变化的一种

 

总结:

尽管叙事文学不乏瑕疵,但它始终——从史诗到小说——是最受欢迎、最具影响的文学类别,它比任何其他文学形式都更能赢得其文化语境中最广泛的读者,更能够对超文学性影响做出积极回应。

 


【读书笔记】叙事的本质 第一节 叙事的传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