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任国|团结友好是古代新疆与祖国内地关系的主流

2023-05-26 05:52 作者:中国大黄鸭鸭  | 我要投稿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她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发展和巩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何正确地阐述这一历史过程中的民族关系,不仅是历史研究问题,而且也是现实的政治问题。在民族关系史研究中,从唯物史观出发,实事求是址阐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就有利于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族人民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不利于改革开放的建设事业。

   什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这是民族关系史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一部民族关系史,就如同一部人类社会历史,是极其错综复杂的。阐明我国民族关系史的规律和特点,既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相互联系进行全面考察,又安把握它主发反映了史现象中哪些本质的东西;既要看到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睦相处的一面,又要注意民族矛盾、民族压迫乃至爆发民族战争的一面。在这里,一要历史地观察问题,二些注意历史发展的主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和平相处的时间比战争的时间长得多,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是主要的,战争是次要的。当然,民族间的战争也和其它战争一样,在阶级社会里,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只是民族关系中的部分内容,应把它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能随意夸大;况且,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还应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倒退之分。中国民族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交流和接触,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尽管历史上民族关系中存在着民族压迫,民族斗争乃至民族战争,但各民族还是友好往来,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这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然而,有人却歪曲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错误观点,离间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甚至专门添枝加叶地去描述历史的非主流方面,故意隐匿抹煞历史发展的主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难物史观,无视史上维护祖国统一与破坏祖国统一而进行的战争的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非正义之别,不作阶级分析,把我国的民族关系史写成战争史,主要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史。根本否定我国各族人民在长为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友好交往、和睦共处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而认为民族间的相互敌视、仇杀、吞并是民族关系史上的基本方面,贬低和平时期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往,认为在长期的历中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始终处于充满敌意的对立之中,其他民族对本民族历来是以掠夺和侵略为目的的,对于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也讳莫如深。这些都违背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实际,不利于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因此,必须还民族关系史的本来面目。下面,以古代新疆与祖国内地关系的史实,从一个侧面来说明和睦共处,友好往来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主流。


   一、汉以前新疆与祖国内地的关系

  古代新疆,包括在历史上通称为西域的范围之内,很早就和祖国内地发生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成为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疆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是属于以细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类遗址在新疆很多地方都有发现,诸如哈密三道岭,吐鲁番阿斯塔那,罗布淖尔等处。在地域上,同青海、甘肃、宁夏、内蒙、东北北部等同一类型遗址连成一片。其石器造型,加工制作工艺也互有明显的影响。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同一种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是古代新疆在原始社会时期就与这些地区有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明。在巴里坤石人子乡出土的铜石并用时期遗址文物两头尖容器与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船形壶十分相似。〔1〕解放前,在罗布淖尔的原始 社 会基 地中,还发现过只产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海菊贝制成的珠饰。在今天苏联阿尔泰地区,发掘出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由中原地区输入的丝织品和铜镜。〔2〕近年来在托克逊西的阿拉沟发掘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漆器等。〔3〕1976年,在安阳殷墟发掘出距今三千二百年前后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基,玉器占出土器物的39.2%,经鉴定绝大部分属于新燃玉科,可见商王室用玉主要取之于新疆。

  汉以前古代新疆与祖国内地的关系,不仅可从考古上得以证明,还可以从古籍的记载中看到。在我国先秦汉文古籍中,对古代新疆的山川地貌物产矿域、社公经济状况也都行一-定的反映。如《山海经》就曾说到昆仑山和罗布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说到莎车、月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物产。古代文献中常有西王母向内地帝王贡献玉器的记载,秦的官廷里就有昆山之玉。〔4〕玉门关之得名,显然是与新疆玉由那里进入内地有直接关系。成书于战国 时代的《穆天 子传》说周穆王到西域曾以各种丝绢铜器等物赠给当地首领,而沿途各地也向他赠送了大批的马牛羊等物。

  上述考古发现与先秦古代文献记载相对照,可以说明,古代新疆与祖国内地存在着悠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加强,就使得新疆逐渐成为祖国不可分制的一个部分,为后来新疆与祖国内地的统一准备了必些的条件。


  二、两汉时期新疆与祖固内地的关系

  汉代是继秦统一以来,促进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西汉前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经济发展,社会也比较安定。但长期以来北方的匈奴族不断对中原地区进行骚扰,掳掠人口财物,在这种情况下,西汉对匈奴用兵是大兴正义之师。它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汉武帝为抗击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氏。张赛出使西域,加强了祖国内地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 汉与西域各地人民的友好夫系自此以后更加密切起来。汉不断派遣使者分赴西域各地进行政治经济方面 的 友好 交往。史载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使多者十余辈,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5〕西汉还两次向乌孙出嫁公,不仅加强了与乌孙的政治关系,还将内地文化带入乌孙,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古代新疆与祖国内地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 60 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城都护,至此西域正式列入汉的版图。可以说,这是从先秦以来就开始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的必然产物。西城都护的设立,不仅使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而且对西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西域的系。如莎车王延仿照汉典章制度建立自己的统治,他忠于汉朝,常教导自已的孩子们: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6〕

  东汉王朝建立之初,莎车王康就派人到河西表示对汉的忠心。公元 45 年,车师前部、鄯善等 18 王派侍子到汉见汉光武帝,流着眼泪请派都护。〔7〕公元 73 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活动达31年,对加强西域与汉的关系,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西域各地的爱戴。当汉命班超返回内地时,西域各地极力挽留,疏勒都尉竟以自刎来挽留,当班超抵于阗时,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日:『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7〕然而对此有人却视而不见的妄断班超利用塔里木盆地诸维吾尔汗国相互之间的矛盾,挑动双方互斗,使他们互相争战,导致多次流血。〔9〕这是不符台事实,别有用心的。

  两汉时期,西域和内地的交流进一步扩大,西域各族人民都羡慕并学习汉文化,如龟兹王绛宾和其夫人多次前往内地,他乐汉朝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官室,作缴道周 围,出入 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10〕汉朝也常将大量绮绣杂等赠送给西域各地的贵族,西域的商人也不断到内地购买各种货物。在新疆考古中发现过大量的汉代丝织品。通过交流,内地的冶炼技术和纸张等传到了西域,这对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时西域一些产品也大量输入内地。如农产品中葡萄、苜蓿等都在这时传入内地,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生活。西域的乐器如箜篌、琵琶和胡笛传内地,丰富了内地的乐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与祖国内地的关系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统一,历时360多年。在这一时期内,虽然中原王朝更替 频 繁,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始终保持着。并且在两汉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三国时,曹魏继承东汉统有西域。曹不还末称帝,焉者王于闻王就派使者去朝页。曹魏对西域各地首领巾进行册封和颁发印信,同西域关系密切。史载:龟兹、于闻、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都善、车师之属,无岁不朝贡,略如汉氏故事。」〔11〕晋王朝也沿袭汉魏以来管辖西域方针,继续向西域派遣西域长史和戊已校尉。西城各地的首领也到西晋朝贡,西晋对各地朝页不仅赏赐丰厚,还投予官爵印授。从民丰出土的晋简中可以看出,鄯善、焉者、龟兹、疏勒、于阅等王都曾受晋封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12〕同时,晋还常派使者慰问西城各国。

  西晋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许多政权,这些政权中,许多都和西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公元 327 年,前凉张氏政权在高昌设置那县,这是都县制第一次在新疆出现,西城在政治制度也开始与内地渐趋于一致。前秦政权建立后,派人带着丝绸等物到西域各地进好,西域许多地方首领或亲自或派使者至长安。各地都表示接受前秦的管辖并把汉朝时颁发们节传拿出来,以表明历来与内地的关系。〔13〕西凉政权时,鄯善、车师前部王派人表示臣属。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车师前部、焉者、都善等王派使至魏朝贡。北魏也两次派人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地先后派使至北魏表示臣属。两地关系密切,往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卜辈矣。〔14〕内地的养蚕业也在这时传到了高昌、焉耆、于阗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和内地文化交流也很密切。如宗教的交流,从内地到西域的僧侣如法显、惠生等,把所见所闻著录成书,加深了内地人民对西域的了解。著名的翻译家、佛教人师龟兹人鸠摩罗什到内地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印度佛学的思想体系,对南北朝时中国佛学的繁荣和陪海佛教诸宗的形成起了重要作川。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音乐方面,历史上著名的龟兹乐、疏勒乐也在这时传入内地。公元 568 年,龟兹音乐家苏抵婆到内地,对内地音乐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地汉族人迁到西域,同当地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建设了祖国的边疆。汉族人口较大规模迁入西域,至少可追溯到西汉。伴随西汉的统一,勺地许多汉族人迁到西域,两汉时屯田地点几乎遍及西城各地。汉族屯民和当地人民交借杂居。从发现的属于汉晋时期的罗布泊、尼雅遗址等看,其中即有反映成卒生活的汉文简牌,又有少数民族留下的文字材料等文物。为克服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汉族人民和当地各民族人民互相子习和使用对方的语言文字。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劳动都明显的受到内地的影响,无论是服饰、饮食、居住、婚姻或丧葬等,都和内地有共同之处。〔15〕高昌地区是当时西域汉人最集中的地方,内地的文化在此普遍流行。在《周书》中记载高昌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北朝时期,这里已是国人语言与中国略同文字亦同华夏。〔16〕


  四、隋唐时期新疆与祖国内地的关系

  隋时西域各地同内地关系进一步加强。584年,占有西域地区的西突厥首领表示臣属,杨广在即位当年(604年)就派人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地陆续派使臣到长安表示臣属。609 年高昌王麴伯雅亲自到长安娶隋宗室女华容公为妻,直到 612 年才带着隋册封的光禄大夫舟国公高昌王的头衔返回。〔17〕609一610 年,隋在西域设立了若干那县,这是继前凉在高昌设那以后。第二次在西城设立那县,标志卷西域和内地的统一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唐代,西域和内地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唐初,西域各族有的内迁臣属于唐,有的派使至唐表示臣属。至 659 年,唐灭西突,完全统一西域,在西域建立了行政建置。唐代西域与内地的统一关系远远超过了以往,为西域与内地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西域的政冶、军事、赋税、土地制度等,基本都与内地趋于一致。

  九世纪中期,在西域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历史性的事件。这就是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族(回纥)大批迁入西域,并逐渐全为新疆人口居多的民族。

  唐时回纥与唐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和密切的合作。630 年唐军与回纥族一起消灭了东突厥政权。646年,回丝首领吐迷度派使至唐,表示愿意归服,唐太宗亲自去灵武接见回纪使者。〔18〕次年根据回红奖求,唐在回置府州律置,吐迷度被任为怀化人将军兼瀚海都督。回汽地区正式成为唐的一个辖区。唐还应回奖求,开辟了回至长安的交通。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传入回,促进了其社会的发展。自吐迷度起,回丝确立了与唐保持和膝关系的基本政策。744年,回灭后突就政权,唐任命回首领骨力裴罗为奉义王,册封他为骨咄禄毗仰阙怀仁可汗。〔19〕安史之乱中回出兵助唐,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纥与唐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姻亲关系,和亲政策始于汉,到唐得到很大发展,重要标志是真公主出嫁。有唐-代,其向边疆地区出嫁三位真公主且全部出嫁给回约可汗,由此可见唐与回关系之密切。唐公主每次出嫁都带去大批财物、书籍、工匠等,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也随之带入回纥,可见和亲对促进民族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而有人却别有用心的把历史上和亲歪曲是进行间谍活动,是通过公主所生的后代的手段,为的是以后统治这个国家,使议个国家成为自己的附属国。〔20〕这是不符和客观史实的。

  回纥与唐关系密切友好还表现在回统统治者视唐的册封为他们政治地位的法律依据。从唐册封吐迷度起,回纥历任可汗逝世,都要向唐报丧,立新可汗,要向唐报聘请求册封,在回纥政权存在的全部历史时期,这几乎成为一种定例。回纥政权全部 15 位可汗,除最后3位更替太快没有来得及报聘请封外,其他都受过唐的册封。

  840年,回政权在黠戛斯打击下灭亡,大部西迁至西域,唐继续给予他们政治上的支持。856年,唐宜宗发诏:回鹘有功于国,世为婚姻,称臣奉贡,北边无警,……,已特勤今为可汗,尚寓安西,候其归附牙帐,当加册封。857年唐派使至册封庞特勤。863年,黠戛斯派使至唐,要求允许他们攻击进入天山一带的回纥,并把安西以东土地归还唐为条件,但唐运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制止了黠夏斯的这种行为。〔21〕


  五、五代辽宋元时期新疆与祖国内地的关系

  907 年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纷扰制据时期。在这一时期,西域各地也出现了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于阗、喀喇汗三个政权,但均与内地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907 年,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高昌回鹤立即派使向其朝贡。951 年,高昌派都督到后周恢复了和内地一度中断的关系,其可汗都自认是唐朝皇帝的外甥,所以与五代、宋朝皇帝亦甥舅相称。北宋建立后,从 962一1020 年,高昌向宋派出过七次入贡使团。宋也很重视和高昌的关系,981 年派王延德出使高昌,受到隆重欢迎。王延德返宋时高昌也派出一百余人的使团,随同去朱表示答谢。〔22〕

  约建立于唐末的于阗李氏王朝,亦自称原是属于唐,使用中原的年号。其同中原地区的正式关系始于 938 年。这一年,李圣天派马继荣到后晋朝贡。后晋封马为镇国大将军。〔23〕同年后晋也派员出使于闻,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24〕此斤李圣天多次派人出使内地,从其派往内地使臣的名字看,都是汉名,反映了于阗和内地关系密切并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历史事实。宋时,于阗与辽宋都保持着密切关系。

  喀喇汗的统治者认为自已是中国人,他们的头衔中往往包括有桃花石汗这一称号,就是中国汗的意思。有的统治者则带有东方和中国之王的头衔。然而有人却不顾这一史实,歪曲桃花石之意为附属」,同时删去头衔中中国二字,改为东方之王。〔25〕喀喇汗朝时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其名著《突厥语大词典》中对桃花石的解释,也表明喀喇汗朝人自认为是中国人,他们的王朝是中国的王朝,统治地域也是中国的领域。

  喀喇汗朝与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如《宋史·于阗传》载1063年宋册封于阗黑韩王为归忠保顺砺鳞黑韩王。1081 年,于闻王在写给宋神宗的信中称于阗国偻罗有福力量知文法黑韩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大官家」,这是向中央王朝表示亲亲密关系的生动表现。宋朝对喀喇汗的使节也是礼宠优湿,赏赐丰厚。凤翔府地方官对喀喇汗使臣过境不做安排,为此朝廷认为:若不特赐诚励,切虑日后人使过往,转致懈慢,有失朝廷来远之体,诏并放罢。〔26〕足见宋对喀喇汗朝之间关系的重视。喀喇汗与内地的往来中,经济往来也占有重要地位,喀喇汗朝著名文学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其名著《福乐智慧》中写道,如果没有中国商队来到,你那价值万贯的东西从何而来。宋对喀喇汗的商队是保护和优惠的。如1083年西夏破兰州时掳去喀喇汗商队的人和骆驼,宋神宗下诏令制置司优恤之。〔27〕

  从 12 世纪前期起,西域各地又受西辽的管辖,直到13世纪初蒙古征服。南宋徐梦莘编写的《三朝北盟会编》卷 58 、卷 148 记载了宋朝想与耶律大石取得联系的某些活动。耶律 大石的活动,引起了宋的注意,并派出人指书联系。同样,耶律大石也派人向南宋联系。《永乐大典》卷 10876 虏字《张魏公奏议》载 1129 年南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奏房巾事宜状》说:臣近据曲端申,契丹大石林牙自招州遣人持国书赴朝廷,……。

  13 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了新疆及中亚地区,这一时期,西域各地与内地保持密切关系。1220年出使蒙古的金使乌古孙仲端述其西域见闻时说,和州寺像如中国,通汉字佛书〔28同期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也载,撤马尔罕其中大率多回人(此指穆斯林——引者注)田园不能自主,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等。……汉人工匠杂处城中。〔29〕耶律楚材《西游录》也载,又西有技城(约在今阿富汗境内——引者注)城中多漆器,皆长安题识。元常德至西城见阿里麻里城,「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又南有赤木儿城,居民多并,汾人。〔30〕

  元朝统一中国后,作为元统辖的一个行省,新疆在这一时期和内地关系进一步发展。元代新疆与中原地区联系加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交通线路的改进和开辟。忽必烈十分重视加强中原与新疆的交通,整修了南北两道及驿站,大大便利了中原和新疆的交往。这一时期新疆与内地法系密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除了大量汉族人民继续移居新疆外,新疆各族人民特别是维吾尔族人民也大量进入内地。分布儿乎遍及中原和东南各地,增进了新疆各族人民和内地人民相互间的友谊。元代新疆各兄弟民族间,出现了很多精通中原文化的人士,特别是维吾尔族。无朝可谓是维吾尔族人才辈出的时代,如《辽史》篡修官第一人廉惠山海牙,《金史》篡修官第一人沙刺班,编写《农桑衣食撮要》的农学家鲁明善,文学家贯云石、萨都刺,翻译家文藏、迎鲁纳答思、必兰纳失里等,都是维吾尔人,他们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对中原文化有深刻的研究。


  六、明清时期新疆与祖国内地的关系

  元末明初,西域大部处在蒙古察合台后裔割据占领之下,天山北部则是瓦刺的势力。明初西域各地都先后接受了明的册封,或向明遣使入贡。察合台后裔中心初在别失八里,历四世汗均向明朝贡,在马哈麻时,著名的明使陈诚出使新疆中亚。歪思汗时,将中心移至亦力把里,明政府派人赐物,以后亦力把里对明也奉贡不绝。〔31至思汗后新疆地区察合台后商进一步分裂,形成许多“地面”。拜城、吐鲁番、莎车、喀什等地面」都曾派使至明朝贡,特别是哈密更与内地关系密切。1403 年,哈密遣使入贡,1404 年其王又来贡,明封其王为忠忠顺王,并赐金印。1406 年又建哈密卫,作为管理这一地区的军政机构,这对加强中原地区与西域联系,有极大意义。内地与新疆之间的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对各地各族人民均有利,正因如此,当吐鲁番政权侵犯哈密时,明断绝经济往来,引起新疆各地不满,迫使吐售番重新向明称臣纳贡,使明恢复与新疆各地的经贸往来。〔32这充分说明,古代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往来,是任何封建割据势力都不能阻止的。

  统治天山北部的瓦刺,是我国西部蒙古族,从13世纪起(时称斡亦刺惕)就已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一员,1409年明政府封其首领为王,此后瓦刺对明朝贡,持续多年。清初,天山以北处在厄鲁特(瓦刺的转音)蒙古的统治之下,厄鲁特在清军入关前,除向明入贡,也向清入贡。入关后继续与清保持密切关系,各部都隶属于清。16世纪由察合台后商建立的叶尔羌汗国,在17世纪中叶与刚建立的清建立了政治经济的联系。1646年叶尔关、田、阿克苏各有元商汗酋表贡〔33吐鲁番苏勒檀……遣都督……等奉表贡哈密卫辉和尔都督......原效忠天朝。〔34至17世纪后期,准噶尔部噶尔丹夺汗位,占据天山南北,对当地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掠夺,同时在沙俄的支持下发动了反清叛乱,最终被康熙平定。但沙俄继续策动扶持准噶尔部分封建上层分子发动叛乱,18世纪中,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以后,又平定了天山南路的封建贵族叛乱。清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南疆部分封建上层的叛乱中,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各地上层人士的支持和拥护。如:在平定准噶尔部时,哈密首领额贝都拉带领哈密地方部队配合清军,擒噶尔丹之子。吐鲁番派兵和哈密地方军队一起,随清军进抵伊犁,当准噶尔部叛乱首领达瓦齐兵败逃亡喀什途中,被乌什阿奇木伯克信集斯擒获交与清军。在平定南疆大小和点的叛乱中,哈密首领玉素甫主动带兵参加平叛。吐鲁番首领额敏和卓任参赞大臣,直接参加了平叛指挥。库车首领鄂对,因反对大小和叛乱,其家族许多人遭杀害,平叛中,他积极参与。在拜城、阿克苏、塔什、叶尔羌等地的维吾尔、哈萨克及柯尔克孜族人民都积极参与了平叛。大小和点的叛乱开始就遭到同家族人叔父额色伊等的反对。平叛巾,他们率军配合清军,为此乾隆帝册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其侄图尔都一等台吉,后又晋封为辅国公,其他人亦被册封。清政府进行的平叛战争,是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战争,既适应了社会发展、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又符合新疆各族人民婴求统一和社会安定的共问愿望,因而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清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重新统一新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古代新疆各族人民与祖国内地各族人民是和睦共处,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这是古代新疆与祖国内地民族关系史上的主婴特征,其基本内涵是追求统一,团结,友好,进步,这个深邃的内涵,不仅在历史上,就是在今天,仍然是维系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注释:

  〔1〕吴震《关于新疆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探讨》载《新疆日报》1962 年 3 月 3 日。

  〔2〕鲁金科《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载《考古学报》1957 年第 2期。

  〔3〕《新疆简史》第 1 册,第 14 页注①。

  〔4《史记·李斯列传》

  〔5《汉书》券 61《张赛传》。

  〔6〔7《后汉书·西城传》。

  〔8《后汉书》卷 47《班超列传》。

  〔9〔20〔25吐尔贡·阿勒玛斯《维吾尔人》汉译本第 78 页,第 140 页,第 335 页。

  〔10《汉书》卷 96《西域传》。

  〔11《三国志》卷 30《乌丸鲜卑东夷传》。

  〔13王国维《观堂集林·尼雅城北古城所出晋简跋》。

  〔13《晋书》卷112《月光》

  〔14《魏书》卷102《西域》。

  〔15参见汪宁生《汉晋西域与祖国文明》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

  〔16《北史》卷97。

  〔17《隋书》卷83《西域》。

  〔18《旧唐书》卷195《新唐书》卷217。

  〔19《新唐书》卷217。

  〔21《资治通鉴》卷250。

  〔22《宋史》卷490《王延德使高昌记》。

  〔23《旧五代史》卷77《高祖纪第三》。

  〔24《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第三》。

  〔26〔27《宋会要辑稿·蕃夷四》。

  〔28刘祁《北使记》载张星娘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5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5页.

  〔29见《中西交通中料汇编》第5册,第112—113页。

  〔30刘郁《西使记》载《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第159页。

  〔31〔32《明史》卷332《西域四》,卷229《西域一》。

  〔33魏源《圣武记》卷12。

  〔34和宁《回疆通志》卷3《吐鲁番回部总传》。

  〔35祁韵土《皇朝藩部要略》卷15《回部要略一》。

刘任国|团结友好是古代新疆与祖国内地关系的主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