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英战舰的一点研究-埃阿斯级7
格劳科斯 舷号:未知
服役经历
793年6月 在海尼森第四工厂竣工
793年7月1日 成为第7边境星域舰队旗舰
796年8月15日 成为第12舰队分舰队旗舰
796年10月13日 在亚姆立札前哨战中投降,被俘获
796年12月1日 除籍
格劳科斯同样只出现在旧设定中,所以不清楚是改装型还是舰队型,作为5艘被编入常备舰队的边境警备舰队旗舰,格劳科斯跟随第12舰队参加了大远征,在亚姆立札前哨战中投降,被帝国军俘获。
第12舰队是同盟军的主力舰队,波罗汀也是名优秀的舰队司令,对阵鲁兹舰队,再怎么劣势也不可能被打到全军覆没,合理的解释是波罗汀将旗下舰队分散至博鲁索伦星域各处,鲁兹舰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制定了反舰队司令部发动斩首行动的计划。战斗开始后,舰队司令部被鲁兹带队突袭,而分舰队则被鲁兹舰队拖住,无法增援。在苦撑了3天后,司令部遭到毁灭性打击,只有旗舰佩伦和8艘护卫舰船幸存。不愿意投降的波罗汀选择自杀,将生的希望留给了部下。在接任指挥权的柯纳利少将下达了投降的命令,还在战斗的分舰队有的拒绝,选择了撤离战场,朝亚姆立札星域撤退。有的接受了投降,比如格劳科斯指挥的分舰队。
阿咯琉斯(第二代) 舷号:1401
服役经历
794年10月 在贾姆希德中央船厂竣工
794年11月1日 成为第6舰队分舰队旗舰
796年2月11日 在亚提斯星域会战被重创
797年10月1日 修复完毕,成为边境星域警备舰队旗舰
798年5月 第8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
799年1月5日 成为第14舰队旗舰
799年2月8日 兰迪马利欧星域会战
799年5月2日 在巴米利恩星域会战被击沉
在里欧·格兰特和佩伦为代表的后期型旗舰服役后,同盟军分析了实战数据后认为采用帝国技术的新型长射程主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埃阿斯级的反应堆输出功率并不能保证持续性火力输出。于是设计师采用了折中手段,修改了主炮设计,在稍微降低主炮射程的情况下满足火力输出的连续性。搭载该型火炮的该型舰被称为最终型埃阿斯级。为了纪念被雷神之锤击沉的第一艘埃阿斯级,首舰被命名为阿咯琉斯。
阿咯琉斯参考了里欧··格兰特的设计,将主炮模块延长,因为修改后的主炮缩短了粒子加速器和光束收束装置,所以舰长由里欧·格兰特的1260米降低到1182米,虽然主炮射程比里欧·格兰特降低了不少,但还是远远高于其他埃阿斯级,达到了30光秒。而且困扰长射程型旗舰多时的反应堆输出功率不足也借由安装新型可快速充能的大容量电容得到了解决,使得本舰的主炮能够像标准型埃阿斯一样连续射击。在其他方面。阿咯琉斯安装了最新型的设备,比如新型主炮观瞄模块被安装到了舰首武器舱段上方。在佩加蒙改装时加装的大型导弹发射器也被安装到了本舰上,安装位置从舰桥上方移到了舰尾的机库甲板,而且发射器也安装了装甲,可以提供必要的保护。

阿咯琉斯完工后就被配属到第6舰队,准备参加第三次迪亚马特会战,结果因为军费不足,第6舰队和第4舰队一样,没能参加此次会战。在796年的亚提斯会战中,因为慕亚中将无谋的命令,原地转向的同盟军战舰脆弱的侧后方暴露在了帝国军猛烈的炮火下。大部分舰艇被直接击沉,阿咯琉斯凭借着厚重的装甲撑过了致命一击,但还是遭到重创,失去动力后漂浮在残骸中,帝国军在快速扫荡完战场后便向着第2舰队驶去。阿咯琉斯因此幸存了下来,战后,第6舰队残部等来了第2舰队的救援,阿咯琉斯也在紧急维修后恢复了自航能力,带领着十不存一的舰队回到了海尼森的母港。


在第4,6舰队等待重建的时候,同盟军联合作战司令部部长席特列下令将第4,6舰队残部合并,组建一支新的常备舰队-第13舰队,同时在大批战舰需要维修的情况下,阿咯琉斯的维修优先度被降低,暂时系留在母港等待维修,大远征失败后,同盟军损失了大量旗舰,阿咯琉斯的维修工作被迅速提上了日程,但因为熟练的维修人员和技术人员被大量抽调,阿咯琉斯直到797年9月底才维修完毕,10月1日,本舰就任边境星域警备舰队旗舰,舰队司令是亚姆立札会战时带领着第9舰队残部撤回本土的莫顿少将。799年1月,为了应对帝国军的入侵,联合作战司令部以边境星域警备舰队为基础,组建了第14,15舰队。莫顿中将为第14舰队司令。虽然是带番号的常备舰队,但是舰队构成却是鱼龙混杂,标准战舰和航母数量不足,战斗力自然是大打折扣,即便如此,2月开始的迪亚马特星域会战中,在莫顿中将的带领下,第14舰队牢牢的护住了同盟军的右翼,即使战损超过了70%仍然没有被击溃。战后,第14舰队残部进行了修整,并在4月与杨舰队合流,参加了巴米利恩星域会战,在围歼帝国军舰队时遭到缪拉舰队的猛攻,最终因左舷中弹沉没,莫顿中将随舰阵亡。



尽管阿咯琉斯被击沉了,但第14舰队残部并没有就此溃败,他们维持住了阵列,而杨舰队司令部也及时将第14舰队纳入直属舰队中,为后来击败缪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第14舰队的战斗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群参差不齐的菜鸟成长到能独挡一面的勇士,莫顿中将固然功不可没的,更重要的是,光荣的同盟军宇宙舰队并没有低下骄傲的头颅,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同盟军官兵们都会奋力的争取。


按照原设,阿咯琉斯和迪欧梅蒂斯的主炮数量都应该是32门,但是制作组在制作过程中粗心大意,导致阿咯琉斯和迪欧梅蒂斯的主炮数量有时是32门,有时是40门。所以这里就按照40门来分析,而且原本加藤在做机设时,阿咯琉斯是第15舰队旗舰,迪欧梅蒂斯是第14舰队旗舰,但是制作组把阿咯琉斯和迪欧梅蒂斯弄混了,两舰互换了身份,造成在巴米利恩出镜的是舷号1501的阿咯琉斯,而指挥的却是第14舰队司令莫顿。这点在后来的高清重置版被修正了,虽说是修正,实际上就是把5重涂成4,被击沉的画面干脆把5弄糊了事,顺便提一下,而在马尔亚迪特也有一段动画是阿咯琉斯出演,这个在下一篇再讲- -




列奥尼达斯II 舷号:1101
服役经历
796年6月 在海尼森第二船厂竣工
796年6月15日 成为第11舰队旗舰
797年5月19日 在多利亚星域会战中被击沉
797年10月1日 除籍
在第三次迪亚马特会战中,第11舰队失去了旗舰艾普米修斯和超过50%的战舰,残部在幸存的副司令鲁格朗休少将的指挥下踏上漫漫归乡路,此时的同盟军还处于实力的顶峰,自然有余力补充战损,所以第11舰队一回到母港就开始接受重建,而新旗舰也确定了列奥尼达斯作为模板,新舰也被命名为列奥尼达斯II。列奥尼达斯II于795年7月开始建造,经过10余年的技术积累,埃阿斯级的建造技术已经趋于合理,所以本舰建造所需工时比列奥尼达斯降低了250000时,这也使本舰从开工到进宙只用了11个月,比列奥尼达斯工期缩短了7个月。而且科技也在不断进步,这也反映到了各种设备系统上,所以本舰的外型和列奥尼达斯看起来一致,但性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当本舰进行海试时,在假定突然接敌的情况下,火控系统从发现敌舰到发动第一轮炮击只耗时20毫秒,这是十分惊人的成绩。

经过1年多的重建,第11舰队再次齐装满员的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而领导重建工作的鲁格朗休也因此晋升中将,担任第11舰队司令。而联合作战司令部认为第11舰队虽然完成了重建,但缺乏战斗经验,所以并没有让其参加大远征。而大远征的惨败让同盟军军力大损,常备舰队更是只剩下了未参战的第1,11舰队。同时也让一部分军队高层对政府感到失望,他们决心通过政变建立一个军国主义政府,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宇宙舰队掌握在手里。鲁格朗休毫不犹豫的加入政变派,同时将政变派的理念传播到了第11舰队内部,很快,不管是年长的老兵还是年轻的新兵,都狂热的相信只有救国军事委员会才能挽救同盟。而第1舰队此时还在库布斯里上将的指挥下,担负着首都防卫和中央星系的巡视任务,政变派也深知库布斯里是绝对不会参与政变的,因此不能简单的用武力镇压第1舰队的反抗,只有通过暗杀排除掉这个障碍,再用第11舰队控制住第1舰队,将宇宙舰队的损失降到最低。

797年4月,在得到杨威利拒绝参与政变的回复后,鲁格朗休带领第11舰队踏上征途,虽然表面上自信满满,但其实很不安的鲁格朗休派遣了巴格达胥潜入杨舰队,意图暗杀掉杨威利,可惜此举被先寇布准将识破,杨威利也通过情报分析,获悉了鲁格朗休的作战计划,决定在多利亚星域伏击第11舰队。在作战开始前,鲁格朗休还向全舰队发表了军国味十足的演讲。虽然第11舰队缺乏战斗经验,其实杨舰队也差不多,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大多被别的舰队挖角。因此双方战斗力不相上下,但双方的指挥官显然不在一个水平,从战斗一开始,鲁格朗休指挥的本阵就被分割包围,副司令官史东克斯指挥的前卫被亚典波罗拖住,杨舰队的局部兵力优势达到了4比1,在旗舰列奥尼达斯II受重创,鲁格朗休中将自杀的情况下,第11舰队处于绝对劣势,即便如此,他们依旧誓死不降,靠着狂热的精神战斗到了最后,自己选择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列奥尼达斯II最终因反应堆失控发生爆炸,虽然舰体还算完整,但因为扭曲变形严重,已经没有维修的价值了,其扭曲的舰体作为墓碑永远漂浮在第11舰队最后的战场上。而列奥尼达斯II也成为唯一一艘第一次上战场就被击沉的埃阿斯级旗舰。


旧设定中,列奥尼达斯II是舰队型阿咯琉斯的最后一艘,第21号舰,但实际上按照事典计算应该是22号舰才对,所以这就意味着佩罗普斯和格劳科斯有一艘是改装型阿咯琉斯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