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华文明的重塑与回归,必然导致西方文明的没落与倒退。心理重建

2023-06-26 11:43 作者:寒Winter  | 我要投稿

(引文行先生文)

西方这种抽毁、调换、增加“序”的情况,就像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温斯顿”的工作一样:对旧报纸、书籍、期刊、小册子、传单、电影、录音、漫画、照片进行修改、销毁、重印、存档。这颇为符合蔡正元总结的“美国外交七定律”中的“第二定律”,即“如果美国怀疑你做了什么坏事,那它自己肯定做过”;既然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描述的这么详细,言之凿凿,说明西方曾经做过。看来,要全面审查所有明末清朝所谓传教士著作的各种类型、性质的“序”,我在《《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中已对《几何原本》序提出质疑。

(引文行先生文)

实际上,还是有一些明代书籍逃过《四库全书》的编撰。王文素的《算学宝鉴》就是这样一本书,因此保留着本真面目,而该书水平之高超乎想象,可谓惊为天人,远超中国历代数学水平和同期世界水平。我们可以通过该书“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明代文明成就。据考证,《算学宝鉴》全称《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是晋商数学家王文素的数学著作,完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全书分12本42卷,近50万字。其自成书后“四百年间未见各收藏家及公私书目著录,民国年间由北京图书馆于旧书肆中发现一兰格抄本而得以入藏”。正是这一偶然发现,才得以将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明示天下。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意大利的鲁非尼早200多年。在解代数方程上,他走在牛顿、拉夫森的前面140多年。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我在《中国是世界数学之源》中论证中国数学是世界数学之源及其通过印度、阿拉伯西传欧洲的路径,并提醒道,不能认为中国比西方早,而应认为西方系源自中国。

不仅如此,李兆良考证发现,明代中国在郑和下西洋年间就已经绘制了酷似今天的世界地图,即《坤舆万国全图》

李兆良比较了14 - 19世纪间六百多份地图,综合世界史原始资料,分析地名、语源、地形、按语。数据显示:1602年的《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信息与利玛窦时代的欧洲不相容,而是源自一百六十年前中国已有的信息,且《坤舆万国全图》上的信息最精确。由此得出难以反驳的惊人结论:明代中国人首先到达美洲和澳洲,并绘制地图,是明代中国人开拓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局面。西方15、16世纪的世界地图,在某种程度上来自郑和时代中国散佚在外的地理资料。

李兆良先生挑战了传统认知,颠覆了近代六百年的世界史,即:

1.明代郑和下西洋止于东非洲;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3.利玛窦把西方的世界地理知识带来中国。

李兆良先生的考证结果与《坤舆万国全图》所载信息严重不实,证明了《坤舆万国全图》上所载信息不实,被篡改了。

《坤舆万国全图》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水平之高超,测绘实践实力之强大,就是在当代,也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完成。明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之先进,刷新了世人的认知。通过《坤舆万国全图》,我们窥见的不是“一斑”,而是“豹脸”。

韩国的奎章阁图书馆所藏的《崇祯历书》、李兆良对《坤舆万国全图》的研究结论和王文素的《算学宝鉴》,改变了我们对明代中国在天文学、地理测绘、数学上的辉煌成就的认知,也改写了近代世界史,让我们见识到了明代中国的文明昌盛。此三个例子分别以不同的逻辑方式证明了明代文献被篡改了:《崇祯历书》被删改、《算学宝鉴》逃过《四库全书》的编撰、《坤舆万国全图》与几百幅世界地图、相关历史信息矛盾。

在上述明代文献情形(销毁、删除、篡改、伪增等)的背景下,如果哪个学者认为现有文献所反映出来的证据事实就是客观事实,那么他/她一定智商不健全。尽信书不如无书,此当其时也!

明代中国是极其辉煌的,其经济之繁荣、社会之发达、知识之丰富、科技之先进、思想之深邃远超我们现有认知,现有认知是被满清阉割的,其真相有待于我们去重新发现、研究、还原、认识。

明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最高峰,而不是宋代。

现在有股歪风,即拔高捧高宋朝,这是陷阱,居心险恶。

(引文行先生文)

(副标题)《算学宝鉴》与重写明史

以上阐述是钱宝琮于1951年、吴文俊在1975年的研究结论,即在王文素的《新集通证算学宝鉴》真正得到重视和研究之前。《算学宝鉴》系“民国年间由北京图书馆于旧书肆中发现一兰格抄本而得以入藏”,虽然“抗战前,中算史家李俨曾看过此书,《中算史论丛》中有文提及。六十年代,数学史家钱宝琮主编《中国数学史》也提到此书”,但是当时谁也没有见过或真正了解此书。王文素的《算学宝鉴》真正得到重视和研究是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赵擎寰教授推介之后。

从目前研究来看,《算学宝鉴》代表着中国历代数学的最高水准,也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算学宝鉴》研究了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内容详实可贵,这充分说明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在明朝并未完全失传。王文素在解法中所用名词术语、演算程序,基本上与宋元数学一致,并有所发展和创新。王文素的数学成就是中国数学史连续性的有力证据。”

“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Hirner,1786-1837)、意大利的鲁非尼(Ruffini,l765-1822)早近300年;在解代数方程上,他走在17世纪牛顿(I.Newton,1642—1727)、拉夫森(J. Raphson,1648-1715)的前面140多年,率先用导数逐步迭代求解,为中国数学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因而,只从微积分的角度探索导数的起源是不够的,由此看来王文素对世界数学的贡献还应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最新的研究发现极大地强化了吴文俊院士关于“近代数学的发展主要靠中国数学”的结论。有些贬抑中国的人还在“纠缠”吴文俊教授的“中国式数学”和“中国数学”,而《算学宝鉴》的出现使得“式”字可以拿掉了。

我在拙文《传教士盗取中华文明、颠倒世界历史》谈到,“王文素不是‘早’、‘率先’,而是欧洲的近代数学完全系中国数学通过传教士西传的产物,是‘中学西渐’,包括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系源自明朝王文素的‘导数’,根本不是欧洲的发明。”当然,发生了“南橘北枳”的效应了——用阿拉伯数学的瓶子装中国数学的酒。


(引文行先生文)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最新研究显示,传教士刚到中国时的很多知识并非是西方的,并非是所谓古希腊的,而是源自阿拉伯人的,包括哥白尼、第谷的成就。但无论是西方的,还是阿拉伯的,最终都没有中国的博大精深,因为随着传教士来华,欧洲刮了两个世纪的“中国风”。

实际上,当今的世界史是伪史,世界近代历史是“东学西渐”,而不是“西学东渐”。(参见弗兰克《白银资本》、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休·昂纳《中国风》、艾田蒲的《中国之欧洲》、乔杜里《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等)

西方文艺复兴的进步主要是受益于“东学西渐”(阿拉伯为主,中国次之),西方17、18、19世纪的进步则主要受益于“中学西渐”,直到西方出现工业革命,西方才在总体上显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事实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进步完全依赖于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奥斯曼帝国崛起、欧洲大航海时代所开启的“全球视野”,全赖于其野蛮、愚昧、落后的出身而赐予其“谦卑”的态度,以至于能够从全球吸取先进的知识、技术、思想、制度等,荟萃全球文明,主要是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最终导致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引爆工业革命。

可以说,西方近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南橘北枳”。


中华文明的重塑与回归,必然导致西方文明的没落与倒退。心理重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