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脸渐渐清晰」——双视角条件下对森森重新演绎《大海》的胡乱分析暨过度解读
前言:十多年前,我在学校的广播里首次听到原版《大海》,由于年龄和阅历上的限制,故无法产生特别的感受;数月前,有幸发掘到森森重新演绎的版本,沉寂于心底十多年的声音又重新响起。在无数个被绝望愁绪淹没的夜里,于寒冷黑暗的床榻上,反复聆听森森的版本,万千思绪从歌词中抽象而出。故略施拙劣技巧、安排鄙陋文辞,企图捕捉一星半点内心深处的些许悸动。
本文试结合相关资料,拟从“雨生原唱——森森演绎”二重视角,进行彻底的过度解读,艺术特征&学术价值均为零。
必读:笔者尊重所有音乐人、立场正确、非杠非吹非黑,非音乐&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在读,不同意我的观点可直接拉黑,不必特意回复。以上。

“福柯认为,写作的本质并不涉及对写作行为相关的崇高情感,更不是为了把作者用语言表现出来。写作不过是在制造开局,开局之后,作者便不断从文本中消失。因此要想了解作者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作品中作者的在场,而应关注作者在作品中的不断缺席。”
——『作者缺席』释义
“我只想讲一个画面,一个感受。我没有讲故事,每个人听到一个感受都想起的是自己的故事。”
——某评论

雨生原唱·歌词文本分析:
A. 艺术特征:
前奏过后部分“模糊的脸渐渐清晰”运用矛盾修饰法,寥寥数笔即勾勒出“你”的面容由慢慢消失到渐渐浮现,暗含“我”对“你”的依恋将尽未尽,铺垫后文“我”“纵有千般风情”却开不了口的踌躇神态,奠定全词伤感基调。
副歌之前部分“猛然回头,你在那里”中的“那里”谐音“哪里”,为同音双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你”的形象一直立在“我”后方,只要“我”一回头便能见到;二是“你”终于又一次消失在“我”的世界里,即使“我”幡然领悟回头,也无济于事。营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在时间的潮水里,我为追寻“每一朵浪花”而暂时冷落了“你”,在追寻无果后猛然回头,“你”仍在“灯火阑珊处”等待,又或者连你都已经不在了。“我”的回头,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里的情态相反,杜诗中的“回头”(却),是收到好消息后的自觉动作,洋溢着“喜欲狂”之前;而“我”的回头,则是“徒劳无功记住每一朵浪花”之后的惆怅与无奈,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发行为,充斥着迷惘与不甘。而“你”两种可能的状态,则将对“我”产生两种迥乎不同的结果(过去将来体态)。
副歌部分连用三个“如果……就……”,虚拟语气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如同大海,隐含对“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大海能够像吞吐日月那样,容纳自己万千愁绪,带走自己全部情感与爱,以缓解自己悲伤痛苦之情的微弱祈求,而就连这份祈求都不能够被实现(“如果”句)。余音绕梁,引起听众极大共鸣,令人潸然泪下。
B. 意象研究:
1. “你”:
爱人说:“你”是“我”绮丽的梦,我曾以为能与你永恒,而这份朴素希望却在“吃人”般的社会环境中慢慢失真。“窒息都没人呼救/反正你不像你/他不像他/我也不像我”,在“我”或追寻理想的“每一朵浪花”、或走在生存的“海边”之际,不得已而忽视了爱人,美好的未来慢慢消失于海边,“你”渐行渐远,泛起浅笑的面容在“我”眼前愈发模糊;而我对你的爱则一直不曾更改,“你”言笑晏晏的美好形象始终留存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心中、我永恒的记忆里,“渐渐清晰”。一声“爱你”,或哽在喉咙里,或被吹散在风里,终不知从何说起。
绝大部分是,我终于失去了爱人“你”,理想也从未被追寻。没什么可奚落的。
偶像说:在我“可能灿烂辉煌”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前,认识了“你”,你的作品、个人经历与独特灵魂深深吸引着我,使我受到激励、获得极大前行的动力。后来,我因疲于苟延残喘而懈怠的每个瞬间,因奔波劳累而疏于关注以至于形象在我脑海里“模糊”的“你”,总能及时“渐渐清晰”起来。“你我”之间距离遥远,一声“爱你”显得那么狂妄菲薄,却又如此真挚严肃。当“我”拼尽全力,成就自己,或满盘皆输,“我”终于获得一丝回望“你”的时间;你依然屹立不倒,初心犹存,还在“那里”;亦或者本心已佚,天真不复,在“哪里”。
2.“大海”:
包容说:大海吞吐日月,容纳百川,或许也能收纳“我”的帧帧往事、点点情感和缕缕思绪。我期盼将自己那份朴素希冀传递给大海,让它埋葬;然而副歌均以“如果”开头,一切希冀都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美轮美奂而虚无缥缈、不可名状不可捉摸的幻梦,还未搭建便已颓圮。
愁思说:大海含盐量巨大,海风充斥着咸咸的气息,浪潮不断推“你”回到岸边。眼泪,也充盈着咸味。“红叶是离人眼中血”;有没有一种可能,眼中泪滴是一片孤寂的海,而无垠之海,则是怅惘之人眼底的泪。
我们的眼中都是一片海。
大海深邃且黑暗,一旦沉溺其中,无限的下坠感足够窒息每个人;心情惆怅迷茫之时徘徊海边,强大的引力使人难以抗拒。一旦竭尽全力从大海中心彻底远离,便获得了继续前行的一定勇气。

森森演绎·情感背景解读:
A. 成就情况:
森森代入自身情感,从细处着手,稍作变换部分音调,使得全曲灵动多变、避免凝滞呆板、不落窠臼;副歌部分作升key处理(原谅我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只知道森森非常厉害且倾注了巨大情感),并在小节的反复中逐渐完成这项设计,调值逐渐增高,如同海浪般层层推进又慢慢回落,将感情推向最高潮后渐复平缓,带给听众独特体验,引起独特与巨大共鸣,体现森森强大实力。
B. 内涵解读:
1. 背景:
森森曾在21世纪初,于建康城下与他人合作演唱这首歌曲,距离海边仅数百千米。早期的森森与中期类似,一腔热血倾注,孤独奋力拼搏,“眼里满是倔强”(某评论)。约十年后,面对这首于耳畔回响了数十年的经典歌曲,突然对它的特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而崭新的领悟,森森于是再度演绎。又是一个十年(将近十年),森森归隐b站,潜心贯注,精心打造翻唱与直译版本。纵然唱法相似,心境已是不同。
2. “你”的分析:
“另一个我”论:“你”是另一个“我”,亦或者是从前、未来的“我”。朴素——繁缛——自然是艺术作品总体特征的流变过程,心境也是如此。在生命的每个节点,回望过去或展望未来,与自己对话,“过去与未来的我”处于慢慢模糊与渐渐清晰的混合叠加态。在任何一个时候你都不确定,过去和未来的哪一个“我”更胜一筹。换句话说,是过去之“我”的心境支配现在的我,还是未来之“我”的态度唤醒现在的我。亦或都不是,只是现在的“我”以外聚焦的方式剖析自己,冷静审视。若有一天能够做到,则证明终于成功地和解了过去与未来的自己:
以亲历的角度旁观,以旁观的角度亲历。
“爱情梦想冲突”论 :To love and to dream, it is a question. 当爱情与梦想发生激烈冲突之时,你将忍痛选择哪一个呢?又或者不幸二者皆失之际,你要怎么办呢?你一定是那一小部分幸运之人吗?追逐梦想的赤子之心早已融进血液里,“你”的面容与身影在时光里慢慢远去,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却在岁月中逐渐清晰。足够动人,足够“我”在梦想的顶点上度过余生。沿铁道线路而上,仿佛海里鱼群溯游。终于抵达这个古老国度最引以为傲的文化中心,却发现:
叩开故宫城门,比叩开纪南城之门还要艰难得多。
于午夜时分,立天桥之上,窥见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繁华与荒芜悉数汇入瞳孔。进退维谷之境,若要记清“每一朵浪花”,则要做好誓言“被吹散”的准备;如果要紧握住誓言,则不得不放弃亲手编织多年的梦,如同将一个泥人打碎重塑。
“你”是模糊的爱人,也是清晰的理想。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海边,手掌拂过潮汐,腥咸萦绕指尖,脑海已然存留着每一朵浪花的模样。思索,不得其解;嗫嚅,倏然失声;回头,“你”已便寻不得。于是怅然若失,仿佛一团残败之火。然而残火终究不是败火,纵有衰的征兆,始终不会有败的迹象。无须外物便可自行燃点,“我便是唯一的光”。火,是德,是血液,是红色,是故郡的精魄,是古国的灵魂。
3. “大海”解读:
“河湖皆海,海为大梦”论:将“梦”一词翻译为英文,根据语境有两种解释:一是“dream”(现代汉语),二是“lake”(上古汉语楚方言,待考证)。“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湖泊是“我”的一千个形态各异的梦。当湖泊足够大、泽薮足够多时,环境中便有了“大海”。此时此刻,便不是河湖分割陆地,而是“岛”从“大海”中探头。生活在“海里”,宛如陆地上的鱼。“真相是鲜红的血,你是血中挣扎的鱼。”形形色色的“你”组成鱼群,不得不被海流裹挟其中,沿着名为“梦想/欲望/生存”等等的河流,汇入人生的海。海是巨大的梦,梦的碎影则在一次次孤注一掷中集齐。
而我终于回到了有“海”的地方,终于能够在“海”(river)里演绎“大海”,于“梦”(lake)中苟延绮梦,用“你”(I)来拼凑每个你。

后记·支流简短梦呓:
半年之内,支流判若两个十年间的森森。理想在“模糊中渐渐清晰”,誓言在海风里慢慢寂灭,但却一直不肯轻易妥协。支流目前没有“爱人理想冲突”之苦,因为二者早已融为一体,一同得到,一起失去。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止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勇敢继续做梦/烈火燃烧/我都去接受”
“飞向最高的山巅/只为再看你一眼”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以上(支付宝到账0.7元)。
支流
二零二二年四月七日
农历壬寅年三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