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死亡和临终关怀的心理学分析

2023-02-02 11:45 作者:高音镜面  | 我要投稿

对于所有具备基本健全的自我觉察意识功能的人来说,“我”就要告别人世——死亡,绝对是感受最大伤害的事情。

从心理学角度,死亡,是每个人的人生最大最完全的丧失,属于对人格自我最为强大、最后不可回避的毁灭冲击性心理威胁和内部应激原刺激。死亡具有生物性、心理性和社会性三大内容和过程。从系统观点看,人的心理属性的死亡,是对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先后关联的死亡过程的,整体中介和终结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宋代苏东坡诗句,点明死亡不可回避的自然规律性质。

看待死亡,要从人生第一次丧失说起。与死亡相对应的出生,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丧失。新生儿第一次离开母亲温暖、安全、舒适的子宫,带着哭声来到陌生世界,面临好坏顺逆莫测的人生新前景,告别原有生存的旧环境,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至于出生以后,面对的第一次上学、第一次离家、第一次工作、第一次告别父母亲、第一次失去心爱的东西或宠物、第一次离开熟悉亲切的家庭和故乡、第一次改变习惯适应的工作生活环境……,许许多多这类“第一次”,都是一次次不同内容形式的丧失。

丧失了旧的,迎来了新的;新陈代谢、生死交替。前者是个体生命的发展,后者是个体生命的终结,都是人类生命自然表现的基本形式。

换句话说,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没有旧生命活动的终结,就难有新生命生存发展继续前进的坦途,就没有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空间和道路。

一言以蔽之:人面对的每一次丧失,都是心理成长和功能扩展的一次新机遇。

死亡不仅意味身体毁灭、生命终结和社会关系发展进程的中断;也是每一个死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这3个人性功能结构部分的共同、却并不同步进行的终结;是对一个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和尊严的全面彻底清算(清理、结算)与评估。

因此,一方面,对于任何一个死者,死亡的3种个体属性的功能作用,大多数是接近同步结束的;面对死亡,尤其是面对突然意外的死亡,几乎是每个濒死者所最难接纳、而又不能不接纳的现实。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死者的在世亲友,对于受到死者生前心理行为相关影响的人们来说,死者的生命结束,并不等于他(她)的心理和社会属性影响作用的结束,而往往会在相关人们所保持信息记忆的范围和深度上,持续相当一段时期,甚至会很久很久。

在心理学本质上,各种灾难性事件和疾病造成身体或/与心理残疾的问题,是和死亡同样性质而相对轻度的丧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也是一样的,虽然前者比后者的影响力和解决难度会小一些,心理咨询辅导所花费的时间可能短一些。

理想中,许多人期望自己的临终场景,是躺在熟悉的家中床上,周围是至爱亲朋好友,一个个平静地互相告别分手,似乎即将远途旅行,自己无疾而终,没有痛苦。可是,这毕竟是极少数人才有可能实现的美好场景,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

所以,能否与如何坦然面对死亡,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学会识别处理的,各种相关身体和/或精神痛苦临终磨难的,人生最后一课。

临终关怀,是心理工作者可以给濒死者提供的,最后一次满足需要的专业服务。这是和神父、牧师所实施的同型不同质工作。

宗教工作依靠外在神灵观念,心理救助运用启发自我科学思想,帮助人们化解对待死亡的恐惧和悲伤。但是,对于任何帮助者,如果自身没有摆脱看待死亡的悲恐,是不可能帮助别人化解这种悲恐的。

不可否认,试图脱离心理科学工具解决人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就像企图不依靠物理科学手段实现摆脱地球引力的目标一样,最终仍会使人深陷唯心和形而上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不同的求助对象,具有不同的看待死亡和濒死过程的态度和言行,具有不同的终结和清算死亡的方式、内容、目的。但是,必然有一个心理共同点,那就是:无论是濒死者或相关人士,每一个人如何从自己的父母、儿童和成人3个自我状态出发,在人性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功能结构3方面,分别对死亡全过程,对生者和死者(或临终者)之间的情感恩怨和信息交流,有效地清理、结算各种经验教训;都需要学会,如何为死者提供适当“盖棺论定”的评估和尊严,为生者(包括自己和其他相关生存者)开拓继续生存的新动机和方向,完成每个人终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任务和目标。

这就是对求助者实施死亡(临终)心理咨询辅导的,基本起点和分析处理框架。

从相互作用分析(TA)的知识技能体系入手,只有充分开发成人自我理智和现实的适应功能,有效解除各种父母自我成见偏见和儿童自我情感冲动的污染干扰,适当运用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的现有应对资源,才能使人迈向坦然接纳死亡的,真正开始平静恢复现实理智的,人生心理成长的最后阶段。


死亡和临终关怀的心理学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