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6)关于青少年与精神类疾病的思考

2023-02-26 01:01 作者:一生孤傲003  | 我要投稿

       在经过了一定数据的收集和对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后,我自认为已经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了。


       当我最开始有这个设想,还没有进行这么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的时候,我想我写这个可能会写成一篇议论文,会很严肃。但是当我收集完资料后,我拿起笔来,我想把它当成一篇记叙文,不要那么严肃。因为无数冷冰冰的数据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悲哀和现状。我可能无法站在绝对理性的角度说些什么、去写些什么。所以就当成一个无能为力的人所能发出的声音吧。

        根据2020年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以下简称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为24.6%。其中重症抑郁症检出为7.4%,而有关自身检出率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自伤检测率为14%~32%。不仅如此,在15~19岁青少年群体中,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有关于TGI指数的分析在这里不作陈述(实际上是我自己也看不太懂这类数据所代表的含义,放过我这个初中生吧)

        而根据这张表格得知,24.6%的检出率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每五个青少年中至少就有一个存在抑郁状态。这个数据是很恐怖的。

       从这个数据我们也可以知道,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而在22年6月份推出的电子版《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人群在整体育正发作人群中占比约为30.28%。

       这时候 你可能会疑惑,这也不是我们正常说的蓝皮书啊?很抱歉,2022年心理健康蓝皮书在今年的2月23日首发。我目前购买的并没有到货,无法得到一手并且官方认可的信息。请见谅。(我现在写这个东西好像有点儿尴尬哈,不过也没办法,过段时间就要忙着中考了)

       那其实从这么多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患者占据我国国内整体精神病患者的大头。一方面跟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是跟青少年心理发育的整体状态相关联的。这时候我就想点一个比较大众化的极度错误的认知,那就是青少年之所以得精神病症是因为矫情。这是一个很大众化的错误认知,而且就在我进行一系列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前,我对我自己的现状,包括对整体的认知也是这样的。甚至我在一些时候无意中向他人进行传播,现在想想觉得很惭愧。

        但是如果说想打破这种错误认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无论哪个认知都有其所在时代的局限性。而这个局限性实际上也是在那个时代所忽略的东西。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以我固定环境下的认知不适用于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那可能最终的结果也就只能是认知一错再错了。

          怎么说着说着就变严肃了呢?我明明不想这样严肃的呀。

        那就不聊数据了,聊聊我自己吧。

          我在2021年4月份休学,至今已有一年十个月。药物开销一共大概在3~4万,在看病途中所花费的挂号费(包含挂号费和部分情况下找人挂号的费用),住宿费、餐费的费用基本不会小于15000。如果说真说起来各市的精神病医院医疗水平从家长角度来看不太够,所以更多时候需要前往省级或外省知名医院就医。同时在整体治疗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人情无法估计。拿我自身来看,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一个孩子得了抑郁症,并且家长也想努力的进行治疗的话,一年的花销大概在2万左右。这对于部分底层收入家庭来说是相当巨大的一笔开销,并且在看病途中所花费的原本属于工作的时间也可能使收入降低。

         同时,在《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也提到,学生患郁症的原因中有69.57%来自于家庭关系。那这里其实又提到一个教育卷入和系统交互的问题。毫不夸张的讲,每一块儿都是大问题。这个是因为我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有限无法完全说明。而这个系统之间的交互问题来源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那所以说这也就意味着在正常的看病过程中,如果家长对于精神类病症的认知不到位,反而有可能拖延治疗时间,造成进一步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损失。所以对于教育卷入,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从我的经历和各种资料的收集可以看出现在我国青少年精神病症患者主要面临着就医困难,家长认知不到位,社会对于精神病证的认知度不高。这些问题需要一步步改善,我也相信国家在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积极的提出解决方案,践行解决方案。

        我国在青少年精神病症这方面应该说起步的是比较晚。在2013年才将抑郁症归类为精神病症。在2016年,22个部门也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同时在2019年12个部门也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T基础建设提出了一定的硬性要求。同时在21年10月,也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

       可以看出国家是非常重视的,但是起步比较晚,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疫情三年之后,也在今年的开篇,各省市极其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展各大会议。表现了各省市对于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决心。这点我们需要相信国家,相信党。


参考资料:

《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度百——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答复的函》




(26)关于青少年与精神类疾病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