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论自我差异理论:世界上存在几个“我”?
自我差异理论:世界上存在几个“我”?
现实自我,又称“自我“,是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中有三个组成部分,而”自我“居于中间调停的位置,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一切对个体最有利、最安全为宜,故称”现实自我“;
镜中我,是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他人的认识、他人的评价和情感等等;
理想自我,又称”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第三个部分,其从现实自我中分离出来,是代表着人格结构中追求理想、追求道德上完美的部分。由于其与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相对,所以常常发生冲突,而自我就负责协调两者,以维持心理平衡。
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显著发展,我们经常将自我与他人,特别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就突出出来了,如果发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距离太大,就会感到痛苦和不安,处理不好,可能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实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即积极的统一和消极的统一。积极的统一是用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理想自我去改正、完善现实的自我,使个性得到升华。
消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降低或放弃正确的理想自我,以达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有些青少年缺乏改变现实自我的勇气,为了解除自我意识的矛盾,强调客观原因,不做主观努力。有的甚至改变现实的自我去符合错误的“理想”自我,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做了坏事还心安理得。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个性的退化,危害极大,应尽力防止。
自主性缺乏或不足自主性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个性成熟的一个标志。没有独立自主性,也就没有责任感,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到了少年期,我们更希望成人不要把我们当作“小孩”看待,处处进行监护,要求听话。这一切都是完全正常的。
沉迷于自我分析自我分析或自我反省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正确认识自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过分的关注,即沉湎于自我分析,就有使自己脱离现实、自我孤立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