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第3课

2022-01-01 21:48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hey~

欢迎来看中外历史纲要概念解释

坚持积累概念,变身历史达人吧!  

定于一:就是统一、归一的意思。

远交近攻:指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 “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三计,它是范睢为秦国量身定制的,严格特定条件下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将地理位置较近的韩国、魏国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与地理位置较远的齐国等国保持良好关系,使得秦国一步步兼并其他六国,成为统一的秦朝政权。一个不恰当但是形象的比喻:你和熊猫老师联手,战胜你的身边的竞争对手。

皇帝制:是中国古代秦朝秦始皇创建的用以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的一项政治制度,它的特点: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高、至上、独尊。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的绝对权力。此制度公元前221年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2年末代皇帝退位,就此终结。后来历史曾出现过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熊猫老师觉得那都只是浮云和历史的闹剧、插曲。皇帝制前后历时2000多年。

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经有三公这个名词。秦统一后,总结了战国各国的官制,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郡县制:郡,县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继分封制后出现的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它的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从此取代血缘政治。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陕西西安北)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等。定哥提醒:借助今天国道的路况脑补一下。

直道: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关于 直道的最早的记载源于《史记》是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10万工人修建,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全部用黄土夯实,全长736公里。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

黔首:是中国战国和秦对平民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穿越到古代,你我皆黔首。 

焚书坑儒: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丞相李斯建议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建议。后来又有方士、儒生诽议郡县制和秦始皇,秦始皇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儒生坑杀,即为所谓的"坑儒"。 这显然是秦是加强对人们思想专制的具体表现。

楚汉战争:秦末农民起义中,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于公元前206年到前202年,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历时四年,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四年来,虽然对经济生产和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它换来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因而是客观积极意义的。

约法三章: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并众位约定,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知识点欢迎戳下方链接哦!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第3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