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所有人心中那个爱做梦的自己——《哈利波特》


如果有什么梦令人不愿醒来,那么《哈利波特》的世界一定是其中一个。
在我的童年,外国文学一直是一个我不愿触碰的领域,那倒不是因为我不喜欢看书,而是在我看到超过我理解范围的蹩脚长句和多达数十字的人名时,我从内心就放弃了。直到某天,面对一个堆满了书的书架,我从其中抽出了《哈利波特》——这本乍一看人名不长的书之后,我才真正接触到了外国文学。
时光荏苒,我距离当年那个小孩已越来越远。但还是有无数的儿童,少年,青年们走进这本书里的传奇世界,去领略那个神奇的梦。
《哈利波特》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三个巫师在上学的过程中打败了妄图进行种族清洗的魔法界“希特勒”。故事套路传统,但内容却是全新的。如果你在阅读的时候跟着罗琳阿姨的笔走,你甚至会苦恼想象力根本上她的步伐。《哈利波特》中最吸引人的亮点就在于世界系统的庞大,但在庞大之下又可见细致。纷繁复杂的事物交叉编织,譬如霍格沃兹这所寄宿制魔法学校,拥有课程、学院、美食、运动、社团等多种生活。你明知这世界是虚假的,但那份细腻生动的描绘又使你不得不沉入其中。
除了建构世界的细腻笔触之外,设置悬念也是罗琳阿姨的拿手好戏。在这部内部时间长达七年的巨著中,作者从头挖坑,末端填坑,如同在钢丝上自由摇摆。这一切伏笔在最后一部《死亡圣器》中收束,看完之后,仪式感,冲击感,满足感填满每个读者的胸腔,这一刻你不仅觉得值了,而且真的服了。
赞扬和批判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哈利波特》也不例外。这是一部理想世界的颂歌,它令人沉醉的原因除了丰富的想象,还有对人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描绘。恶不单纯,善非愚昧,人有其弱点,亦有其荣光。罗琳阿姨在对人心的描写上极尽玄妙之笔,尽管人与人之间有隔阂,人总会犯错,但“爱”总是能让心相互靠近,相信彼此。
《哈利波特》从第一部到第七部,其中经历了数年时间。所以它被赋予的除了书本身的意义,还有一层陪伴的意义。那群和小哈利差不多大的孩子,明白书中深意时已经长大。这虽是献给孩子们的梦,但在我们心中却从未醒来。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看看这本《哈利波特》,让所有的烦闷和不可能都消散在魔法世界的墙外。如果你也是个卧底在麻瓜世界的巫师,欢迎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