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中,互联网平台该负哪些责任?

2020年至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涉野生动物刑事案件7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万余人,收缴野生动物137万头(只、条)、野生动物制品18万公斤。
在2022年的江西抚州“11·29”系列特大非法收购黄麂案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工具,均是从网上购买的。
在互联网平台上,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现象更加隐蔽,更容易逃避监管和打击,这也是回归荒野一直以来的重点关注。
过去三年,公安部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力度之大。
但网络非法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交易环境也越来越隐蔽,类似于打地鼠,只能出现一个打一个。




根除网络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非常困难,但是并非无法实现,需要在多个环节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互联网平台作为交易场所和信息传播平台,其在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中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以下是互联网平台在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中可能涉及的责任:
审查责任:互联平台应该对发布的信息和交易行为进行审查和审核,避免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出现。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商家或用户,平台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包括暂停账号、下架商品、公开处罚等。
举报责任:互联网平台应该设立专门的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发现和举报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活动,及时处理和公开违规行为。同时,平台也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和打击行动。
教育责任:互联网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和宣传,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引导用户摒弃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提高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互联网平台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合作,共同打击和预防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活动,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问题,互联网平台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加强审核机制:互联网平台应该加强对发布的信息和交易行为的审核机制,采取人工和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避免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出现。
建立专门机构:互联网平台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采集和整合有关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信息和数据,开展监测和分析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打击非法行为。
强化合作机制:互联网平台可以与有关部门和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打击和防范工作,及时交流和共享信息和经验。
加大公益投入:互联网平台可以加大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相关公益机构和项目,引导用户摒弃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错误观念和行为。
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导致很多珍稀濒危物种被大规模捕捉、繁殖和贩卖,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还可能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此外,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也容易传播疾病,给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威胁。
最后,希望有更多人提高环保意识,不购买、不参与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如果你有网络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线索,欢迎随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