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四章——礼仪之争》

2019-08-17 21:54 作者:未央询  | 我要投稿

          经过故剑情深的精彩争斗,这一回合真爱胜利。我们的宣帝男神和平君小姐姐幸福的做了大汉的皇帝和皇后。

  虽然现在的宣帝在政治上还是个小白,但骨子里却腹黑透顶,毕竟人家血管就里流淌着的可是遗传自高祖刘邦和孝武刘彻的血液。

  虽然,宣帝没经验,是个傀儡,但他是个天才。于是开始了后世历史学家评价他最多的八字“滥赏”“重农”“核吏”“怀柔”中的第一点“滥赏”(疯狂赏赐)

  他执政25年,本纪里的全民厚赏高达20次还经常伴随着大赦。小规模和针对性赏赐更是不计其数,如此频繁和厚重,足称一个“滥”字。

  宣帝的打赏在登基初年最频繁,新帝初登皇位,地方上会有点祥瑞上报。宣帝干脆就因为祥瑞(凤凰,甘霖)而减免农业税或者大赦天下。

  而且,宣帝最重大的四次全国规模的大赏都发生在霍光执政的那五年,很明显,这么做是为了迅速树立威信、笼络人心,减轻农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和牵制霍光。

  当时所有的权利几乎都在霍光手里,而刘病已也只有“赏赐”和“大赦”两项特权是绝对不能被剥夺的帝王权利。而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命脉都掌握在霍光手里的时候,花钱就不是宣帝需要头疼的问题了。反正花的都不能算是自己的钱了,不花白不花,更何况好处多多稳赚不赔(・*ϖ・*)っ(男神你真腹黑~)

  和自己老公一样刚刚上位、母仪天下的许平君小姐姐又做了什么呢?

  我们的平君还真是个全天下男人梦寐以求的老婆。做了皇后却一点架子也没有,依旧保持着在民间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贤妻中的贤妻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平君以身作则,车马上不用金银装饰,长裙不用绸缎,甚至国家拨给皇后的生活开销,用不完的也都分级打赏下人。

  还把值夜的宫人由两班倒变成四班倒,体谅她们熬长夜太辛苦。对于宫女的处罚要慎重,不可以滥用私刑等等。

  她还特别孝顺,虽说太皇太后上官氏年纪比平君都小,但是平君还是把她当成祖婆婆一样孝敬。不仅每五日去朝见一次上官太后,还亲自布菜,抹案侍奉。而上官氏也确实很喜欢她,名义上是孙媳妇,实际上两个人是对年龄相仿的小姐妹。许平君也因此成为了千古贤后的典范,甚至现在故宫里还挂着“许后奉案图”,作为后世嫔妃学习的榜样。

  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却非常暖心。在百姓眼里,陛下和皇后娘娘简直是小天使,就差俩翅膀了。更何况帝后恩爱,夫妻感情特别好,吃瓜群众天天吃狗粮都特开心😁

  这种情况下,霍光的周公是当定了,这时候就算他想做皇帝都没有刘贺作死时候那么有利的舆论支持了。帝后恩爱,将相和,天下太平,看起来一切都很圆满。

  这种时候,总会有一点小风波的= ̄ω ̄=

  这件事吧,主要是巫蛊之祸的后续处理,说来也感叹,武帝都凉透了,这件事的影响居然还这么大 ̄^ ̄゜

  韦贤(大鸿儒,汉昭帝老师)给陛下上书“谋议安宗庙”,也就是要盖棺定论,给宣帝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定谥号了。

  先可近的来,礼官们就讨论说要给史皇孙刘进一个悼字做谥,刘病已也同意了。偏偏是后面的称谓,让年轻气盛的皇帝和一帮老学究杠上了,基本上是吵翻了天。

  按理说刘进是一个庶子,没有为朝廷做过任何贡献,他爹也没上位所以自己还没有皇族封号。大臣们觉得皇帝、藩王、公、侯、伯,子、男,能看他是宣帝亲爹的面子给个侯爵就不错了,可宣帝为了这事偏偏和韦贤、邴吉他们吵翻了天。

  他要尊生父为“皇考”。本来吧,在我眼里皇考在宋徽宗以前应该是不仅仅称呼先皇的,比如欧阳修就曾在《泷冈阡表》里说: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汉书里好多地方也都说刘进“皇考“的谥号于礼不正。而与闻的小说里认为是因为皇考只能用于称呼先皇,这里我不认同。

  就我的猜测来说,原因应该和嘉靖皇帝一样。宣帝继承的是来自昭帝的皇位,那么他就是汉昭帝的嗣孙,不能认自己的生父,刘进算叔辈了😓(这么一看公义理法还真恶心,连亲爹都不让认。)

  于理不合,在赖以儒教的大汉完全是顶风作案。满朝文武,就算是曾经愿意用生命保护次卿的邴吉(现在大家都不知道邴吉对宣帝的恩情)都不同意皇考的说法。宣帝的心都要碎了。

  最后没办法,各退一步吧。刘进没有爵位在后头跟着,就叫一个悼字😓(合乎理法,不和逻辑,政治产物)他的妻子王翁媭称悼后😓(老公没爵位老婆居然成了后)然后这两口子埋得地方叫“悼园”(这么不伦不类,我都想悼念一下心疼一把【摊手】)

  双方妥协完之后,也就这么地了。宣帝跟这帮老臣暗暗较劲,一时妥协不代表以后不会找机会把皇考称号加回来(他也确实这么干了,原来他从这时候就开始隐忍了啊)

  好吧,不愉快的皇考问题过去了,我们来看看鼎鼎有名的卫子夫和她儿子吧。卫子夫没什么好吵了,大家都觉得她挺可怜的,给了她一个“思”的谥号(“道德纯一曰思”、“外内思索曰思”)。可到了刘据这,又出岔子了 ̄^ ̄゜

  本来吧刘据挺得人心的,昭宣中兴一半官员的履历都会写“尝侍戾太子”。可读史的我却对他的谥号奇怪万分:帝初即位,下诏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有司奏请故皇太子谥曰戾。

  戾,绝对的恶谥: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问题是,我们都知道:刘据他是冤死的啊!

  宣帝男神为什么非要给生父一个皇考名分,不惜于礼不正。却又对祖父毫不留情,批下恶谥?

  也许他是想告诉别人,千万别起兵。只要有动乱,我不管你人缘多好,照样盖棺定论受诟病?(这个说法真腹黑)

  又或者他是因为巫蛊之祸才会失去亲人,所以对刘据充满埋怨,而对生父却是无限的怀念?(突然好心疼)

  为啥说礼仪之争这件事宣帝做错了呢?是因为他的确是以汉昭帝嗣孙的身份承继大统,所以没资格管生父叫皇考。规则就是这样,就像法律不讲人情。

  可是宣帝后来掌权了之后,还是按照帝王规格(据说)重新埋了刘进,还给了皇考的称号。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只要我有权,连礼仪理法都是为我服务的。这就是典型的现世权力玷污了历史的纯洁。

  反正不管怎么样吧,双方妥协退步之后,谥号这事就算翻篇了。接下来日子依旧不会太平,新任皇帝又会如何解决问题迅速成长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下期预告:可能是大汉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案马上就要浮出水面啦(・*ϖ・*)っ


《第四章——礼仪之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