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新德在行走》:用影像构建有温度的中国

2023-03-29 16:00 作者:雅昌文化  | 我要投稿



抽开书匣,《时新德在行走》的书芯便露在眼前。书的上下两端呈毛边状,层层叠叠,像山脉形成的痕迹,有一种内敛、温厚的质感。

翻阅本书的过程,像翻开一本名为时新德的人生之书。在图像和文字的叙事中,这些切片拼凑起属于时新德的60年人生经历,也拼凑起那个时代的轮廓。
 

《时新德在行走》

作者:时新德

主编:陈小波

设计师:董万奇

出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印刷: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时新德在行走》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印制,是中国重要的个案研究者、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主编的《中国摄影家研究丛书》中的一本。

这本书从摄影家的口述史开始说起的。1961年,时新德在陕西渭南市的太平村出生了。童年的生活在忧虑中掺杂着甜蜜。和父亲在寒风中推车卖猪的故事,是那些日子的微小注脚。
 


1981年,他在新华社驻岗,每天看到背着相机的记者们进出单位,都感到艳羡。工作之余,他把时间都投入到学习里——跟着老画家们学习绘画。后来,他又主动和新华社摄影部的暗房师傅们交朋友。老师傅们看他人不错,就借给他相机和胶卷。就这样,他开始接触摄影了,渐渐显露在这方面的天赋。


时新德边拍边学,经常拿着摄影作品去投稿。他的作品陆陆续续被《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体育报》等当时在新闻摄影上颇具影响力的报纸采纳使用,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时新德


《时新德在行走》收录了时新德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拍摄的两百多幅照片,内容涵盖中国乡村及城市生活。故乡陕西是时新德非常重要的创作题材。他的照片中有寂静的窑洞、热闹的市集、看戏的人群、咆哮的渭河和生机勃勃的黄土地。在一个个凝固的瞬间里,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心灵与故乡的交融眷恋。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好的作品,是心灵与心灵沟通后的结晶。”
 

时新摄影作品


书中除了时新德的纪实摄影、口述文章、个人剪报,还有十多篇关于时新德的文章。这些文章来自时新德的同胞、爱人,以及杨浪、胡武功、潘科、黑明等数位重要的文化学者、评论家。他们的共同回忆让时新德的个性活灵活现地被展示在纸面上:上进、赤诚、执着、实干,不屈从于命运。
 


这本书由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通盘筹划。她从专业角度以个人史的研究方法为主,通过摄影作品以及他人的论述,试图剖析他的性格特质和时代之间的共鸣。为了呈现这种时代印记,雅昌资深设计师董万奇通过凹印、毛边等不同装帧方式呈现影像的温度。
 


这本书是编辑、摄影师、写作者和设计师的合力之作。作为摄影家个案研究的经典案例,新书将会被赠送给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等院校,供师生研究。


在此,我们也邀请了本书主编亦是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和本书设计师董万奇,一起谈谈《时新德在行走》背后的做书故事。



对话编辑TALK TO EDITOR
 

陈小波新华社领衔编辑新华社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图片主编及讲述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艺术研修院导师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兼摄影学院院长

 

Q:您怎样看待时新德先生本人及他的作品呢?

 

A:我和时新德相识大概有30年了。时新德是一个非常朴实的人。当年他在新华社大院驻岗的时候,我正好在新华社里做编辑。但当时,我们不认识彼此。直到,我们在绿皮火车上相识,聊起天来才发现我们上班的地方都在新华社大院。于是到了西安之后,我就请他到小吃街上吃了一顿饭,花了十几块钱。当时他一个月的津贴才6块钱。没想到这样一件事,他记了大半辈子。

 

后来我们再度相遇,他还想着这件事。谁对他好,他会记一辈子。他的性格一如多年之前,还是很真切。

 

在60 岁的时候,时新德决定为自己做一本书,就通过摄影师朋友找到了我。老实讲,虽然我们认识的时间很久了,但我却没有系统性地看过他的作品。直到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开始把他的作品放在历史的背景里研究。

 

他将镜头对准了陕西,记录了自己的家乡和行走的过程。他的很多照片被拍摄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分可贵,因为那时拥有相机的人非常少。

 

 

Q:摄影师前期提供了哪些资料?您是如何梳理的?
 

A:他刚开始只想出一本画册,只提供了一些零散的照片。我在接到他的作品的时候,将口述史、作品,按照类型、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编号。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为了体现“行走”这个概念,我还选了时新德2020—2021年在陕西和西藏拍摄的一些图片。
 

 

Q:与其说这是一本摄影作品集,不如说它是摄影师的人生回忆录,为什么选择这种呈现方式?

 

A:这么多年来,我都是把摄影书做成具有研究性的图文书。这和我的喜好及工作经历有关。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自传体。恰好因为工作关系,我结识了很多国外的朋友。他们对我说,中国人每一个人都应该写自传体。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大部分中国人因时代变迁改变了命运的轨迹。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就相当于西方人的三辈子。这也影响了我的编辑理念。

 

2007 年,我开始做我的第一套“中国摄影家研究”丛书。在编辑这套书的时候,我就无师自通,采取了口述史的编辑方式。在这期间,我开始了解到做访谈录和口述史是了研究摄影师个案的重要途径。这个人为什么要拍这些?这个人的照片为什么与众不同?当回到口述史的时候,一切都有了答案。

 

因此,在每接到一组作品的时候,我都会认真梳理一遍作者的重要作品以及人生节点。
 

运用这种方法编辑出的10本“中国摄影家研究”丛书,在当时一下子获得了成功。这套丛书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当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奖中获得了最高的奖项,成为中国第一套摄影人的研究书系,也成为中国摄影史研究中的重要文本。我就知道,我的方法是对的。

 

在编辑《时新德在行走》的时候,我也延续了原来的方法:它应该是图文书,是一部把个人史放在中国这几十年的摄影史乃至大历史中有研究价值的著作。

 

 

Q:这本书的编辑思路是什么?
 

A:这本书展现了时新德的个人经历和个性:一个 60 岁的人,他在中国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摄影只是他的一个行为而已。
 

和常规摄影集不同,这本书的开篇不是摄影作品,而是一篇口述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引入方式,可以让大家深入了解摄影者一路走来的大时代。作为一个摄影个案的研究者,我做过二百多位艺术家的访谈和口述。我深知探讨他们背后的路径是研究其作品的重要方式。

 

除了关于时新德的访谈录,书中还有十多篇关于时新德的文章。

 

写文章的人至关重要。有的是被时新德推荐的,有的是被我选出来的。我心里有几个筛选标准:一是他们认识时新德,二是他们对摄影专业有研究,三是他们对所处的时代有所研究……
 

其实,在每个人写文章之前,我和他们一一沟通过内容。这样就可以确保,每篇文章能从生活、摄影等不同角度,让时新德这个人物的形象变得丰满立体。

 

比如,胡武功、潘科等人和时新德一样都是在“陕西摄影群体”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因此,他们对时新德的作品感同身受,能从专业角度给出见解。

 

当然,文章的内容不能只谈摄影,也要谈谈个人的经历。我又邀请了时新德的哥哥、爱人、女儿、同学来写他的故事。他们的记录展示了时新德在不同人生阶段。


看完这些,你就知道时新德这人的特别之处了。时新德是属于在后天抓到机会的人。刚恢复高考不久,他考了两次,都没有考大学,但这不影响他的聪明和对时机的判断。我也希望大家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机会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Q:您对书籍装帧提出了哪些需求?

 

A:做书这么多年,我特别知道在图文书创作中,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这么说,好的设计师和编辑是互相成全的。

 

雅昌有个团队特别好。因为我和他们合作多年,对他们的作品也比较满意。在他们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设计师董万奇。

 

董万奇这位设计师很年轻,有很多新鲜的想法。在做书的过程中,我们互相商量、彼此磨合。

 

我对这本书的第一要求是,厚而小。

 

为什么我会想到小开本呢?我认为摄影书不应该只是展现摄影本身的光影变化,也应该讲述历史。它可以做得很厚,呈现出这本“人生之书”的“厚度”。它也可以小而精致,很轻盈,方便一手举着、靠在床边慢慢看一个人的历史,从而增加阅读的仪式感。

 

关于这本书的封面,我也有特别的要求。通常来说,封面都是作者的作品。我喜欢的一些国际著名摄影家的图文书,封面几乎不用作品,简洁至极。我希望设计师也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设计封面。

 

最终,成书的结构非常复杂,包括跨页式的摄影作品、文字和老照片。我最喜欢的还是这种毛边处理的天头、地脚。毛边的粗糙感和这本书的气质相辅相成。其次,不同纸张的运用也是一个设计亮点,显得整本书非常精致。

 

目前对于这件作品,我是比较满意的。 

 

 

对话设计师TALK TO DESIGNER
 

董万奇雅昌资深设计师


Q:请分享一下这本书的设计理念。
 

A:在和作者、编辑多次沟通后,最终,我们确定想做一本有温度、有情感、有记忆承载的“人生之书”。

 

从时老师的人生故事可以看出,他的个性像马一样,有着和命运赛跑的气魄。

 

以“马”为灵感,整本书试图通过素朴的艺术纸诠释时老师的个性:压痕和故意撕掉的页面传达他对旧日的怀念;抛光的切口和磨砂的天头、地角比喻他内心坚持的纯朴;不同开本、颜色、质感的纸张则展现了他的人生阶段。
 

其中短页、插页、拉页、册页的穿插使用,压凹、拉毛等工艺,以及中英文的图文布局都在观照时代中每一个个体的状态,烘托出波澜壮阔的时代感。

 


Q:书中使用了数款纸张,请问选纸标准是什么?
 

A:纸张在书籍中是有情绪的,烘托书的气质内涵,触动阅读者的感官,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悸动。

 

书中文字部分着力表现轻盈的翻阅体验,使用80g瑞典轻型纸 。这种轻型纸保持纸张的原色调,看上去有种淡黄色的、旧旧的感觉。纸的手感、质感和松厚度好,也不容易透字,印刷出来之后油墨吸收好,不容易糊版。

 

而照片部分力求照片鲜活而不油腻,使用了120g雪莎樱花纸。这是一种高级涂布艺术纸,具有良好的适印性,色彩还原度极佳,印刷出的图片层次感丰富。而且,它的纹路肌理清晰静雅,充分保有柔和的触感,让整本书显得朴实,容易打动人心。

 

穿越时代和个人的秘密通道,关于时新德的摄影和故事,在不同的时间坐标上互相辉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寻觅到时代留给个体的印记,也感知到强烈且朴实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时新德这部“人生之书”的珍贵之处。


作者:井四

编辑:tutu
 

微博@雅昌
小红书&bilibili@雅昌文化


《时新德在行走》:用影像构建有温度的中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