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篇3)元旦假期
元旦小长假,林楚娇的外婆召集了女儿两家一起吃了个饭。以往吃饭都是小年的时候聚的,但是今年姨父陈刚退休了,最忙的已经不忙了,所以大家一起吃个饭。说说是去外婆家吃饭,外婆已经87岁了,当然不可能是她老人家掌勺了。本来估计是余琴姐妹两负责烧,结果这一次姨父陈刚却成了主力。
说起姨父陈刚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59年出生,不知道算是赶上了好时候还是没有赶上,初中毕业插队落户到了九江,但是没去农村。陈刚的父亲陈启年是民国时期的初中生,在那个年代也是读书人了,好像参加过什么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大桥五处上班,文革的时候被打成了走资派。不过陈刚毕业的时候,大桥五处流转到九江,开始建设九江长江大桥,可能是由于建设、稳定的需要,所以招收职工子女进入单位。陈刚家的大姐已经在上海有了工作,所以家里已经没有了留沪名额,必需上山下乡。那个时候大桥五处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至少是属于铁路的,吃公家饭,比去农村好太多了。所以陈刚借着父亲的路,进了大桥五处,做了一个仓库管理员。那个时候大桥五处的年轻人最希望的是进车队,会开车的技术工是很吃香的。像陈刚那样做仓库管理员的,在大桥五处是被人看不起的,觉得吃不了苦。但是姨父却没理人家,每次放假都会去九江市区的图书馆借书,工作完成之后自己在宿舍看书,陆陆续续把高中的课本都看了一遍。那个时候上大学,只有工农兵大学,需要根正苗红的革命子弟才能去,大桥五处每年会有一个名额去武汉读书;但是姨父家庭成分是走资派,所以即使有名额,也不可能给他。很多人劝他不要痴心妄想了,但是他就是不死心,所以在大桥五处也显得格格不入。结果1977年突然开放高考,姨父居然凭自己的本事靠上了同济医科大学,虽然不是本科只是个大专,学的也不是临床以学而是麻醉科,但也是大学生。这个在大桥五处炸了锅,成了传奇人物。毕业之后,姨父在武昌铁路医院工作,也算是回到了铁路系统。
作为一个典型的上海男人,“买哒烧”标配。加上退休了,有的是时间和情调,姨父干起活来也就特别卖力。油爆虾、四喜烤麸什么的上海菜,怎么也要路两手。姨母余燕已经退休好多年了,一直在家带外孙,现在外孙上了小学一年级,老伴退休了,两个人退休工资加起来1万多,够吃够用,也心思活络的想出去旅游。
姨母:“娇娇,听说你和马勇过了年,要去日本旅游?”
林楚娇:“是的,娘娘。”
姨母:“那个你们报团多少钱,过年的时候价格很高的吧?”
林楚娇:“我们自己去,不是报团的。马勇的表姐在日本,已经和人家联系过了。”
姨母:“那自己去便宜吗?”
林楚娇:“自己去不便宜的,就是方便。我们到了那里,还要去谈谈生意的。”
林母:“姐姐,年轻人的玩法我们不是很懂。不过你要去日本,还是报团出去比较好,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导游会解决的。”
姨母:“那个倒是的,我们话语不通,不像年轻人弄得清。娇娇你这次去看看日本有什么东西比较好的,你外婆血压有点高,听说日本的药很好用的。你买了好,下次我和你姨伯出去的时候好多带一点。”
林楚娇:“嗯,我会留意的。”
姨父:“好了好了,快吃了。”
林楚娇:“表姐、姐夫怎么没看见,洋洋呢?”
姨父:“洋洋早上英语班 ,下午钢琴班,你姐夫对付他,勤勤今天值班,晚上才能过来。中午先对付对付,晚上吃的好一点。”
林楚娇:“这种菜也叫对付对付,那么晚上我们也要见识见识什么叫讲究了。”
林母:“勤勤工作好是好,就是太忙了。”
姨母:”工作还好,就是拍拍片子。上一月勤勤重感冒,是同事替班的,今天是还。“
林母:“哦,还是要注意一下的。前几天新闻都说武汉有肺炎,勤勤在医院工作,还是要注意一点的。”
姨父:”这个倒是,上一次勤勤重感冒,洋洋也被染上了。有两个礼拜没去兴趣班。现在好了,要把以前落了的补上。“
林父:”现在的孩子也是可怜,小小年纪什么都要学。以后那是十八般武艺洋洋精通。“
姨父:”那有什么办法。人家学,你不学,你不就落后了吗?“
林父:”这个倒是。“
姨父:”本来学礼还想要个二胎。勤勤算了一笔账,学礼的那点工资,基本上都用在了洋洋一个人身上。能培养好一个就不错了,再生一个,实在是不太吃的消。再说勤勤今年也37了,不要折腾了。说起来娇娇,你和马勇的好事什么时候,反正家里房子有,也不担心。“
林楚娇:”****,那个我们还年轻,事业要紧。这个过两年再说。“
姨母:”想生二胎还是要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