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必考的阶段特征!你掌握了吗?(八)

晚上好呀淀粉们
干货君和大家好久不见啦
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终于来到了中国现代史时期噢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中国现代史
01过渡时期 ——1949年——1956年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
①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1949 新政协召开和《共同纲领》通过;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颁布;三大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设立。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外交:
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敌视中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联苏反美、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同17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经济:
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启动: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行“一化三改”,一五年计划的开展,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和中国社会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文化: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重视科技文卫事业:
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 文艺: 1956年4月提出“双百”方针;文艺成就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
3、教育:《共同纲领》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4、科技:1949年,中科院成立;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和确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提出向科学进军;
社会生活:
生活有改善但总体水平低,社会风气根本改变: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颁布《婚姻法》。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两大阵营对立斗争。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威胁,企图扼杀新生政权。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0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1966年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政治:
①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③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左”倾错误的产生和发展;
2、外交:
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重视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和团结;
3、经济:
“一五”计刊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严重脱离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1960年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4、文化:
为调动建设积极性,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事业取得重大突破思想:①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②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③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及高素质人才)。
5、社会生活:
①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
②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北京电视台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③服饰变化: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6、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美国侵越战争;国际格局的变化。
03 “文革”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
阶段特征
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中国人民也克服了“文革”带来的破坏取得重大的成就。基本特征是曲折中前进。由“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使党和国家、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领导者对国内形势的错误认识,对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严峻的估计,野心家的利用,导致了这场人类的浩劫。
1、政治:
“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和破四旧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和1976年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经济:
“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73年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和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对经济的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
3、文化:
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但仍有重大突破:①“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②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冲击、上山下乡运动、学校学制、教学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影响国民素质提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③科技——1967年氢弹爆炸、“东方红-Ⅰ”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4、外交: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明从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我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5、社会生活:
服饰式样和色调单一: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04 新时期 —— 1978年~至今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并发展。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
1、政治: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祖国统一大业大步迈进:
①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三大路线(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确定;③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两岸停火;1980年两岸交往逐步打破;1981年叶剑英提出祖国统一九条方针;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0c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1987年两岸三通实现;1992年“两岸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1995年***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7年依法治国提出;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归④民主法治建设: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人大通过了《新宪法》。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在民主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基层民主得到推广。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外交:
推进全面开放,接轨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经济:
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接轨世界: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全面振兴,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工业现代化建设巨大进展: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创办乡镇企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20c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20c90年代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形式:股份制;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论断;对外开放——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成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文化:
现代化的科技文教事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教科文成就突出:
①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文艺——“二为”方针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共同指导,文艺取得了丰硕成果;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
③教育——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尊师重教风气形成;1983年“三个面向于”提出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93年“211工程”提出;1995年科教兴国提出;教育提法取得重大成就——《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全方位改革取得的成就;
④科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8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1988年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开放后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5、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3年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一;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建成广播电视传播网络;;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6、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走向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
下一期我们将带来
世界现代史的阶段特征
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