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遗传性共济失调

2023-03-20 13:40 作者:把它拿  | 我要投稿

遗传性共济失调


(1)脊髓型


本型以弗利德来希共济失调最常见。主要病变为脊髓后索及侧索、脊髓小脑束与锥体束慢性变性多在5~15岁隐袭起病,进展缓慢。最早症状为两下肢共济失调,走路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站立时两脚分得很宽,向两侧摇晃。因后索深感觉传导束受损故闭目难立征阳性。以后两上肢出现共济失调,可有意向性震颤,但上肢症状往往轻于下肢。也可有躯干性共济失调。站立或起时身体摇摆不稳,讲话含糊不清或呈吟诗状。肢体无力。可出现胫前肌和手小肌轻度轻度萎缩,缩深觉明显减退,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减低,锥体束征阳性。多数患者有眼震,常有脊柱后侧突和弓形足,并可有脊柱裂、指(趾)并合等。疾病早期即有心电图异常,但只有1/3病例有心脏病的症状或体征。


(2)小脑型


以Narie型遗传型痉挛性共济失调多见。病理改变主要在小脑,可见对称性小脑萎缩,浦肯野细胞脱落,而颗粒细胞受累较轻。多在成年后隐袭起病,进展缓慢,共济失调是首先症状,表现有上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性步态及构音困难,亦可有躯干共济失调。下肢张力增高,形成共济失调一痉挛步态,可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少数患者伴有眼球震颤和视神经萎缩。无骨骼畸形。


(3)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为中年后起病的遗传性共济失调中较常见的一型。病理变化累及下橄榄核、桥脑底和小脑。症状包括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头部躯干的震颤等。少数患者可有软腭阵挛。后期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高和Babinski征。常有眼震和视神经萎缩。常有肢体远端的感觉障碍、眼肌瘫痪、强直、震颤、精神异常和智能减退等。


治疗

预计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此外,还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桥西北200米【北京仁爱堂在海淀区四拨子车站路西平房16号】
微信:bjrat8781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