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安的荔枝》
这是一本非常搞笑的书,搞笑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互动,同时这也是一部非常现实的小说,故事的底色确实悲剧的,真实反应普通人的心酸和无奈。
故事起源于大唐天宝十四年,主人公李善徳九品芝麻官,刚在完成贷款买房,正是用钱之际,一帮好同僚就给他推荐了“荔枝使”的“美差”,在当时,虽然“xx使”只是临时征聘的官职,但是中间油水多,因此竞争激烈。李善徳也是作着暴富的大梦应下这份差事,不料遭人暗算,才品过荔枝使是要把岭南的新鲜荔枝送到长安,而在当时社会,交通不便,岭南到长安相距十多天,荔枝摘下后配上最一流的保鲜方法也只能坚持3天……于是,关于李善德冲关保命的冒险就此拉开序幕……
故事里面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人心存高远又务实肯干的人,在“创业阶段”总会因为个人的人格魅力而吸引到追随者。也让我心生感慨的是,一个人越是接近成功,所面对的取舍就越多,人反而也更孤独。人生的每个阶段,也许起步阶段是单纯的只是想把事情做好,但是当事情做好之后,它会成为系统性的工程,中间更要讲求统筹全局的能力,人的精力也就如此被分散开来……想起《楚汉双雄》讲到秦始皇的政策为什么在秦国就能有条不紊,在大一统后,反而有点“吃不消”,作者用非常独特的视角给出了潜在解释——一百里的经验,是无法直接用在一千里上的。意思就是,大有大的难处,不能生搬硬套,用小经验去解决大问题。本故事主人公毅然,当荔枝方案已经发展,它的难已经不再是如何延长保鲜时间了,而是政令“层层加码,步步增量”下,各种资源配置等数据的重新演算,还有要适应新配置的各种人力协调……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成事,也是在这个事渐成的节骨眼上失去了“共同创业”的朋友们。另一方面,我觉得他能给我们的警示是,不要轻易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泛化到对未来的预判。比如说过去经历了失败,当下面对相似的困境就下意识的器械投降,那是对自我的放弃,未来是靠人创造的,不要让失败的过去阻挡到我们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