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早寒潮预警发布 你对此有什么想说?

中央气象台10月2日10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0月2日14时至10月6日20时,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8~12℃,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陕西大部、山西南部、黄淮、江淮、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降温12~16℃,其中,内蒙古中部、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河南南部、湖北、安徽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8℃以上。6日至7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将位于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中部一带,最低气温10℃线将位于四川东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一带。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将有4~6级风,高海拔地区及江河湖面阵风可达7~8级。我国北部和东部海域将先后有7~8级大风,阵风9~10级。

防御指南:
1、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准备;
2、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户外作业人员注意安全;
4、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5、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道路结冰应对准备工作。
来源:@中央气象台
今年国庆假期,一股强冷空气将自北向南给我国中东部带来大范围强降温,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安徽等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8℃以上,中央气象台10月2日10时发布史上最早寒潮预警。为何今年寒潮来得如此早?寒潮将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防范寒潮危害?
不是所有冷空气都叫寒潮
冷空气和寒潮的关系,常常有人混淆这两个概念。冷空气和寒潮是一回事吗?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闵裕秋介绍,寒潮是冷空气的一种,并不是所有冷空气都是寒潮,它是冷空气中的“王者”。
根据强弱程度,我国将冷空气分为四个等级: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在气象学意义上,寒潮有严格的“门槛”。中央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杨舒楠介绍,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根据冷空气国家标准,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活动为寒潮。不过,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寒潮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为何此次冷空气未达寒潮标准也发布了预警?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解释,今年国庆节前后,我国南北方升温明显,多地气温创新高,而这一股冷空气势力非常强劲,将会给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造成剧烈降温。恰逢国庆假期,剧烈降温可能会对交通出行、生产生活有不利影响,从服务角度考虑,预报员可以酌情发布寒潮预警,这种情况在以往也有过。
并非最冷的时候寒潮最频发
寒潮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最晚可以到次年5月。作为冷空气中的王者,我们常以为寒潮最频发的时候就是最冷的时候。事实却并非如此。
中国天气网统计分析了近11年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的情况,发现11月寒潮过程最多,其次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较少。

为何隆冬时节的寒潮反而比春秋少呢?杨舒楠解释,春秋季属于季节转换时段,夏季风与冬季风切换,天气系统及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气温起伏比较剧烈。尤其是秋季,前期基础温度比较高,一次冷空气开始之前往往出现明显升温,冷空气影响后降温幅度非常大,容易形成“断崖式”降温,相对容易达到寒潮标准。而隆冬时节,基础气温本来就低,冷空气来袭时降温幅度往往有限,达到寒潮标准的情况就相对较少。
寒潮强时可抵达我国华南
影响我国的寒潮一般“出生”于新地岛和冰岛附近,大约95%的寒潮在西西伯利亚累积加强,犹如经过一个“加油站”,然后兵分三路影响我国,一般可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有的甚至能抵达华南。
杨舒楠介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寒潮过程较少外,其他地区均有明显寒潮天气,尤其是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能感受到寒潮的威力。
2016年1月21日至25日霸王级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多地累计降温幅度达12~18℃,局部超过18℃,气温0℃线南压到华南中部一带,广州、南宁、香港均出现降雪。受此次寒潮过程影响,降温幅度在6℃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1%,影响11.8亿人。
防御寒潮要做到“两加三防”
寒潮是一种大型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会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和人体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在寒潮来袭之前,气象部门会发布寒潮预警来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根据《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寒潮预警分为蓝色、黄色、橙色三级,最高级别为橙色。但各省区市根据当地特色和气候特点,发布各自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一般包括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信号。

一旦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寒潮预警,公众要注意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做到“两加三防”。
加衣:当气温发生骤降时,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手、脸的保暖。
加固: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防范高空坠物。
防病:老人、小孩和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防滑:雨雪天气来袭时道路湿滑,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防煤气中毒: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提防煤气中毒。
中国天气网提醒大家,寒潮来袭无小事,保暖防病无儿戏;出行防滑莫大意,健康安全排第一。
转载于:http://www.wlchinahn.com/news/hangyezixun/202210/31703.html
http://mip.wlchinahf.com/21-0-1044110-1.html
http://m.ffsy56.com/21-0-1716951-1.html
http://toutiao.wlchinahf.com/wlzc799527.html
http://news.wlchinahnzz.com/x1744459.html
http://cn.wlchinahc.com/news/sitemaps.php
http://mz.wlchinahnzz.com/21-0-1744459-1.html
http://cn.wlchinahc.com/mobile/news/wfmy66279.html
http://cn.wlchinahf.com/mobile/news/sf650019.html
http://hangqing.wlchinahc.com/x867374.html
http://hot1.ffsy56.com/newsdetail1716951.html
http://www.wlchinajn.com/mobile/news/slh1135706.html
http://hangqing.wlchinahc.com/sitemaps.php
http://cn.wlchinahf.com/news/sf650019.html
http://cn.wlchinahc.com/news/wfmy6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