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个兄弟、三个女朋友身上找答案:沈醉和郑耀先、余则成有哪些共同点?

看完《风筝》和《潜伏》,忽然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峨眉峰余则成的身上有沈醉的影子,鬼子六郑耀先身上也有沈醉的影子,这三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余则成当然不是郑耀先,余则成只是保密局天津站的中校机要室主任、副站长,而郑耀先则是军统八大金刚中的老六,两人的身份地位有很大差距,但是这二人跟沈醉相比,却有很多相似甚至共同之处。
在真实的历史中,军统确有八大金刚,除了八大金刚,还有四大杀手、三剑客:军统八大金刚就是八个少将处长,沈醉是老八总务处处长;军统四杀手排名前三的是辣手书生陈恭澍、笑面阎罗王天木、追命太岁赵理君,老四就是百变魔徒沈醉;军统三剑客中沈醉年纪最小却是老大,老二是跟他同岁的猛子徐远举,老三是比他们大八岁的书生杀手周养浩。

保密局天津站机要室主任余则成有个掩护身份,那就是天津广播电台的记者;军统六哥郑耀先混入延安,用的也是假身份,他自称是“中央日报记者金默然”。
特务喜欢用记者的身份作掩护,这可能是军统的习惯,中学都没毕业的沈醉,居然也能冒充记者,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某个行业的招聘标准:“初中文化,加上不傻。”
沈醉没有初中文化,但却很聪明,所以他在大上海当了记者:“抗战前上海区的基层组织是几个情报组。我从1933年接徐昭骏任组长,当时每一个组的组长,本身也得兼做情报和其他特务活动。以我为例,我当时对外用的化名是陈沦或陈沧,公开掩护职业是湖南湘光通讯社驻沪记者,我也常常挂着照相机凭着记者证到处去“采访”拍照。(本文黑体字均出自沈醉回忆录)”
记者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就是很多地方都能去,很多事情都能问,作为特务的掩饰身份特别合适,所以余则成和郑耀先跟沈醉一样,拿起了笔记本、挂上照相机。

余则成最初的女朋友是左蓝,郑耀先最初的女朋友叫程真儿,这两位女朋友的身份是一样,而具备同样身份的女朋友,沈醉也有一个,而且是初恋。
沈醉的初恋女友叫白云,两人之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但是沈醉的母亲反对,沈醉的“师父”戴笠也反对,据沈醉回忆,戴笠当年是真把他当儿子了,虽然沈醉要跟可能是地下党的白云结婚,戴笠也没有发怒,反而拍肩膀、戳脑门儿,笑着进行了耐心地劝说:“你这个人,怕是叫姑娘迷了心窍了吧?你还说利用她做工作,怕是将来你成了她的俘虏,你还不知道呢!你敢保证结婚以后,她就会老老实实地在家给你当太太?你就能保证她不再跟那些人往来?你现在还年轻嘛!先不要结婚,先把我们的事业搞好,将来还怕找不着可心的老婆,嗯?”
如果不是知道戴笠是个杀人魔王,我们看了沈醉回忆录,眼前极有可能会浮现出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那深沉老练而又意味深长的笑脸。

都“当过”记者,都曾经有一个地下党女朋友,《风筝》里的郑耀先、《潜伏》中的余则成,跟真实历史中的沈醉有这两个共同点,还不能说沈醉是这两个人的历史原型,尤其是余则成,跟沈醉应该是师生而不能称为历史原型与剧中人的关系,级别也差得太多——余则成后来是中校副站长,而沈醉被抓前,已经是中将游击司令了。
余则成只能算沈醉的徒弟,“军统六哥”郑耀先可就不同了,他们加入军统的时间差不多,地位也比较接近,尽管《风筝》中毛人凤提到了“最年轻的少将沈醉”,好像撇清了郑耀先与沈醉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细看沈醉回忆录及相关史料,就会发现毛人凤那句话可以忽略不计。
沈醉与郑耀先在1968年到1978年间的境遇差不多,沈醉虽然没有郑耀先那么惨,但是也好不到哪去,就连他们的女儿,也都去了同一个地方:“我远在宁夏建设兵团的女儿也受到了株连,她原来是在一个连里当文化教员,由于一句话,得罪了连里的领导,这位领导一怒之下,便发动农垦战士对她进行围攻。”

沈醉和郑耀先在那十年的故事,咱们还是少说为佳,记得的自然记得,不记得或不知道的,也没有必要去回顾、了解。咱们还是接下来聊聊沈醉、郑耀先、余则成与他们的七个“兄弟”,也就是宋孝安、赵简之、徐百川、宫恕、徐远举、周养浩。
余则成在保密局天津站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情报处处长陆桥山。
陆桥山比较狡猾,但他是真把余则成当了朋友,当他以上校专员的身份杀回天津的时候,搜集了吴敬中李涯的不少黑材料,却从没想过要调查余则成——那份跟余则成有关的文件,是余则成配合翠平狙杀陆桥山后塞进去给吴敬中和李涯看的。
余则成为什么要事先伪造陆桥山调查自己的材料?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余则成知道陆桥山不会调查自己。
陆桥山瞪大眼睛栽倒,他到死也不会想到是余则成“定”住自己,让翠平轻松开枪命中。

不管怎么说,余则成还是对得起陆桥山的,他毕竟曾在吴敬中面前替陆桥山说过好话,而郑耀先跟宋孝安、赵简之、宫恕、徐百川之间的关系,就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了。
直到最后,我们也无法评价把苹果皮一把塞进嘴里的徐百川,他是表示自己记得与郑耀先在地下度过的艰险岁月,还是要还郑耀先的人情,估计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
赵简之和宫恕最后知道了郑耀先的真实身份而痛苦万分,宋孝安在临死前还说能让自己在死前见“六哥”一面,是“上天对他不薄”,这就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了,郑耀先泪如雨下,应该也是心如刀绞。
其实我们看谍战剧也好,历史剧也罢,亲情友情都是绕不开的话题,郑耀先遇到的难题,沈醉也没躲过去,他在回忆录中也很纠结:“当时,在监狱中我唯一的苦闷就是和徐远举、成希超、周养浩等人关在一起,他们老是骂我卖友求荣。我何尝愿意卖友求荣呢?实在是因为他们都是重庆大屠杀、大破坏的直接参与者和主持者,我既参加了起义,再把他们放走,就不好交代了。”

据沈醉自己解释,他之所以不放走徐远举周养浩,一方面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不交出他们,他们不免要遇到种种不测:当时卢汉已完全控制了机场,完全控制了整个昆明市区,他们坐飞机逃走是不可能了,若坐汽车逃跑,他们对昆明的地形又不熟悉。如果让当地群众或保安团抓住,徐远举的脾气又暴躁,可能当时就会遭到杀身之祸。
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分析,徐远举和周养浩应该是理解,至少是原谅了沈醉,他们后来在战犯管理所捐弃前嫌,又开始无话不谈了。
通过宋孝安、赵简之、宫恕、徐百川、陆桥山、徐远举、周养浩这七个朋友,左蓝、程真儿、白云这三个女朋友,我们已经找到了郑耀先、余则成与沈醉的许多共同点,但却不能说沈醉是郑耀先和余则成的历史原型,因为如果完全相同,那就不是谍战剧而是历史纪录片了。
有读者说《风筝》是可以当历史纪录片来看的,这一点笔者表示同意,所以最后才有问题要请教读者诸君:除了本文所述的那些共同点,您还发现沈醉与郑耀先、余则成有哪些相似之处?郑耀先和余则成,谁更像沈醉?抛开立场只讲情义,您会选择沈醉、郑耀先、余则成三人中的哪一位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