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台AGV到多车调度——这些年,我们见过的搬运机器人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The ArtificialIntelligence Centeratthe Stanford Research Center)1966年成功开发第一台移动机器人——谢克机器人(Shake The Robot),它被赋予了有限的观察和环境建模能力,控制它的计算机要填满整个房间。

1979年斯坦福推车(Stanford Cart)诞生,这是一辆四轮漫游者,它的眼睛是摄像头,通过分析以及对自己的路线进行编程,它能够在一个满是椅子的房间里绕开障碍物行进。

搬运机器人的诞生更早,世界上第一台AGV是1953年美国Barrett电子公司开发成功的牵引式小车系统,用一台简易的拖拉机改造成带有车兜的模式,采用有线控制,其控制系统由电缆和电气控制面板组成,控制范围受限,只能沿预定路径行驶。该台AGV由美国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引进,用于一间杂货仓库中沿着布置在空中的导线运输重型零件,可十分方便地与其他物流系统自动连接,极大地提高了装卸搬运的自动化程度。
1954年英国最早研制了电磁感应导向的AGV,使用电磁导引使AGV小车摆脱了原来需要铺设轨道的不便,迅速得到了应用和推广。1960年欧洲就安装了各种形式、不同水平的AGVS共220套,使用了AGV约1300多台。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微处理器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伺服驱动技术的成熟促进了复杂控制器的改进,并设计出更为灵活的AGV。1973年,瑞典VOLVO公司在KALMAR轿车厂的装配线上大量采用了AGV进行计算机控制装配作业,扩大了AGV的使用范围。70年代末,欧洲约装备了520个AGV系统,共有4800台小车,1985年发展到10000台左右。其应用领域分布为:汽车工业(57%),柔性制造系统FMS(8%)和柔性装配系统FAS(44%)。
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的AGV达到发展的成熟阶段,此时美国的AGV生产厂商从1983年的23家剧增至1985年的74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于1981年开始使用AGV,1984年,通用汽车完成了它的第一个柔性装配系统(FAS),通用至1985年的AGV保有量500台,1987年其AGV保有量达到3000台,从此该公司就成为当时AGV的最大用户。
日本在1963年首次引进AGV,其第一家AGV工厂于1966年由一家运输设备供应厂商与美国的Webb公司合资建成。1976年后,日本每年增加数十套AGV系统,有神钢电机、平田电机、住友重机等27个主要生产厂商生产几十种不同类型的AGV。
中国的第一台AGV诞生于1976年,但真正的落地应用是在1991年,新松为金杯公司打造的AGV产品在这一年正式投入运营。

从此,中国的AGV产业在艰难中萌芽。除新松外,昆船智能装备1996年初配合韩国三星公司在玉溪烟厂安装AGV时开始与NDC合作,一年之后,昆船建成了自己的国家重点物流实验室,并利用 NDC 技术生产了第一套 AGV 验证系统(2 台);机科的前身“机械科学研究院”也开始展开相关研究。此后,中国的现代化物流产业便进入了高速发展期,30年间已成为全球AGV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经过三代搬运机器人的发展,AGV从有线控制到无线控制,目前已经进入到视觉识别、机器学习和自主导航等新技术水平,能实现智能运行和避障决策等主动性操作。目前AGV系统构成大致如下:

单台AGV及其单车控制系统转化为硬件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

AGV的大量应用,是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和合理的系统调度,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扩大产能注入新动力。它们由若干辆沿导行路径行驰,在计算机的交通管制下有条不紊地运行,并通过物流系统软件集成在物流系统、生产系统中,广泛应用于柔性生产系统(FMS)、柔性搬运系统和自动化仓库中。
在工厂应用多台AGV进行物料运输,辅助生产的情况下,AGV自动调度软件是衔接入出库终端系统、物流管理系统、AGV自动调度系统的中间环节,其中AGV自动调度软件与入出库终端系统、物流管理系统采用数据库方式进行数据交换;AGV自动调度软件与AGV管理系统采用互发消息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各系统关联如下:

其中AGV调度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多台AGV调度系统通过Internet网或局域网服务于生产管理系统,具体连接结构如下:

江苏亿控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的动力及控制系统和整车技术方案提供商,不仅能为AGV长国家提供舵轮、控制器等单台AGV的动力及控制组件,也能为整车和多台AGV提供成套技术方案,可以为客户实现自然导航、视觉导航、磁导航等多种导引方式,其车辆调度系统可以完整对接客户的生产控制系统及仓库管理系统,帮助客户提升效率并节约成本。
附录一(图片来源:智能仓储物流技术研习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