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肖是“新艺术”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封建体制开始解体的变革时代
贝多芬640、马肖是“新艺术”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封建体制开始解体的变革时代

2021-03-17 09:35,网友“鱼儿聊艺术”发表名为《【西方音乐史4】哥特时代的法国古艺术和新艺术》的文章。
…艺、术、艺术:见《牛顿103》…
(…《牛顿》:小说名…)
文章内容:
…内、容、内容:见《欧几里得66》…
(…《欧几里得》:小说名…)
1163年,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开始兴建,历史上最早的流派——巴黎圣母院乐派随之形成。
…式:见《欧几里得13》…
…历、史、历史:见《欧几里得111》…
此乐派开创了早期复调形式孔杜克图斯(Conductus),并将更早的复调形式奥尔加农(Organum)的结构加以完善。
…复调:复调这两个字,从字面上来说,与多声一样,“复”就是多的意思,“调”是指曲调、旋律,“复调”就是不止一条旋律…见《贝多芬285》…
…形、式、形式:见《欧几里得13》…
…结、构、结构:见《欧几里得41》…
两种复调形式很简单,前者以世俗歌曲 或者作曲家自创旋律 为基础,加一个声部,
后者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加一到三个声部。
…简、单、简单:见《伽利略13》…
(…《伽利略》:小说名…)
…旋、律、旋律:见《贝多芬71》…
…基、础、基础:见《欧几里得37》…
…声、部、声部:见《贝多芬234》…
…圣咏:见《贝多芬283、什么是圣咏》…
…基、础、基础:见《欧几里得37》…
[
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中的音乐,将教会礼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经歌曲》,即“圣咏”,
共收集整理了3000多首歌曲,
它后来就被人们称做“格里高利圣咏”。
——《贝多芬283》
]

圣母院乐派最重要人物是莱昂南(Leonin,约1159-约1201)和佩罗坦(Perotin,约1160-1240),所作奥尔加农 和孔杜克图斯,带有中世纪所特有的世俗味道,有些以钟铃 或固定式管风琴做简单伴奏。
…伴、奏、伴奏:见《贝多芬272~289》…
14世纪初的音乐著述家,通常将包括圣母院乐派在内的13世纪复调风格 称为“古艺术”,以此来与新时代复调风格相区别。
马肖(Machaut,约1300-1377)是“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封建体制开始解体的变革时代,
…体制:见《欧几里得165》…
新的艺术观 和美学概念 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造就了其简朴 而直率的风格。
…观:见《欧几里得12》…
…概、念、概念:见《欧几里得22、23》…
…深、刻、深刻:见《欧几里得133》…
马肖是历史上第一位,写出完整常规弥撒曲的作曲家,
所作《“圣母”弥撒曲》以四声部写成,完整地包括了相互关联的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 和羔羊经几个部分,
音乐古朴迷人,闪烁光辉。
马肖去世后,“新艺术”宣告结束。

15世纪初,伯艮(gèn)第(Bourgone)宫廷中的音乐家们,形成了著名的伯艮第乐派,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并开始尝试抛开复杂对位技巧,
…复、杂、复杂:见《欧几里得133》…
…对位(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对位指把两个或几个有关但是独立的旋律合成一个单一的和声(两个以上不同乐音混合在一起,就构成和音)结构,而每个旋律又保持它自己的线条或横向的旋律特点…
(…特、点、特点:见《牛顿95》…)
…技、巧、技巧:见《牛顿89》…
采用明确的旋律 和鲜明的节奏,
…节、奏、节奏:见《牛顿87~88》…
倾力于世俗音乐,
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佛兰芒乐派奠定了基础。
…基、础、基础:见《欧几里得37》…
班舒瓦(Binchois,约1400-1460)是这一乐派的重要成员,
他创作了许多世俗尚松(Chanson),曲调优美,词句巧妙,往往以竖笛和琉(liú)特琴伴奏。
…尚松(百度百科):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声乐体裁。15-16世纪法国的一种四 或五声部的世俗无伴奏合唱…
与之同时代的迪费(Dufay,约1400-1474)成为佛兰芒乐派的先驱者,他是一位抒情大师,发展了一种美妙柔和的音乐语言。
…发、展、发展:见《伽利略21》…
…语、言、语言:见《欧几里得160》…
《“面色苍白”弥撒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采用叙事歌《如果我的面色是苍白的》作为弥撒曲的基础,其音乐洋溢着生机,丰满 而富于变化,充满人性的光辉。
…变、化、变化:见《伽利略10》…
通过这一作品,迪费完成了音乐风格 从哥特 到文艺复兴的转变。
发布于2021-03-17 09:35
“这首只有两分钟左右的歌曲,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不仅由于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典型英国风格的作品,还在于它作为合唱曲 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六声部卡农作品。
请看下集《贝多芬641、一首欢快谐谑的世俗歌曲,确立了英国音乐风格》”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