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外提问:中国凭什么敢说有5000年历史?

2022-09-24 14:26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补充一下视频中涉及的知识点:一、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翌年德川家康进入伏见城本丸,成为事实上的执权者。1600年德川家康取得霸权之后,立即开展铲除异己、分封亲党的活动。1603年,德川家康强迫朝廷封他为右大臣和征夷大将军,并将江户作为自己的据点,成立了幕府。

幕藩体制:幕藩体制是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制度、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被称为“幕藩体制”。幕藩体制是德川家康以来建立的统治模式,“幕”即位于江户以将军为中心的幕府,“藩”即由幕府任命的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大名”。幕府把持中央的大权,地方上的藩政则交由“大名”来管理。“藩”的统治机构也与幕府机构基本相似,但大名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利。这并不代表大名对地方藩政的完全掌握,大名的权利首先要以对幕府的绝对支持为前提,幕府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度规范和限制大名及下属武士的权利与义务,并且利用各种手段削弱大名对幕府的对抗力量,确保大名既能管理好地方事务,又不会威胁到幕府的统治。

尊王攘夷运动:尊王攘夷运动是日本先进人士尤其是资产阶级化的下层武士在日本面临民族危机的条件下,为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幕藩体制而掀起的反对幕府专制统治和列强侵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绪方洪庵、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等人,他们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豪迈的大无畏精神积极地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并为这些主张积极活动。

倒幕运动:倒幕运动是资产阶级化的下层武士领导的,具有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的革命运动。它比尊王攘夷运动具有更大的社会进步:它用武装倒幕代替了和平的幕政改革;倒幕派虽然有浓厚的尊王思想,但是赞成按照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改造日本政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杉晋作、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

天保改革:天保改革是活跃于幕末维新时期的西南强藩(长州、萨摩、士佐、肥前等),在天保、安政年间进行的两次重大藩政改革。主要内容有:破除身份限制,大胆起用人才;鼓励商品经济,加强专卖制,统一藩内市场,自力更生,逐步转变为独立自主的藩领经济;大力改建近代军制。通过改革,西南强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由此奠定了其雄厚的政治资本。

2.1867-1868年的革命

戊辰战争:1867年1月,孝明天皇突然逝世,睦仁天皇继位,11月,倒幕派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获得天皇给萨摩、长州两藩的“讨幕密敕”,举兵讨幕。11月9日德川庆喜上书天皇愿“奉还大政”。1868年1月,长州、萨摩倒幕派在京都发动政变,发布“王政复古”诏书,废除幕府制度,并强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868年1月,德川庆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率兵从大阪向京都禁军,戊辰战争正式爆发。1868年1月在伏见、鸟羽战役中,幕府军被击败。1868年3月,倒幕派兵临江户。4月德川庆喜投降。1869年5月最后一支幕府的残余军队投降,德川幕府彻底垮台,戊辰战争正式结束。

(1)废除封建制度的措施:1868年10月23日,朝廷改元,将年号改为“明治”,因此1868年革命及革命后的一系列改革称明治维新。

①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大名交出领地和对领地人民的封建领有权,同时任命大名为藩知事,以原领地收入的1/10为俸禄,藩政大权仍在大名手中。1871年8月颁布“废藩置县”令,废除藩政制度,取消大名经济权;打破藩界,重新划分全国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县知事;旧藩主移往东京,领取国家俸禄。通过这一重大措施,改变了以往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完成了对旧藩主政治权力的收回。

②取消武士特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1876年颁布“金禄公债条例”,实行“秩禄处分”,大名和部分武士的终年年俸被取消,改由国家一次性发给一半现款、一半公债,从而收买了大名、武士的俸禄领取权,取消了封建俸禄制度。1872年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废除大名、公卿的名号,改称“华族”,武士、中下层官员改称“士族”,废除武士佩刀制度,农工商者和其他阶层称为“平民”。

③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1872年解除了禁止买卖土地的法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宣布废除封建领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确立了土地私有权。1873年颁发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凡土地所有者均要缴纳地税,一律用现金支付。地税的税率是土地价格的3%,不因年景的丰歉而有所增减,不因产品价格的变动而转移。地税改革始于1873年至1881年基本完成。通过地税改革,实现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确立了日本近代土地所有制,保证了国家固定的财政收入。地税改革也给地主加大剥削量和兼并土地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从中受益的不是广大农民,而是新兴寄生地主阶级。农民们的租税负担有增无减,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减税起义。农民失去土地,造成了国内市场狭小的局面,使资产阶级外侵的要求强烈。

(2)明治政府建国的三大政策:

①殖产兴业及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殖产兴业改革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提出的“殖产兴业建议书”而制定的推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有:由国家力量扶植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利用国家力量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办法有:以地税改革为中心的农业改革和赋税改革来获取原始资本;以整理俸禄为中心的国债制度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国家力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和派遣留学生。

②文明开化和大力发展教育的措施。

③富国强兵与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将各藩军舰合编为国家舰队,建立天皇近卫军。1872年颁布征兵令,建立常备军。陆军仿效德国,海军仿效英国。1878年后,改革军事机构,形成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机构,直属天皇,军队独立于内阁之外,天皇为统率军队的大元帅,军队称“皇军”。1872年设警保寮,统一指挥全国警察。1874年设警察系统,中央设警视厅,全国各府县设警察网。

3.评价日本明治维新

(1)性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力,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结成联盟,以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为领导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2)积极作用:①这次革命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以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使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建立了以纺织为中心的轻工业和以军火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②明治维新所实行的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把落后的封建的日本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先进国家的地位,使日本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③在这次革命中中下级武士所发挥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进取精神、为救国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日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3)不彻底性的表现:①这次革命不仅没有给人民带来民主,而且没有给资产阶级以充分的民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缺乏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②在消灭封建等级时,不是实现真正的资产阶级平等,而是保留了华、士、平民的差别。③在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时,保留了新地主对佃农的剥削,沉重的地税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使日本资产阶级充满了侵略性。④凭借国家权力发展带有封建性、垄断性的特权财阀资本,这种经济体制压抑了中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积极利用神道、儒学、国学等封建意识神化天皇,从而把日本国民培养成了忠实的臣民,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此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③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④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俄国改革前面临着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没有民族危机;日本则不仅有国内危机,而且面临着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黑船来航)。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维新改革扫清了障碍;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③内容不同: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5.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二者的宗旨、路线相同,即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在保持封建特权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二者的历史背景相同,表现在两国都是封建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都面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民族救亡和民族改革两大任务。双方的领导人都出身封建家庭,富于牺牲精神。

(2)不同点:①两国改革的侧重点不同,明治维新侧重政权改革和建设,而戊戌维新的改革内容相对广泛。②两国改革的社会基础虽均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派力量和正在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但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他们以足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的强藩为依托,且与豪农富商和工商业者有密切联系;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是缺乏政治实践的知识分子和官僚。③两国的领导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精神状态方面有所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久经政治风浪考验,长于韬略、精明强干,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准备,缺乏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

6.比较近代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

内部条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程度不同——中国落后于日本。封建生产方式的坚固程度和内部结构不同,导致社会变革时期形成的阻力不同——中国阻力大于日本。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皇帝是绝对权威。两国的封建制度在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方面不同——中国的封建制度有特殊的稳定性,调节矛盾的能力强。在文化传统及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方面不同——中国对新文化的抵触大于日本。

外部条件: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给日本以警示。中国的反侵略运动支援了日本。中国的反侵略迫使西方殖民者吸取教训。社会变革的进程不同——日本形成了“合力”与“共振”。

7.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发展,使幕府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又沉重地打击了幕府的统治,为倒幕派武士推翻幕府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当时,日本已经形成了一股以下级武士为核心的推翻封建制度的新兴社会力量,这些武士具有丰富的军事、政治经验和较大的社会影响,不仅得到新兴地主、资产阶级和市民的支持,还组成了以萨摩、长州等藩的反幕同盟,在当时日本社会社会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历史的进步作用。

③倒幕维新派采取了正确的斗争手段和策略。他们充分利用中央政权相对软弱的条件,打着“尊王”的旗帜,采取了用武力推翻幕府、夺取政权的斗争策略。

④在文化上,日本具有向外国学习的强烈意识和传统,这使日本人能够从实际出发,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并加以改造和创新。

⑤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这一时期东方国家对欧美殖民侵略的坚决抵抗,迫使殖民列强改弦更张,调整政策;而日本的地理位置又处在资本主义市场建立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正是这种有利的条件使日本的明治维新避免了列强的干涉而获得成功。

二、白鸟库吉:日本东洋史学界泰斗,日本东洋史学东京文献学派创始人,北方民族、西域史、朝鲜史、中国神话研究的开拓者。一生在人种、言语、宗教、历史,民俗,神话,传说,考古等领域贡献颇多,世有日本近代东洋史学界的"太阳"尊称。

通过对《禹贡》九州的研究——尧舜禹抹杀论

尧舜禹的事迹问题,日本学者这个观点属于对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

三、大禹治水: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四、《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纪传体通史。

五、疑古学派:疑古派,亦称"古史辨派"。是"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以疑古辨伪为主旨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因其论文均收集在1926-1940年出版的《古史辨》中,故名。

他们提出要"打破治古史'考信于六艺'"的传统见解,主张"离经畔道非圣无法的 《六经》论",认为对于东周以前的史料"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这种疑古精神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但他们只注重研究关于古代历史传说的变化,而对历史文献持一味怀疑的态度,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观点:东周以上无信史

六、王懿荣:甲骨文的重大发现者和保存者,最终为国捐躯。

七、甲骨四堂:王国维、董作宾、罗振玉、郭沫若

八、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九、仰韶文化:我国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五千至七千年,分布于中原和甘肃一带。


个人感想:我觉得,不论是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还是作为任何一个中国公民,必须得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信才对。洋人评判我们的历史,但是洋人可能也惶惑、狐疑很多——比如我们的二里头、仰韶、红山、河姆渡,这些都是我们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老外提问:中国凭什么敢说有5000年历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