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摘录10-结论:预流、立场与方法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葛兆光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月1版 2013年7月5印

结论
预流、立场与方法
——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
引言 学术史告诉我们什么?
学术史需要讨论的:
1.传统学术在西潮与东风的鼓荡下,如何转型成为所谓现代学术的。
2.这种来自西方的所谓现代学术,在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和知识语境中,如何形塑出中国的学术观念与方法。
3.现代学术在资料、方法、工具和观念上,如何重新诠释了古代中国,并影响到对于现代中国的想象和设计。
清华学校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所以能成为典范:
1.他们始终站在现代国际学术前沿。
2.在西方的学科制度和研究意识全面侵入中国现代学术界时,他们始终坚持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立场,使中国的解释权重归中国。
3.有益于不断涌现新史料的地利。新史料需要有新眼光才能再研究领域中发酵。20世纪初发现的甲骨卜辞和敦煌文书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超越和结合传世的历史文献,真正使用在历史的重新理解上,因而它不是史料的量的增加,而是历史的质的变化。
现在的中国文史学界应当如何应对“世界学术之新潮流”,它将在什么地方走自己的路呢?
一 国际视野:从“虏学”到“从周边看中国”
以“中国的自我认识”为中心,把以往的中国历史分成三个阶段:
1.“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时代”
2.“一面镜子的时代”:晚清被入侵后,中国人开始在西方这个“他者”的映照下,对中国重新认识。
3.“在多面镜中认识自我的时代”:从周边看中国,重新确立他者与自我。
二 中国立场:与域外中国学的比较
传统文史研究的意义在哪里?
建立对国族(文化意义上的国家,而非政治意义上的政府)的认知,过去的传统在一个需要建立历史和形塑现在的过渡,它提供记忆、凝聚共识、确立认同。
三 交错的文化史:不必画地为牢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史哲各学科画地为牢,形成了各自的边界和壁垒,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