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献给时代的诗——读《艾青诗选》有感

2023-07-24 22:37 作者:里森堡-可乐金秋  | 我要投稿

文 | 秋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的现代诗抛弃了一切无用的矫饰,从古体诗繁琐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饱经岁月洗礼,直击人心,让人热血沸腾。


读着那首在潼关写下的《北方》,我仿佛已置身于茫茫北地,站在荒漠的原野上远望,无情的寒风夹着灰黄的沙土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给一切披上了土色的忧郁。枯死的林木、挣扎的行人、惶乱的雁群、看不见的太阳,刻画着那个时代的悲哀。


透过作者的笔尖,我看到了北方人民眼中的痛苦与无奈,那从心底流露出的对光明的热切渴望;我看见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见到了作者的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尽管这片土地上到处为悲哀痛苦环绕,但这片土地仍为我所爱,因为它承载的是中国亿万民众的信念,承载的是远方的未知的曙光。


一首作于1937年12月28日雪夜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再一次让我见到了在艰辛的岁月里挣扎的农人——那张被风霜的利剑折磨得沟壑纵横的脸;那根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的脊梁;那双因为对生活失去希望而黯淡的眼眸。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他的诗句让我感到深重的悲痛,为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民族,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感到悲痛。雪中的中国在颤抖,在哭泣,正被黑夜笼罩住的中国又该如何找到前方的光芒?


一篇又一篇无声的诗作,一行又一行充满血泪的词句,紧紧揪住我的心,让我时刻期待着迟来的黎明。


黎明
到来

终于,我和作者以及广大的劳动人民等到了那束曙光。一篇《黎明的通知》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被黑暗吞噬的日子即将走向终结,而新生活的诗篇就要开启。作者欢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涅槃重生般的喜悦感染着我的内心。


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

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


请鸣响汽笛来欢迎

请吹起号角来欢迎


读到这里,方才觉得一直绷紧的心弦松了下来。


艾青的诗总让我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他以悲悯的心,爱着天下每一个遭受不平等的人民。他的悲伤和痛苦,从来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有时觉得他很像现代的杜甫,一生坎坷不平,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汹涌浪潮,却用心灵去爱世间万物。


抗日战争爆发,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面对时事的艰辛,逃避现实显然是懦弱的。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在人民的苦难面前,需要有“大我”的情怀,艾青勇敢地担负起责任。


他用笔尖真实地反映天下苍生的黑暗恐怖的生活,流露对黎明、光明和希望的向往和追求,还有那撕心裂肺的对祖国的爱。朴实无华的文字里,流淌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艾青的诗里,没有“黄河在咆哮”的尖锐的战斗意志,而传达出“北方是悲哀的”那样深刻的无力感,读来仿佛有什么堵在胸口,让一切融入我——一个中国人的心间。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烛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这是艾青的精神,更是艾青的胸怀,也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献给时代的诗——读《艾青诗选》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