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的心路历程:五阶段理论
美国哀伤与临终关怀学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e),在她1969年的著作《论死亡与临终》中首次提出了“五阶段理论”,试图描绘人们在面对哀伤/临终的心路历程,认为人们要通过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这五个阶段,学习接受挚亲挚爱之人离世的事实。 ·第一阶段:否认 丧失带给人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最初当事人可能会感到震惊,由于神经系统无法承受如此强烈的痛苦情绪,就会自动地选择否认事实,甚至变得麻木。他们可能会想:“这不可能是真的”“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这种否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自我保护,帮助当事人不因悲痛即刻崩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否认的态度才会逐渐消散,当事人开始接受丧失的事实,开启疗愈的过程。此时,之前被否认的痛苦感受,也开始真实地浮现出来。 ·第二阶段:愤怒 面对丧失的事实,当事人会爆发出愤怒的情绪。这种愤怒可能会指向自己,埋怨自己未能阻止悲剧的产生,未有能力保护好挚爱的人;这种愤怒还可能会指向他人,埋怨家人为什么没有好好照看逝者,埋怨医护人员未能尽力挽救亲友的生命;有时这种愤怒还可能会指向逝者,怨他们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狠心地离自己而去……当事人感觉这个世界很不公平,甚至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总之有充分的理由去愤怒。 愤怒是自然疗愈必经的环节,它意味着当事人开始有力量让那些无法承受的痛苦感受浮现出来。这个时候,不要去批评、压抑和否认愤怒的情绪,但也不能让自己一味地沉浸于其中,这样的话不仅会消耗巨大的身心能量,还会破坏能给自己带来支持的人际关系。 ·第三阶段:讨价还价 无论怎样愤怒,都无法改变丧失的事实。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当事人会在内心开始进行“如果能让这件事不发生,我宁愿……”的独白,试图与现实讨价还价,抱着一丝希望能够推翻丧失的事实,让自己得到些许安慰。这个阶段就像是一个“中转站”,在给心灵预留调试的时间,但如果在此停留过久的话,就可能会陷入内疚、自责、懊悔的循环中,严重地消耗身心能量。 ·第四阶段:沮丧 在经历了讨价还价之后,当事人会重新把关注点拉回到当下,并发现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丧失的事实,它确确实实发生了。然后,开始进入五个阶段中最痛苦的关口。悲伤会如潮涌般袭来,让当事人撕心裂肺。在这个阶段,他们甚至会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要继续活下去。伴随着悲伤而来的忧郁,可能会让当事人坠入黑漆漆的深渊。 因为沮丧和忧郁,当事人的生活节奏也会随之变慢,他们回去仔细回味,究竟失去了什么?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有人静静地陪伴,偶尔也想要独处。待这份沮丧的情绪完成任务之后,它便会自动离去。 ·第五阶段:接受 在理想的情况下,经历过上述的四个阶段后,当事人会进入哀伤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接受丧失的现实,重新构建生活,适应活在挚爱离去的世界。他们不再对挚爱离去的原因躲躲闪闪,有力量去承认,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离开的人到了该离开的时候,而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着。把对挚爱的怀念安放在内心的某个角落,想念时与他们重新联结。他们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了,可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一切美好,永远不会消逝。 以上就是哀伤的五个阶段,这些阶段发生的次序有时是不一的,且有可能同时处于一个以上的阶段。每个人经历的阶段不同步,我们也没办法强迫一个人去度过某个阶段,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偶尔还可能会进一步退两步。但要说明的是,只有这五个阶段都被完成时,疗愈才会发生。如果当事人在其中的某一个阶段被困住,哀伤的过程就没有完成,也就无法疗愈。 生活总有不幸,意外打击、求而不得、丧失挚爱……悲伤无法避免,更不会瞬间消散。了解哀伤的五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明白自己的状态,更好地往前走。当然,处理哀伤是需要时间的。有些人经过数周或数月就开始感觉变好,而有些人则要经过数年才感觉变好。无论怎样,都要对自己保持耐心,对生活保持信心,也要允许自己经历情绪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