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真的是一个“包rong”的城市吗?

自古以来,无论官方,还是外地,对广州的描述都离不开“包容”,其实他们都写错了,正确写法应该是“包融”。保持自我,吸纳外物,共同发展,这才是包融。所以,广州现在表现出来的包融,是真正的包融吗?我不以为然。
今天,又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为什么说又?因为你以为看到的是个别事件,其实你是看到了冰山一角。说一个小孩,全程车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在和80后的爸爸妈妈说话,这车怎么怎么这店怎么怎么,本无甚大事,然而当他父母一开口,我的心就无端一皱,爸爸妈妈明明就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说着一口流利标准的广州话……我就听了一程车的标准广州话和标准普通话的对答……中间某些环节,小孩想说广州话,却变得有点磕碜,怎么说也不顺口,然后就自然说回普通话了。
我不是反对推普,首先,中国地大物博,是应该有一种统一的语言能让56个民族顺利地交流起来,所以推普是势在必行。然而,它的意义应该就止步于此就够了,“此”指作为不同地区人们交流的工具。 当然,官方的交流是应该有一种标准的法则,然而日常生活,哪怕有些用词发音不标准,也无碍交流。
我以前做外贸的时候,谈生意也见识过不少不同地方的人,可哪怕你把图书馆,念成头虚广,也无碍我们彼此的交流。我毫不介意用普通话,也不觉得说广州话如何如何伟大。只是,我觉得,语言是文化民俗的最基本载体,如果语言迷失了其本身,说严重点,这就相当于文化的灭亡。就好像现在的粤语流行歌不用粤语填,只用粤音(粤语发音)填,而且很多无端端地就用了个“么”字结尾,听得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甚至,有些所谓的粤剧创作者,尝试用普通话来编粤剧,说是与时俱进。你可以说是与时俱进,那我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亵渎。有些事,不能变就是不能变,正如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活。霸王走七步就是走七步,走五步就是不及格。没错,在文化认同上面,你可以说我是一个守旧派。对于我来说,广州的地标不是光鲜亮丽的广州塔,而是老城区破落凋零的骑楼。
说广州包容,是真的足够的了,以至于我现在下楼买个早餐,到超市买个日用品,到餐厅点餐,打的士说地址,下意识地都是说的普通话,哪怕明知对方是个广东人。然而,现在发展到的是把自己溶解了。 那什么才是包融?我是美食博主,请以美食喻。顺德鱼生加入了芥末,可依然保持着葱姜花生等等捞起的吃法,这是包融;可如果你去吃顺德鱼生,他们把鱼厚切上来,只给你芥末酱油,甚至把鱼生贴在一口饭上面给你,这就是侵蚀。
别误会了,我不是说要守粤抗普,我说的是真正的包融并举,而不是 official 那些irresponsible 的 advertising 说的只要包容就好,只要包容就好,广州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应该大器点,只要包容就好,只要包容就好。就tm差在没喊出一个“master”“lackey”了。
我说这些,只是吐槽而已,当然你也可以当作一些提醒。莫不是,十年之后,也许重庆人不会说重庆话,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了。这些我不知道。不过,我能预见,十年之后,广州人不会说广州话了,至少,不会是纯正的广州话了。
ps,我觉得吧,不用等十年,我应该会在某个二次元网站,写文章要用全英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