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充斥着虚无主义的幻痛--《百年孤独》


纯文字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让我们先来看看诺贝文学奖颁奖词对它的评价。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百年孤独扩大了世界,带来了一个世界。
百年孤独到底讲了什么?它的故事大概可以这样概括
“《百年孤独》介绍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与准则。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他们在马孔多生活,在这个孤独的小镇与以马贡多小镇为中心形成的一个范围活动着,在这里他们完成了 生命 的升华,为了他们心中的正义以及执着的信念 ,履行着他们从生下起就无形中担负着的职责,为一些荒诞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必须非做不可的事情。 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转自豆瓣)
当人们终于读懂经典的时候,不是经典的意义被时间淡化了,而是人们终于走到了经典的面前。《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部经典,起先看似晦涩难懂的文字只有在你深入阅读之后才会发现它真正的魅力。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被凝聚在了这本书中,海边的马孔多是否还回荡着这一代人的传奇故事?我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正如书中所说
“人们一派懈怠,而遗忘却日渐贪婪,无情地吞噬一点一滴的记忆。”
是的,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飘荡的我们,终有一天也会被这个世界遗忘。而这种漂泊似的孤独感,就是铸成这本小说的最重要的元素。
布恩迪亚家族看似人丁兴旺,支脉庞杂,但每个家族中人却都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孤独感,那种身处人群中的孤独感,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也好,反复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于幻想也好,读书翻译也好……这里面包括了人类一切可以抵抗孤独的办法。但最终谁都没能从孤独中走出来。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人类似乎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对抗孤独。我们探索,我们登月,我们向着浩渺无边的星空进军,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寻找是否有和我们一样的智慧生命,人类在试图证明,这个宇宙并不孤独,人类,并不孤独。而马尔克斯用一种魔幻的写法写尽了这种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伴随我们的心理感受,有些剧情看似荒诞不经,甚至让人发笑。但当你看完那段故事再回头一想,你又会感叹于马尔克斯的文学功力,里面值得推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但在这里还是留下一点悬念,因为不论我在这里如何的极尽赞美之词,也不如你们真正的去阅读原著来的精彩。
那么,马尔克斯想向我们传达怎样的一种思想呢?
我浅显的认为,他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与孤独共生”的理念。
这点我们从小说的开头可见端倪,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个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开头影响了后来无数的作家,也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那么我们能从开头看出来什么呢?这个答案或许藏在了小说的结尾,在故事的最后,关于马孔多的一切都被风刮走了,一干二净,更荒唐的是作者声称记录着马孔多一切奥秘的那本梵文密码书被破译了出来,但是也被刮走了……读到这里,任何不是白痴的人都看出来了。这是一个谎言,一个天大的谎言、逻辑漏洞,但因为它被掩饰在“魔幻”这一巨大的光辉之下,于是“荒唐”反而变成了“不荒唐”,于是这一切都合理起来,这给读者带来的惊艳无疑是巨大且强烈的,你好像看明白了一切,好像又被蒙在了鼓里,好像又在一瞬间成为了书中人物,在荒唐的世界中思索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与孤独作伴。
而这一切的一切,最终的指向一个答案,“循环”。
马尔克斯用了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给读者们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困难,这不假,但这也更加符合他创作的初衷,让读者在阅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幻痛”之感。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最终以一阵风结束,但这风暗示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循环”的开始呢?人是在孤独中行走的生物,不论我们如何努力的去挣脱孤独的囚禁,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就像布恩迪亚家族一样,最终淹没在历史中。而与孤独共生,或许会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吧。
又或许,这就是马尔克斯真正想说的吧。
“一个崭新的无边界的世界将会诞生。在那里爱情将成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而命中注定要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并永远享有第二次出现在大地上的机会。”
就像马尔克斯说的一样,永远会有第二个布恩迪亚家族出现,因为孤独是无法终止的。既然无法逃避,那么为何不去面对呢?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
唯有孤独永恒。
还记得读完书的那个傍晚,窗外在下雨,天空阴沉沉的,我坐在窗前,听着雨声,突然下意识的默默念出了小说中的那句话,
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