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典意象范畴和理论的流变

2023-04-03 16:21 作者:头上长花的熊猫  | 我要投稿


李心峰《“意象”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

具体地说,“意象”范畴是在“意”和“象”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意”“象”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 。

我国古代美学、文艺学中的“意象”范畴,不仅是意与象的统一,而且还体现了主客观 的统一。无论是意象之意,还是意象之象,都体现了这种统一。

与意境和典型这一对范畴相比,“意象”是一个更有普遍意义 、更基本的美学范畴。实 际上,它既包括了抒情性艺术中的意境,也包括了叙事性艺术中的典型。“意境”和“典型” 比“意象”范畴内涵更为丰富,是更高层次上的美学范畴。但它们的外延却相对缩小了,不象声“意象”范畴那样更具有普遍意义。我们不妨说:抒情性艺术的“意境”和叙事性艺术的“典型” (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意象的两种特殊形态。

意象是一个具有丰富而确定的内涵的基本的美学、艺术学范畴,概括了一切艺术形象的共同本质。比起我们今天所常用的“形象”概念更为明确、科学地概括了艺术的细胞——艺术形象的本质内容,揭示了它的内在矛盾和联系。因此,它是一个科学而富有理论价值的美学范畴。而且,意象说在古代源远流长、丰富多采,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艺术学理论。

 

赵天一《中国古典意象史论》

中国古典意象史,实则是“意”与“象”互搏的历史,即“贵意”论和“尚象”论的冲突史和调和史,而“意象”只是这种冲突和调和的表征,是“贵意”和“尚象”两种文艺精神互搏、互渗的结果。“贵意”和“尚象”存在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流派,二者的消长构成了中国古典意象史的主线,也是“意”的系统和“象”的系统派生出与“意象”相关范畴的根源和动力。

 

“意象”之源头溯至《周易》,更具体地说,尽在《系辞》,《系辞上》言:“立象以尽意”,堪称纲领式的文献。“意”、“象”之分自兹始,“意”、“象”互博从此始。原因就在于,此前“意”与“象”尚无明显的矛盾冲突,二者天然为一,而《系辞上》言“立象以尽意”,促就或顺应了“意”“象”之分,之互搏。

《系辞》之后,“易象”论一直影响着“意象”论,此不仅指“意象”作为语词出现在汉代,而是“易象”论的主要精神无不渗透到“意象”论之中,最为典型的例证莫过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

在汉代“诗言志”是“意”的典型代表,“诗骚之辨”是“意”“象”冲突的集中表现,此后开始向“象”过渡,其标志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骚原则”“诗缘情而绮靡”的确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有意识地调和“意”、"象”的冲突。同时,“情”的溢出导致了六朝文艺的廉烂,这种局面在入唐后逐渐得到纠正,确立了 “象”的地位。唐代是“象”的凯旋,前此的六朝及初唐艺术,即是“意”(情)的泛滥。在唐代完成了 “意”“象”互搏的第一个轨迹。

宋代则进入“意”的时代,宋代“尚逸” 士人画的出现,“尚意”书论,宋代诗歌的言理议论的特征,都是一个团构的整体,都是宋代“意”、“象”互搏而“意”胜出的表现。而明代主性灵、“尚象”,与赵宋一起完成了 “意”、“象”互博,清代调和,在更高的层面系统地总结了前此的“意”“象”理论,完成了二者的调和,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意象”成熟的时斯,完成了 “意”“象”互博的第二个轨迹。

清末尔后,西学东渐,“image”的强势输入,唤醒了学界对"意象”的重视,历经“形

象思维”的洗礼,加之西方意象论的长驱直入,当代学界以“意象”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

范畴,多维度予以研究,或重视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意”,或侧重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象”,

这就是意象史上“意” “象”互博的第三个轨迹。

 

 

意象生成的阶段性

东汉之前——“前意象时期”

东汉至唐——“意象的诞生和发展期”

宋元——“意象的自觉期”

明清——“意象的成熟期”

民国至今——“意象的总结期”

 

 

 

意象的感性基础

李心峰《“意象”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

在它的萌芽阶段,“意”确实主要是指用一定的具体形象传达出来的抽象义理。如《周易》中的许多卦象就是用来象征或说明一些难以言传的《易》理的,它之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中的“意”主要是一种抽象的理。庄子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以及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所谓“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中的“意”与《周易》所说的“意”的内涵也基本一 致。

刘勰所说的“意象”之意、(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内容) 是包括理、情、志各种因素的。刘勰关于“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情采》)这一句话概括了他对艺术内容的内涵的基本看法,即它是志 (意志 、愿望)思(思考、认识)、情 (情感、态度)的统一。

 

胡雪冈的《意象范畴的流变》认为:“在庄子看来,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或相互隔绝的,而是一体的、合一的,把人的主观情意投射到外物中去,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它具有特殊的寓物功能,使主体与客体成为相融交合的关系,从而也突出了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的相互作用。”p21

“庄子不是以理智的思考来论“道”的深微玄妙,而是以审美的心态去感悟去捕捉深层的生命意识和自然人性。”p22

 

古人在与“意”相对而称的意义上使用的“象”,一般指的是艺术形象的形式因素。就是说,象是“意象”的感性、具体的外观,它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和想象,把“意象”之意传达给欣赏者。欣赏者只有通过意象的生动、具体的象,才能领会到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意。 《周易》认为:“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虽然易象还不是艺术意象,但这里对“象”的感性特征和“尽意”作用的揭示,也是适用于艺术的意象的。


古典意象范畴和理论的流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