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山记01】1、大学学习导论——『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指导』摘录
0、山言
周末偶然在爱课程上看到了公开课『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指导』,是2014年在长沙录制的公开课视频,虽然已经属于近古视频了,但感觉其中还是有很多令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内容。故打算趁着周末整理出札记,原公开课有7讲,我计划完成3篇札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学学习的总体介绍,共有三部分内容:大学是什么;大学学什么;大学怎么学。
大学学习导论(上)——屈林岩(长沙学院教授)——34:18。
大学学习导论(下)——屈林岩(长沙学院教授)——30:17。
1、大学是什么
现代意义的大学发源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第一所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创立。大学具有巨大的生机和活力,1520年以前世界上共有85个机构存活到现在,(其中包括天主教会、英国议会),70所是大学。
(1)“大”
“大”者,即“人”肩负一条担子,即为责任。而大学所学 “学问”则是介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学问。
①大学是大楼——大楼是大学的文化墙。
②大学是大师——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③大学是大学问——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
④大学是大责大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2)“学”
①大学是学问
学问——系统的专门化知识;学科——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②大学是学术
学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讲者认为学术是研究学问的途径和方法)。
③大学是学人(学者、学生)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大学一解》
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从而产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④大学是学府
大学不是政府,不是市场,不是企业……;大学是集人オ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高等学府。学者在这里汇聚,学生在这里成长,重大科技成果在这里产生,社会在这里获取前进的动力,文化在这里得以创新和传承,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大学”。
(3)大学职能
①大学的第一职能——人才培养。
②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开创了大学的第二职能——科学研究。
③20世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发现了大学的第三职能——社会服务。
④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上提出了大学的第四职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大学学什么
有人说是学知识;有人说是培养能力;有人说是提高综合素质;有人说是重在确立价值观和培养思维方式;有人说是大学学习无用,仅一张文凭而已。
大学有一个机制,就是选出聪明人(即能学习的人)贴上标签,然后深造学习。个人认为大学学习要为终身学习和成人成オ奠基。
大学学习的一般目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大学学习内容——基础和专业知识、核心能力、综合素质。即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而应用型高校要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1)厚基础
1)知识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包括:
①基础知识(或通识知识)——本科之本,成オ之本,成人之本。
②专业知识一一成才之要。
③相邻学科知识——创新之需。
2)人才培养的两大模式
①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模式:大学主要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是研究生以后的事。
②前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模式(中国建国后的大学主要沿用前苏联模式):主要学专业。
③目前我国是向通专结合模式发展,即在通的基础上专,在专的方向上通。有厚度才会有高度(通是厚度,专是高度。若用金字塔比拟,通是底座宽度,专是高度)。专是让大学生毕业后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成就,通是在世界上任一领域都有无限的可能。专是迅速找到工作,通是在原有可能上不断在更新或更高的领域找到工作。
(2)宽口径
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就是宽口径,因为很多重大发现是在学科的交叉地带。例如,一名经济学家,需要在数学、心理、统计学等领域都有所长。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多门学科解决问题是常态),是增加竞争力的需要。例如:理工科+管理=科学家+领导人;管理+外语=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管理者。
(3)强能力
知识本身不是能力,但学习知识的过程可以培养能力,能力就是将学校传授给你的知识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能力可以分为——学习能力(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1世纪初科学家提出了四大聚合前沿技术:NBIC(纳米科学N、生物科学B、信息科学I、认知科学C)。其中就有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认知组计划等内容。
大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加大学习投入,创新学习方式。参加工作后,灰领、银领是动脑又动手,而蓝领、白领的动脑、动手其中一项的比例是只占20%左右。《人是如何学习的》
(4)高素质
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思路);科学文化素质(基础);专业业务素质(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本钱)。
①思想道德素质
在外国申请大学失败,如果还想上该大学,往往会用一定时间参加义工。在该段空缺年(即gap year)参加义工的经历会在再次申请时会较大的提升成功率。
②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人化——文化的作用是化人。而人的素质是处理三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科学人的文化素养,文化人的科学素养可以体现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科技教育中的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人文内容。例如爱因斯坦精通自然科学、哲学、古典音乐,其中学时已通读康德著作;杨振宁小时候学孟子;数学家丘成桐(美籍华人)每晚至少看半个小时的人文书籍,对史记有相当深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基础人文素养类课程、基本人文技能类课程、应用社会科学类课程,新兴、交叉、综合科学类课程);系列人文讲座;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③专业业务素质
④身体心理素质
3、大学怎么学
(1)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不同
大学是要培养高深学问者,即不仅会学习,还要会研究。因此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是:
中学——老师出题老师答——Learn——学习知道。
大学——老师出题学生答——Study——学习研究。
研究生——学生出题学生答——本科学习中研究;研究生研究中学习。
(2)学习与研究
学习即研究,研究即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以学习为起点,以研究为导向。这才是所有“学习”的应有之义,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
【鹰乃学习。——《礼记》】
学——觉悟也,迷惑而明白也。习——实践,如小鸟之飞翔。Learn——leis,足迹路径→实践。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即为实践。整句话的一体理解就是学习不仅要时时实践,还要时常交友,我有才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即,学习、学交友、学做人)。【山言】将“习”理解为学以致用;理解为实践。要比以前我理解为复习要更符合实际。
(3)学习机理
①亚里士多德——客观第一,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为如果做对了,就给予奖励,即正面刺激);
②柏拉图——主观第一(机制为重理解重能力培养)。
③二者结合,即为言传身教。
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东西,难以通过客观语言描述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高深的知识是与自身条件阅历实践连在一起的。例如,爱因斯坦也不可能告诉你怎么成为爱因斯坦。
(4)西方的学习理论
西方学习理论的源与流及其最新发展。其中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区别主要是关于知识的来源及其获取方法:
①外源论(经验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②内源论(唯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的革命性发展。其主要观点:
知识观——知识不是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的客体。知识难以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
学习观——学习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学习是已知与未知的沟通;学习是我和我们的对话;学习是人与情境的交融。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学习和教学创新的启示
学习目标——变知识传输为知识建构。
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教学——从传授知识到促进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只是描述知识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唯一方式,例如学习游泳的最好方式不是坐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教学,而是逐步的入水实践,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7)学习态度
求知状态:①无知——不知道;②未知——知道不知道;③已知——真知。
因此不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考什么,学什么,靠记忆。而正确的学习态度则是内在兴趣,解决问题,与基础联系,与其他课程联系。
因此开学时,校长讲第一课——大学怎么学;专业带头人讲第一课——专业怎么学;老师讲第一课——这门课怎么学。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要学什么。要从以前的“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习什么”转变为“学生需要什么,老师指导什么”。而老师的角色则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8)学习转变
大学怎么学?核心是要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上努力实现如下三个转变: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合作学习;单一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相结合。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在面对突发事件以及未知问题时,能够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即要具有知识、能力与素质。科学家与研究者的人际关系能力可以弱一点,但核心竞争力,要保证独一无二。
(9)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要在衡量天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涉猎去寻找。【当你对这个事情,你吃饭的时候也想看它,睡觉的时候也想看它,甚至像你热恋的恋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算你找到了你的兴趣点。——张五常】
然后用至少二三年的时间去集中研究,期间会有兴奋、迷惑与挣扎,但只要坚持下去,就有成功的可能。【第一,当你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感到有点孤独的感觉,你感觉到跟他们有点走不到一块,那你就登堂入室了;第二,当同学跟你探讨你感兴趣的问题的时候,你发现他们站在山脚下,你站在山顶上,那你就登堂入室了。——张五常】
参考文献
《学会学习一大学生学习引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著,王言根主编,屈林岩、宋毅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美R・基思・索耶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