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直播回放】竹内好与丸山真男——感受“他者”的两种不同路径 | 三联学术论坛10

2023-07-17 00:14 作者:蹈-海  | 我要投稿

竹内好与丸山真男——感受“他者”的两种不同路径(孙歌)

为什么在讨论竹内好的书里,把丸山真男作为一个潜在的参照系?

读丸山真男时受到了一种认识论的训练,找到了进入竹内好的路径。

尽管竹内好与丸山真男几乎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直接的接触点,但这两个人似乎一直形成一种对照关系。现实中两个人是亲密的朋友,但两个人工作领域、方法是不同的。丸山自己评价:在更深的层次上我们是相通的,“而我们不一样的意向,作为意向,大于我们实在的原物。在大众社会里,大家关注的不是我们本人,而是由我们本人被制造出来的那个形象(意向),意向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东西”。

(东京·吉祥寺)

一种逻辑:给某个人贴标签,用标签来解释ta的言行。

竹内好在《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里面批判了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心理定势,其中引了丸山真男的论文《日本近代思想史中的国家理性问题》,其中讲日本的国家理性是克服了华夷秩序之后形成的,因为中国较难扔掉本家的华夷秩序,中国的国家理性作为近代的一个重要要素就会形成得更晚。竹内好评价这个观点,是认为中国近代国家理性确实会形成得更晚,但是中国的近代更强韧,因为是内部自生的,而日本的近代是脆弱的。竹内批评丸山这样的学者都在骨子里有这种心理定势,以致不能形成正确的中国观。(丸山是坦然接受的。)

从竹内的一本书的附记中,60年代开始有人质疑竹内和丸山是否是在对立的立场上,说明60年代起贴标签的方式成了一种明显的认知方式。丸山做出正面的回应:“我和竹内好,仿佛是两口离得很远的水井,但深入地下之后,会发现是同一个水脉。”

介绍丸山真男的五篇《竹内好论》中几个比较关键的环节:

丸山:把思想和思想者区别开来竹内:思想和作为象征符号的口号/意识形态加以区别,(否则无法形成思想传统)。有能力把思想与思想者分开后,贴标签的方式就不好用了。思想不是空洞的抽象概念,是有血有肉的,但也不能被直接收到制造这个思想的思想家那里,这两者不能画等号。一个起点:把思想者个人的喜好,与思想的客观效果分开来对待。“思想是思想者为尽到社会的责任进行的禁欲主义的表达。”

丸山真男在竹内好那里看到了悖论的精神,他的解释是:竹内好经常用悖论的形式来讨论问题,是为了防止被实体化(=贴标签)。什么是悖论呢?竹内好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鲁迅)。丸山也常采取同样的研究态度(福泽谕吉:“思想史上的有趣恰恰在于两种互不兼容的主义,在应对举行形势抛出的问题时,反而可以互相结合”——当我们去除各种对立标签之后,现实中他们通常糅合在一起,产生张力与变形,在现实中发挥功能)。

竹内好讲鲁迅:“鲁迅拒绝成为自己,也拒绝成为自己以外的一切,这就是使鲁迅得以成立的绝望的意味。绝望在行进于无路之路的抵抗中显现,抵抗作为绝望的行动化显现。把它作为状态看,是绝望,作为运动看就是抵抗。”我们通常在抽象意义上把它们看作对立。《野草》里鲁迅的《影》中:“我要彷徨于无地”。这帮助我们理解极限状态。现实状态中的悖论不同于极限状态中的悖论,极限状态:无路可走,没有选择,但是必须往前走。(与竹内的经历有关,丸山也是类似)

丸山《20世纪最大的悖论》:“日本作为一个后进的帝国主义国家,以战败为契机,有可能成为和平主义的先进国家。”内心深层正是面对这一种极端状态下无可言说的感受。

进入有关他者的问题

丸山和竹内如何理解“他者”。竹内:在哪里生活着的都是同样的人,丸山:这是真正的世界主义……他有世界主义的感觉,是他的身体感觉而不是观念。世界并不在日本的外部,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义。/ 当时的日本人:世界在日本的外部。而竹内好说,如果世界不在我们内部的话,那么我们对世界不可能有任何的了解,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基础。/ 丸山:世界、国际被人认为是在日本外部的空间:这是冒牌的普遍主义。

与冒牌的普遍主义相对的是隶属于内部集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对立面是什么?真正的普遍主义的对立面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冒牌的普遍主义。民族主义真正的对立面,是冒牌的普遍主义。冒牌的普遍主义是以民族主义的狭隘的排他的形式转化成的所谓的国际主义。

竹内和丸山都强调他者必须受到尊重,必须在他者所处的语境里去理解他者。这种感觉在他们的工作中被原理化的时候指向了不同的目标。竹内好以他者为契机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这个目标的对立面是歧视的社会形态。

丸山希望借助他者来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在日本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思维”。丸山研究日本的开国问题,三次开国是否完成了“精神上的开国”?精神上的开国是政治思维得以建立的前提。面对众多不同的对手时,面对一个张力场。具有政治思维的人要理解所有的他者在什么样的生活状况里进行思考和选择的,即“在他在之中理解他者”(“同情之理解”),这种理解与赞成/反对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把自我放在中心位置以要求世界与自己趋同是没有政治性的判断。理解之后还要进行选择,选择是有限的,需要不断被修正的。丸山提出政治判断里以他者为契机形成一种多面性与选择性的时候,实际上他把政治思维的最基本的特征作为一个悖论提出来了。

竹内好在《作为方法的亚洲》里面说,日本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他者意识。


57:16


感受他者的目的是什么?

宋念申:感受他者之后指向的路径——在战后日本历史语境中,他者是谁?借助他者要来实现的是“我”,实现日本自身的主体性,言说自己的定位。

挣扎

竹内好把挣扎翻译成抵抗,以挣扎的方式抵抗。重新定义了抵抗。这种抵抗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鲁迅也因此而仍然活在我们中间,他告诉我们面对极限状态时怎么抵抗才是真实的。很多轻松的抵抗是冒牌的。

关于挑战回应模式

竹内好说挑战回应模式是西方人的局限。亚洲人有能力把西方创造的优秀价值提高到全人类的高度,以“逆袭”的方式来改造西方。挑战回应模式是一个实体化的模式,对西方来说,挑战的对象在自己外部。但对东方来说,挑战的对象在自己内部。西方内在于东方社会,是西方不断渗入东方后的一个即成事实。对抗外部的西方是不准确的,所以竹内好说要“逆袭”西方,即解构实体的对象。这个实体对象因为霸权的原因不能把自由、平等这样的优秀价值提供给全人类。竹内好五六十年代一直质疑日本社会对中国战败的态度,他认为作为他者的美国与作为他者的中国是等质的。

他者在什么时候成为他者?是在内部有问题、有困惑的时候。竹内好认为日本不意识到问题(不把美国和中国视为等同的他者)是有问题的。

多元亚洲的主体性

亚洲作为方法:亚洲不是一个实体。在价值判断的意义上认为人类是平等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真正面对人类多元化的格局,不能用西方进化论的方式裁决的。亚洲作为论述范畴失去现实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一个亚洲,正是一种对丛林法则提出挑战的意义。人类是等质的,人类有各种各样的幸福,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但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亚洲没有办法统合,而且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所以要用新的方法论来把握,要进行原理的生产,“亚洲”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挑战的是普遍性的价值判断(把多元抽象为一的同质性的高位价值),这样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没有分析能力,用这种高位价值压制多元性是变相的霸权行为。等质也不是分析工具,要分析必须进入特殊性。普遍性要借助特殊性才能呈现它自身

破除实体化思维的另一面,实体化的对象是必要的。思想生产不能脱离现实的对象。只有实体化的对象才是特殊的,这是借助地理概念来讨论亚洲的原因。我们要通过“逆袭”,把只有一种普遍性的西方思维提升到人类高度,创造出多种普遍性。只有通过特殊性才能存在的普遍性,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他者感觉”。高高在上的普遍性没有意义,只有一个一个他者相互之间开放,发生在他在之中理解他者的过程。相互理解才构成了普遍性的媒介。普遍性的功能在于让每一个特殊性更加饱满,普遍性一定要以特殊性的方式呈现自身。那些拒绝特殊性的普遍性,比如排他的民族主义,最后无法形成饱满的自我完成,只能走上歧途。

【直播回放】竹内好与丸山真男——感受“他者”的两种不同路径 | 三联学术论坛1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