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惯了上万的耳机再听几百块钱的耳机会有什么感受?

2019-07-12 20:32 作者:鬼斧神工119  | 我要投稿

听过两三百款耳机。

人类的听觉系统存在适应性。也就是心理声学中的“适应”。

对于耳机而言,只要这款耳机的声音不是特别差,即在我们的听觉系统能够适应的范围内。我们在“听惯了”这款耳机后就会适应这款耳机,而在适应这款耳机后再去听别的耳机,就会“不适应”。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在适应了一款耳机后,再去听其他耳机,就会基于先前这款耳机的听觉记忆去评价其他耳机。如果先前一直听一款人声偏薄、高频过亮的耳机,再去听一款声音相对标准的耳机,就会觉得后听的这款耳机人声偏厚、高频暗淡。如果恰巧后听的这款耳机比较便宜时,自然而然就会觉得难听。类似的原理在我过去的两篇文章中都有提到。

只不过适应的过程是艰难的,要不断的心理暗示和自我催眠“我花了这么多钱,买的东西一定很好很值”。

对于耳机而言,盲听更难以实现,因为听音者可以通过耳机耳罩的触感和耳机的重量识别出正在试听的耳机。通常业内使用虚拟耳机或者双耳录音方法实现更准确的盲听实验。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鉴于耳机的音质/听感与售价只有微弱的正相关甚至无关这样一个大前提。

那么现实中当一个人听惯了上万的耳机再听几百块的耳机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1. 这个人之前听惯的万元耳机是一款很不错的耳机,而再听的几百块的耳机是一款很差的耳机。那么此时这个人很可能无法忍受几百块的这款耳机,进而最终再换回上万元的耳机。

  2. 这个人之前听惯的万元耳机是一款很差的耳机,而再听的几百块的耳机是一款很不错的耳机。那么此时有两种可能,一是觉得这个几百块的耳机还不错,这说明此时这个人还没有完全适应之前的万元辣鸡耳机。另一种情况则是,觉得这个几百块的耳机是辣鸡,这说明此时这个人已经完全适应了万元辣鸡耳机。

  3. 这个人之前听惯的万元耳机和之后听的几百块的耳机都是辣鸡耳机,那么这个人会毫不犹豫的认为几百块的耳机是辣鸡。

  4. 这个人之前听惯的万元耳机和之后听的几百块的耳机都是还不错的耳机。此时也有两者情况,如果这个人是一个经常听现场玩乐器的有正确听音经验的人比如说专业录音师或者是训练有素的听音者,他会觉得之后听的这款几百元的耳机也很不错,甚至和之前听习惯的万元耳机没有太大差别。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专业的听音经验,比如说大多数发烧友,则会觉得几百元这个耳机还不错但是和之前听惯的万元耳机依旧有差距,但也有可能因此而怀疑整个行业。

但通常情况下,除了部分“强烈的自作主张倾向”的“老烧”,不会有人完全适应“难听”的耳机,不论这个耳机多少钱。

在面对AES、IEEE与ITU铁证如山的实验结论和各种声学和心理声学的书籍和理论,有些人依旧表现出一种“我就是要干死牛顿、干死特斯拉、干翻加拿大声学研究所、手撕所有高等教育的声学教材的癫狂。我花了钱买的东西,你权威期刊和自然科学凭什么是对的!这可能就是上图中所描述的“强烈的自作主张倾向”吧。

这也就是MUSHRA测试的结果所反映的,即便大家之前的听音经验不同,但是对于很多耳机的评价依旧是趋同的,很少会出现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以后会详细讲)

而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听了这么多耳机,但就我工作以来,我就没有哪款耳机能够在“严肃听音”时听的惯。而只要你有比较强的主观评价能力,并且对真实的声音有很深刻的听觉记忆,那么你会发现,有些上万的耳机还不如几百块的耳机。当然,即便是听惯了好耳机,在听较差的耳机,我也不会有过多的波动。这个问题其实我之前讲过太多遍了,耳机和耳机之间的区别,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13次夺得IASCA国际汽车音响大赛冠军的Natan大师曾经和我分享过他是如何评价一套音箱系统的。首先听三频是否均衡,整体是否有严重的音染和不和谐的因素;其次听乐器和人声的定位,包括角度、宽度和距离感;最后才去听一些比较细节的东西。倒不是说细节不重要,只不过连最基本的的三频均衡和声场都做不好,一般大师们都不会有耐心继续听细节,基本的东西没做好,还为啥要浪费生命浪费时间呢。我觉得我也是类似的。而就耳机而言,我听过两三百款耳机中,能做到最基本的三频均衡的就很少了。而耳机的声场,即便是我之前测评过的有算法的耳机也没有一个和真实音乐声场沾点边的,就更别说传统的耳机了。完全错误的舞台宽度和image,乐器的角度和距离都十分错误。这种情况下,除了测评以外,我还继续听什么double bass有没有,颤音对不对就真的是闲着蛋疼了。

这里插个题外话,Natan先生虽然是美国人,但是来中国出差的时候特别喜欢吃双椒鱼头~

最后想说句,就像这个问题里那个点赞最高的回答中提到的,大佬确实没心情在网上讲这么多,尤其是在国内。因为一方面,大师基本都不会说中文,不得不承认这个行业的尖端领域都是外国人的天下,尤其是主观评价和调音。其次是大师们也看透了这个行业,懒得再多非口舌。再次就是,有些业内的泰斗汇集毕生精力与研究成果,写了一些非常精髓的相关书籍。但是这些书动辄七八百页,而且很多都没有中文版,即便有,翻译的也是有很多问题,甚至完全就是机翻。而那些非常专业的外文书,即便是英语专8的人,对着这些电声专业英语单词也是一脸茫然,更别说广大吃瓜群众了。而且声音这个东西非常难以用语言描述,有些概念不亲身体会并且有专业人士在旁边详细讲解是很难理解的。与人的听感关系密切的Sound Reproduction这本书,我看了四遍,并且非常幸运的参与了书中提到的项目,还问了作者不少内容,也花了整整一年才搞懂。绝大多数人是没这些机会的。

有一个朋友之前一直是做HiEnd音箱的。但是实在受不了这个市场风气,下定决心转行做了专业监听音箱。他说他很开心,至少客户能听懂他说什么,消费者能够分辨出他的产品的性能有多好。

写在最后。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救不了一个不自救的人。没有人想听真话,人们只想听他们想听的话。而那个说真话的人会被钉在十字架上活活烧死。


听惯了上万的耳机再听几百块钱的耳机会有什么感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