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研究--从密宗寻求答案
脑科学研究--从密宗寻求答案
慈诚罗珠堪布
以前很多神经科学家认为,在大脑的某些部位出问题以后,精神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所以就将大脑与精神划等号,认为精神是大脑的产物。
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到如今,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科学家都不承认这种说法,而持有与佛教一致的观点:人的精神不是从肉体产生的,所以也不是大脑的产物,但肉体与精神还是有着一定的关系。
大脑和大脑里的脉
密宗特别强调这一点。密宗认为,人有四个脉轮,分别位于肚脐、胸口、喉咙和头顶。头顶的脉轮又有五百个细微脉轮的分支,甚至还可以继续细分。每一个脉轮都有不同的作用,它们是思维的工具。如果把精神比喻成一个人,大脑和大脑里的脉就像是计算机或其他工具。人依靠工具完成工作,精神通过大脑完成工作。
在众生死亡并转世投胎到另一个身体之后,整个身体包括大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精神与大脑有一定的关系,肉体反反复复地更换,有可能会让精神上的一些东西逐渐消失,菩提心也不例外——即使今生有了初步的菩提心,但换一个身体后,就可能会消失。
延续菩提心的窍诀
我们不但要考虑今生怎样培养菩提心,还要考虑来世怎样保留和继续培养菩提心。
具体的方法,是取舍“黑白八法”。黑白八法即《宝积经》里说的四黑法和四白法,一共八种念头。若行持四白法,舍弃四黑法,我们的菩提心不但今生不会中断,甚至来世也可以继续。
附件
峨嵋密宗在起源和发展的1200年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五脉学说”、“七轮学说”便是其中之一。
一、五脉学说
人体有五正、五奇、十二经,直者为脉,支而横者为络。五脉者:中脉、前脉、后脉、左脉、右脉;五脉以中脉为核心,前后左右脉为支柱,行经络连,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络,其交叉点为穴位。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网络系统。它昼夜运行,如环无端,周流不息,使人体各部的的机能活动和整个机能都保持了共振和协调。
1、中脉:中脉起源于海底轮,上达天轮。该脉由脐轮生火,发火生气,逆行后脉,顺行前脉,凝成玄珠。玄珠下沉生殖轮,上达心轮、喉轮、眉轮、天轮,成就各轮梵穴,其图像鲜明,各轮均有印证。中脉为一条微细分的金黄色直线,其剖面之核心亮点为黄金之光,外围白光带蓝。玄珠形成后再印证七轮图像为真相。
2、前脉:位于人体前面正中,由表入里0.3~0.5~1寸。由天轮行至眉心绕脸面向下,在口内达玉泉、石井两穴位,经舌尖向下回归脐轮至海底轮。
3、后脉:位于脊柱正中,由脐轮至海底轮,经尾椎向上达天轮,其脉线由白色变黄。
4、左脉:左脉起于脐轮,主动行血。其色为白色。引脾、胃、肝、胆诸经入左脉上行,交会于心轮,入左心室、从右心室出,向右上行入眉轮(泥丸宫)。
5、右脉:右脉起于眉轮,主静行气。其色为白色。由眉轮左侧下行入肺,交会于心轮,向右侧下行入脐轮。
以上五脉修练惯通,七轮形成,则所有脉络自然通达,毛孔呼吸自然,是故八万四千毛孔通达八万四千脉道。
二、七轮学说
七轮从下至上有: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轮和天轮,七轮都位于中脉上,上下由中脉惯通,是诸脉交会处,为七大能量之控制中心。天轮、海底轮为天地之门户,不同的控制着人体不同的情绪和感情,亦管理着人体不同的腺体。当脐轮生火,唤醒蛰伏的能量,向下沉于海底轮,向后沿后脉上升,进入大脑泥丸宫,就会发挥巨大的喜悦,并控制人体的固体元素。人体的潜意识灵能,在天地两轮会合时,行者将感受到个体小我意识与宇宙大我的本识处于同步。
1、海底轮:海底轮位于前阴和后阴之间的会阴穴处,又名阴跷库、地轮,与性腺及肾的机能有关,是七轮中最低的一个轮,故称“海底轮”。它是灵热转载的起点站,控制着人体的固体元素,即地大,有上接天轮养天阳之源,下连涌泉饮地阴之合,又是桩功落地生根的能量转载站,精气神通达入地三尺现地光。
2、生殖轮:生殖轮位于生殖器之根部,控制着人体的液体元素,即水大,主性腺、睾丸(或卵巢)、前列腺,轮缘中极穴,是为膀光之慕穴,主通排泄于外,它由下焦的卫气经回肠注膀光,主出而不纳,转化糟粕皆由此通达。
3、脐轮:脐轮位于神阙、命门之间,前七后三,下延三寸的位置处,是气体氧化发生的部位,为生气之源,控制精微元素,即风大。五正脉、五奇脉、十二正经都直接或间接与脐轮通达,为经气的总汇居处,是经络的总枢纽。脐轮为人体一身之太极,先天生化之源,后天元气的根本,主管肝、脾、胰、肾上腺,控制着人体气体的量。并由脐转温入脏腑、资助三焦气化,温暖脾胃,帮助饮食消化;同时由它藏精生髓主骨,为生殖发育之源;还由它主纳气,主水开窍于耳、目及二阴。所以,当脐抡生火之时,脾胃疾病以及其它疾病皆得康复。
正对脐轮轮缘后边两肾有肾俞、志室两穴,左为真水,右为相火,相火围绕着命门,真水又随着相火,自寅至申心行阳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阴二十五度,日夜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是为生命之根蒂。
4、心轮:心轮位于中脉中间,前正对膻中穴,后对至阳穴,靠近心脏部位,与胸、心脏、肺脏机能有关。它控制气体元素质量,即火大。主一身之气血,气血循环皆由此通达。三焦之气以及诸经气皆汇于膻中穴。呼吸的中枢位于延髓的中间三分之一处,为第七脊椎下的至阳穴,分左右两窍。
5、喉轮:喉轮位于中脉内相当于喉根处,为吐纳之喉,受纳水谷之咽,控制着精微元素,即空大。主管甲状腺、扁桃体、垂腺,是低频次声波之发源地。音波与宇宙共鸣,皆以此为基始。了解个体与宇宙本体声音之妙密,并能听到“唵”的释义,自然完美,人类靠它进行复制,行者成就低频次声信息。
6、眉轮:眉轮位于前额枢区,松果体部位,即“泥丸宫”。主管松果体及脑下垂体,控制细致精微元素,为识大之转化,由有**进入无**,完全将个体融入于“至上意识”或“宇宙本体”中。“你”、“我”二元性虽已消除,但是仍然还具有知觉。眉轮是为人体潜能的仓库,在深眠态中对大脑松果体产生低频次声共振,眉轮前面正对祖窍穴,后面正对脑户穴,是人体潜藏第三只眼睛之门户。前目主天,后目主地,两则皆主反闻自性,得耳根圆通。
7、天轮:天轮位于头顶正中,故又称其为“顶轮”,是为诸阳、百脉之会聚处,控制着最细致精微元素,与松果体脉脉相连,又名“千瓣莲花”,是行者进入三摩地(入定)的境地,此时个体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这种状态是“至上意识”,宇宙本体圆明自性状态。
以上七轮修成,遍体通明,可成就各种神通,获大智大慧,觉行圆满。
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
作者:经藏网 时间:2020-06-05 10:08:59
导读: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观。无上瑜伽把身,心都分为粗,细、最细三个层次,深层为浅层的内在基础,并说在每一层次上,身心都相互依存,一体不二。既重视心识,又重视对心识所依的粗细色身的分析,表现在瑜伽观行上,则既重修心,又重修...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观。无上瑜伽把身,心都分为粗,细、最细三个层次,深层为浅层的内在基础,并说在每一层次上,身心都相互依存,一体不二。既重视心识,又重视对心识所依的粗细色身的分析,表现在瑜伽观行上,则既重修心,又重修身,与道教内丹之性命双修颇为相近。三层身心中,表层粗身,指四大集成的血肉之躯及肉身所具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粗心,指前六识了别活动及其所属受、想,思等心所法,或曰加第七末那识。这一层次的身心功能及身心关系,粗易显见,属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无上瑜伽对此论析不详,无多特色。无上瑜伽阐述最多,从禅学角度看来最具价值的,是对粗身心层下不为常人及近今生理学、心理学所熟知的细、最细两层身心的探讨,这两层身心的建立,多分依瑜伽修习中的内省观察。
细身,是由气,脉、明点按一定法则构造而成的内在微细生理机制,为表层粗身心的活动正常进行的本源功能,《大圆满禅定休息要门密论》云:“心依于身,身之根本为脉,脉中有气与明点,是气与明点依于脉,脉又依于身也。”
脉与脉轮,脉,梵语曰nadis,为气所循行的轨道,其相微细,非生理解剖所能发现,其作用略当于中医所言经络。无上瑜伽说人身几有七万二千脉,分水、气、血三类,各二万四千条,水脉从头领向下伸,白色:血脉从心间向上伸,属黑白脉之静脉;气脉与黑白脉并行,属动脉,红色;七万二千脉中,主要者有一百二十,切要者有二十四,对瑜伽修习来说,最为重要者,是位于身体中枢部位的左中右三脉,三脉中又以中脉为最极重要。
中脉又名:“命脉”,梵语阿缚都底,藏语曰武嘛、滚打嘛。关于此脉的位置,密典上有数说,大体相去不远,如《教授穗论》,云:“脉谓阿瓦都帝,从顶髻至摩尼(男性龟头)及足心际”。《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云:“阿斡都帝翻C有二:‘粗,于脊骨内上下充直,有一道脉,二细,于粗内有一极细脉,”并说邻近脊骨的粗中脉为俗谛,脊骨中细如马尾,百分之一的细中·脉名“命脉’者,乃真谛,乃“依自性习成”,是瑜伽成就时所证见。《大幻化网导引法》分中脉为“住中”、“修中”两说,住中指中脉的天生位置,此在脊骨中,修中,为瑜伽修习时观想的中脉,应在脊骨之前。近人陈健民《曲肱斋文集·中黄督脊辨》曰:“中脉从身之中央得名,不在前,简别任脉;不在后,简别督脉;不在左与右,不在左右之中间,简别脊柱;不在前后之中间,简别黄道(道教所言中黄正脉),乃在前后左右之中央。盖以其为无为法故,而无造作,此坚固不变之中位,应进而认为任运在虚空之中央,任运在法界之中央”。陈氏所言中脉,当为修法时观想的“修中”。
据《大幻化网导引法》说,中脉上端达头顶“梵穴”(囱门处,当百会穴),向前弯下至两眉间印堂而止,下端在脐下四指处与左右二脉会合,交缠而成剪刀形状。中脉粗细如笔管,或曰如箭杆、如麦杆,其色外白内红,整体蓝色,或曰外蓝内红。其相有四:薄如莲瓣,直如芭蕉,色如茜草汁(棕红色),明如麻油灯焰,或曰空如芭蕉,直如箭,红如黄丹,热如劫火。中脉又分为三段:从眉间上至梵穴下至心间一段,名噶底脉,纯净无染。《金刚鬘本续》云:“连接宝海脉,白腻内复空,精血所未染,大慧由此遍”。即指噶底脉而言,据称此段为超越性智慧的通道。《宁提自本续》云,“心与眼连结,自然大密脉,其名为噶底,状如水晶管。”谓噶底脉外通二目,大圆满“妥噶”法以之为连结内外法界的通道。中脉从心间下至脐下四指一段,名“无我母脉”,染净相杂。中脉从脐下四指至密处(龟头)一段,名“海螺脉”,纯染无净。
左脉,梵各辣麻那,藏语名江嘛;右脉梵名辣罗那,藏名若嘛,左阴右阳,夹持中脉,离中脉约二指许。左脉白色,主运精,右脉红色,主运血。二脉上端经两耳后,通于两鼻孔,下端在脐下四指处与中脉会合。或曰男性左右二脉分别通左右睾丸,女性左右二脉下通子宫。左右二脉呈交叉状,在脉轮处缠绕中脉,形如麻花,故人身左病右痛,右病左痛。左中右三脉在胎中最先生成,然后才依次生其余诸脉。中脉附近,还有“魔坏脉”,一名“时脉”、“塞脉”,在中脉前,下起脐间,上至喉间。另外还有一些次要的脉,如“生病脉”,能生种种疾病。
以中脉(见图1)为轴,在顶、喉、心、脐等处各辐射出若干支脉,状如车轮,称为脉轮(chakra),对瑜伽修习至为重要。《教授穗论》云:“然于顶髻、顶、喉、心、脐、密轮、摩尼中央,如其次第,有四、三十二、十六,八、六十四、三十二、八支,于莲花及薄伽轮中作脉结形”,莲花,谓脉轮处作盛开莲花状,各轮莲花瓣数不一。脉轮有根本四轮、五轮、六轮、八轮等说;最重要的根本四轮,位于顶、喉、心、脐。
顶轮,又名“大乐轮”,在囱门颅骨下,三角形,赤色,以千瓣莲花(表圆满智慧)为标志,从中脉分出三十二支脉,向下弯如伞形。此轮被认为是打通心灵与宇宙形而上实体联系的关隘,也是心灵解脱肉体束缚而自主生死的门户,是修“颇瓦” (迁移神识、灵魂出窍)法的关键部位。《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云;“于妙(大)乐轮具大力,能有士夫用,相应出生清净果根。”谓此轮与解脱证果有极大关系。
喉轮,又称“报轮”、报身轮”、“受用轮”,在喉结后,圆形,红色,向外辐射出十六根支脉,朝上仰如碗形。此轮为清净身心而得报身、受用的关键部位。心轮,又称“法轮”,“法身轮”,在二乳连线中点后,略与心脏同一高度,三角形,或曰“ㄞ”(万)形,白色。从此辐射出八支脉,向下弯如伞形。此轮是阿赖耶识的中心,为见证心性光明“法身”的关键部位。《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云:“是法轮者,如其受用,说无所动而得大果。”谓于此可证“不动智”而得菩提道果。心轮中有黄豆大圆点名“都帝”(和合)者,为阿赖耶识根本,打开此物;是放射本有心性光明之秘要。
脐轮,又名“化轮”、“化身轮”,位于脐后,圆形,杂色。由此圆身备。婴孩出生后;十种气各司其职,各住其位,若某一气稍有错乱易位,便会导致该气所生部位及机能的疾病。最根本的持命气若稍错乱,轻则令人疯癫、晕绝,重则死亡。人从生到死,各种气在体内不停地运动循环,其运行分为内行,外行。内行谓气在身内运行,以中脉为中心,从顶喉心脐等轮出,散入余脉,复从余脉回归中脉;诸轮中脐轮为气之根本,从彼处中脉分出十二支脉,为气之迁移宫,凡十二宫,每宫各具五脉、五大。其中六宫主收气,六宫主生气。气之外行,指通过呼吸,与外界交换气体。无上瑜伽还把气分为业气、智慧气两类。业气,指凡夫业报之身所具五大之气,此气在母胎中与母气相连而行胎息,出生后经鼻孔行外呼吸,吸入之气,经左右二脉与喉心脐诸轮,贯空脐轮十二宫,呼出之气,向上贯空左右二脉,从右鼻孔出者,为阳性之日气,从左鼻孔出者为阴性之月气。每日所出二万一千六百息中,业气占二万零九二五息。业气出入时,右鼻孔中日气大种之生起与收摄,依次为地、水、火,风、空,每气行三百六十。左鼻所出月气之生起收摄,次第则反之,为空、风、火、水、地,亦每气行三百六十。五大气在鼻孔中出入之孔道亦有不同;地大气从鼻孔下方往来,水大气从鼻孔内方近鼻梁处)往来,火大气从鼻孔外方往来,风大气从鼻孔上方往来,空大气从鼻孔中央往来。智慧气,以空大为体,蓝色,能入住于中脉,为产生出世间智慧的物质基础。此气在常人身上,一半入中脉,一半从鼻孔中出入,在每日二万一于六百息中,凡出入六百七十五息,名罗喉罗气。无上瑜伽还说气在身内外的运行节律,与身外天地日月的运转节律有一致性。《大幻化网导引法》云:“外相一年,为内,气一日,外为十二月,内为十二宫”。如外一年为二万一千六百;时,内则一日出入凡二万一千六百息。这各小天地等于大天地的思想,盖取自印度教与道教内丹人身一小天地说亦颇相近。
明点: 明点简称:“点”,,梵语曰bindu,意为“精滴”,指圆润明亮的生命能量凝聚体,略近道教所言“精”。藏密分明点为离戏、错乱、物三种。
离戏明点,亦称“智慧呀点”,冠以“离戏”,谓此明点的体相实不可言说,超越时空。主客、心物,不同于人,们所知的一切物质属性。此明点是产生出世间般若智的本体,亦“最细心”之体,本性空,自性明,不生不灭,为法报化三身之体,乃修证成就时所现。
错乱明点,在凡夫身中,由无明所起受想行识四蕴所造成,分为三种:一不坏明点,又译“真精”、“真水”,禀之于父母精血,是人生命之本,终身不灭,不增不减,故曰不坏,又称严持命明点”。主要住于心轮中,与阿赖耶识和合为一,可谓人的灵魂。随人心理活动之不同,此明点可在中脉内上下移动。当熟睡时,只有阿赖耶识在活动,上身一切气摄集于心间,下身一切气摄于宝珠中,斯时的不坏明点称“心真水”。当做梦时,第八识的习气种子与第六、七二识同时活动,上身一切气摄于喉间,下身一切气摄于密处,其时不坏明点称“敕(语)真水”,当醒觉时,五、六、七、八识皆现行,上身一切气摄于额间,下身一切气摄于脐内、,其时不坏明点称“躬真水”。当性欲炽盛时,上身一切气摄于头顶,下身一切气摄于海螺脉,其时不坏明点称“智慧真水“一一意谓此明点蕴含着可产生“俱生智”(本来与实相相应的自然智)的能量。二咒明点,指修密法时,配合诵咒,在脉轮内所观想的明点,此明点为意识想象,故亦非本然所具明点之原样显现。三风(气)明点,指意念为内外因缘动摇,产生杂念妄想,瑜伽行者当识其为内外风力使身中明点动荡的反应,加以对治。修气而令明点坚固,此修气所坚固的明点称风明点,此明点也属主观意念有为地修成,故称错乱。
第三类物明点,为有质地形相者,可由内外缘而漏失。此又分净浊二分。净分主要指禀自父母精血的红白大,皆以心轮为中心。红大又称红菩提,禀自母血,从心轮向下扩充至脐下三脉会合处而凝聚,为生发阳性生命能量“拙火”(梵火、忿怒母火、了义短阿)之本,以梵、藏文a字表示,白大又称白菩提,察自父精,从心轮向上扩充至顶轮而凝聚,为产生阴性智慧(月、兔)之本,以梵、藏文han字表示,其大小如芥子,色白莹澈,有如玻璃,喻如霜露点。物明点之浊分,为由先天红白大能量为本,吸收饮食中营养精华而生的各种体液。此又分浊中之净分与浊中之浊分。浊中之净分,指吸收饮食精华而转化为血肉髓精者,其中精为骨髓之净分。浊中之净分益养色身,称之为宝,其中精液之净分,转化为容光与气力。男固精不漏·,女炼精血不漏,曰“坚固菩提”,极为无上瑜伽所强调,一如道教内丹之强调炼精化气。物明点浊中之浊分,指从饮食中所吸收的水液中被排泄者,如汗、尿、涕,泪、精液、经血,屎、垢等。密典中说明点有圆润、明空、清凉、暖热四相,这主要是就不坏明点与物明点中的净分而言,其中言清凉者专指白大,言暖热者专指红大。气,脉,明点按特定的结构组合为细身,其中脉为气与明点运行的轨道,明点可看作气之凝聚,气可看作明点所蕴能量的运行。与气脉点集成的细身相应的细心,指意识层下的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尤其指与阿赖耶识中所藏一切有漏种子所生心识相俱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八十“性妄”相联系的一切无明妄心。
八十性妄即植根于无意识层、具染污性的本能性心理机能,粗分为贪嗔痴三类,细分则贪类有贪、遍贪、下喜、中喜、上喜、踊跃、胜变,希有、掉举、憎、相抱,作吻、咂、固、勤、骄、求、势、乐,下合喜,中合喜、上合喜,紧,舍、不睦、欲、句显、真实、不真实、决定、不取、布施、警策、勇健,无愧、慎、恶、劣性、欺诳凡四十种,属嗔类者有下离贪,中离贪、上离贪,来,下烦恼,中烦恼、上烦恼、寂、寻、下怖、中怖、大怖、下爱,中爱、上爱、取、不喜、饥、渴、下受,中受,明了。明执、分别、不知惭,无悲、下慈、中慈、上慈、老、收、妒凡三十三种,屑痴类者有中贪,失念、迷乱、不语、恹嫌,懈怠、疑悔七种。无上瑜伽认为,细身与细心缘集为人内在的生理、心理机制,身心互相依存,一体不二,不可分离。细身中的气,《戒集续》称为“识之所乘者”,《五次第论,亦云:“一切有情命,名风 (气)作诸业,此是识所乘,五性亦十性。”甚至说气即是心识的物质基础,心识是气的作用。《密集论》云:“成于心之自命者,三界之中无别有,变幻之气遍三界”。《大幻化网导引法》云:“识等诸蕴,彼之本体,为五大之气。”具体而言,色蕴本体为地大气,受蕴本体为火大气,想蕴本体为水大气,行蕴本体为风大气,识蕴(阿赖耶识)本体为空大气。这虽未必不可由显教的心色不二论推导而出,却为显教所不谈。
无上瑜伽还认为心理上的无明、烦恼及智慧,皆有其细身气脉点的物质基础,Jb的变化,能引起气脉点的变化。心理上有一烦恼,身中必有一脉结缠缚,令智慧气无法趋入中脉,贪嗔痴等,皆为气血精之妄动,精(白大)妄动则生贪爱,血(红大)妄动则生嗔恼,气妄动则生无明。而生起贪嗔无明的生命能量,与佛菩萨生起智慧、慈悲、方便的生命能量,同出一源,只不过凡夫依无朗我执为本,对外境物生起迷执而妄用生命能量,使其作无价值或负价值的业用,诸佛菩萨以智慧为本,善于运用生命能量,用之为极具自利利他价值的业用。据称一个人所具烦恼的深浅厚薄,在深定中可由脉结的缠缚、气的阻滞而向内照知,具灵敏超觉能为的密乘上师,也可据直觉学法者气脉的情况而知其心理素质如何。陈健民《曲肱斋文集·略论金刚乘人与般若乘人用心之大异)说:“九结十使五毒等,以密乘理观之,是脉结缠缚而成。而九结从脉上言,十使从气上言,五毒(贪嗔痴慢疑)则从明点言之也。”其《密宗灌顶论》说:“盖心理上有一自私,生理上必有一脉自缚。”烦恼大者,脉结阻滞气血通行,便会导致种种疾病,嗔怒忧喜;皆可令气乱而生病。贪淫纵欲,或劳心过度,耗散气与明点,生命能源枯竭,不能不病衰夭亡。三毒十使等烦恼的总根子无明痴暗,以凡夫业气为基础。常人皆因宿世的无明烦恼,造成今生所受的既定“异熟果”,自出娘胎,智慧气入住的中脉即扁缩不通,有如干枯羊肠,从先天红白大所生生命气,走左右二脉,出生后天精血,并从鼻中,出入,摄取外界五大,孳生烦恼妄想,随业气之生灭,生命形态亦被拘囿于欲界,障蔽本有智慧光明不得显现。根据对无明烦恼与细身密切关系的认识,无上瑜伽除了也象显教一样注重从心理上下手,自净其心外,也注重从修炼气脉明点着手,用逆转的方法,将凡夫孽生无明烦恼的业气转化为智慧气,将后天的物明点炼化为智慧明点,为进发本有智慧光明提供物质基础。无上瑜伽部本尊法的圆满次第或正分,即专以炼气脉点为内容,宝瓶气,金刚诵、拙火定等,便是用来修炼气脉点的手段,其中宝瓶气,金刚诵等气功,旨在炼气,从控制呼吸之气入手,逐渐使呼吸变慢,业气出入渐久从面使智慧气得以入住融于中脉中。无上瑜伽对练气最为重视,认为气与意念关系极为密切,《虚空藏经》,云;“此心极难调伏者,由气与心所缘异。”密典中常比喻说:“心如跛子,气如言马,人乘马而奔驰,心乘气而纷沓。心不定则气乱,气乱则心亦难定,故人定之要,莫过于以调息之缰,制伏气马,随气之渐伏,念亦渐寂,心空念寂,则气自然入住于中脉,当周身五大气皆入住融于中脉时,心寂至极,粗细妄念粉碎,本有心地光明智慧便会迸露。拙火定则主要炼明点(红白大),由专注观想之力,激发脐下生法宫内蕴藏的拙火,调动潜在的阳性生命能量沿中脉上升于顶,熔化顶上阴性白菩提下降,于下降时所生空乐不二的禅定觉受上,本有心光也会迸露。修气修明点,皆须观想中脉,用气与明点打通,据称如法修气脉点,不但能开发般若智,而且易生身体上的效应,使人身体轻健,无病无恼,容光焕发,返老还童,乃至长命不死,如《恒河大手印)所云:“长命黑发相饱如满月,光采焕发力大如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