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76 熬夜

这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早起的人,一种晚起的人。据我观察,后者好像多一些,而我就属于后者,也因此错失了许多美好的上午,所以往往有些遗憾,但是据说这和基因有关,就宽慰了许多,再加上曾经亲耳听早起的人对我说羡慕能睡懒觉的人,我便更宽慰了,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旧可以一觉睡到大中午。
现在城市里的小孩子,大多数睡的比较晚,不管晚上去逛商城还是吃饭,或者在广场上,小孩子都随处可以见,还有的小孩,一直等着父母晚加班回家都还没睡,而自己小的时候,八点半就睡了。
记得很小的时候,经常停电,家里还有煤油灯,用棉花做成灯芯,穿进煤油瓶里,点着了可以做灯,时间久了,灯不明,要用剪刀剪一剪灯芯。停了电之后,没有什么事情的话,煤油灯就早早的熄了,毕竟煤油也是比较珍贵的,能省则省。记得《阿Q正传》中,赵家就是天黑之后,不允许掌灯,赵家是大户人家,其他家更不必说了。
煤油灯有一个坏处,就是有油烟味,要是放在墙边,墙都熏的很黑,而且煤油灯也并不很亮,因此我不大喜欢煤油灯。那时候已经有蜡烛了,可能因为家里蜡烛少,物以稀为贵的原因,我倒很喜欢蜡烛,特别喜欢父母给我钱让我去小卖铺里买蜡烛,那时多数是白蜡烛,红蜡烛很少,但是价钱是一样的,所有有红蜡烛我就会买红蜡烛。
夏天的傍晚,吃完晚饭,大人们喜欢聚集街上,各自搬着凳子拿着芭蕉扇,坐在街上纳凉聊天,也省了煤油、蜡烛。我在街上玩累了,也会经常坐在他们当中,听他们聊天,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长里短,大多数我都不记得了,但是总有一些会记忆深刻,比如他们会经常讲一些稀奇古怪的鬼故事,遇见豺狼野豹的经历,还有和日本打仗的事情,都听得我胆战心惊,吓得我回家的路都不敢走了,厕所也不敢上了,这种恐惧也因为街上没有路灯,漆黑一片,还有奇怪的鸟总是在天黑了之后远远的发出吓人的叫声来。
那时候虽然没有路灯,但是天上的星星看的分外明亮,北斗七星和银河都清晰可见,后来上学后学到一个词——繁星,形容那时候的夜空是再合适不过的。
我记不清我家什么时候有的电视,黑白电视。电视右侧有两个旋钮,其中一个可以换台,另一个我记不得是什么作用;电视左侧有三四个可以滑动的滑杆,其中一个可以控制电视音量;电视上有两个天线,通过调整天线的角度,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画面,但往往不尽如人意,屋面还是许多雪花点。
有了电视之后,生活上的一大改变就是看电视剧,尤其冬天,天黑的早,也比较冷,不适合去街上玩,晚上就看电视剧,比如《天龙八部》《风云雄霸天下》《还珠格格》。那时候电视剧是新闻联播之后播出,一天两集,第一集大概七点半到八点半,八点半到九点是本地新闻,九点到十点是第二集,这样的时间安排对于我来说及其不合理,因为我第二天还要上学,所以我都是看完第一集就睡觉了,因为如果我要看第二集,需要等两集中间的新闻播完之后才能看,看完第二集都十点了,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和做到的,所以我总是不知道第二集发生了什么。第二天去学校,大家对剧情讨论的津津有味,只有讨论第一集的时候,我能参与其中,当讨论第二集的时候,我就默默的听着,怅然若失,只能根据他们的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的讲述,去想象第二集的发生了什么。
虽然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是八点半就睡觉了,但是有一次熬夜我印象及其深刻。记不清具体是几年级,也不知道是期中还是期末,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把课本最后的汉字表抄写十遍(具体几遍记不清了,总之作业量很大)。小学时候,我有一个习惯,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在学校就写好,基本上不带回家,而那一次,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在学校写完,所以就装在书包里背回去了。现在想来,汉字表估计有几百字,按照十遍计,也有好几千字,单写几千字,也需要好几个小时,所以那时候,我一直写到深夜也写不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写完,我甚至手握两支笔,奋笔疾书,还是感觉写不完,叫苦不迭,我母亲看不下去,说要帮我写,我坚持自己写,因为那时候我觉得家长帮写作业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即便没人知道。最后我终于在晚上十二点多的时候,在半睡半醒之间,写完了所有作业。第二天去学校后,发现我是全班唯一一个写完作业的人,虽然很高兴,但也气不打一处来,白白的熬了个难受的夜,所以到现在也记得很清楚。
夏天在街上乘凉的时候,经常有人拿着收音机播放一些戏曲、新闻、评书之类的节目,我有时候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爷爷奶奶家刚还有多余的收音机,我就拿走自己听了。那时候喜欢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为初中之后,晚自习下课后就比较晚了,所以睡觉的时间也就延迟了,周末和假期也睡得晚一些,因此就听到了更多的节目,我现在依旧记得一些,比如千里共良宵,记得当时周一到周五每天的主播都不一样,我也不是每个主播都喜欢,有的主播的声音就很喜欢,有的就不喜欢。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节目,会在每年高考100天的时候,播出一期特别节目,都是一些读者来信之类的内容,虽然那时候我距离高考还有好多年,但是也依旧听得我热血沸腾,因为当时没有办法重复收听,所以每次都只能期待下一期,就这样我连续听了好几年,而这些节目大都是午夜前后播出的,所以初中的时候,我的睡觉时间基本上已经到晚上十一二点了。
初中有一段时间,我把收音机带去了学校,晚上睡觉前会用耳机听一听,虽然收音机这种东西在同学眼里可能已经是非常古董的东西,但是我却非常喜欢,而当时也已经有 MP3 了,最早还是装电池的那种,不过一个班里坑也只有一两个人有吧。有一次晚上臭名昭著的寝管来查寝,发现我在听收音机,就把收音机给我没收了,把我叫到走廊上,问我听的什么,我说考试要考时事,我听的新闻,他肯定以为我在撒谎,想让我出丑,问我具体内容是什么,幸好我也有听新闻,就胡诌了一些那几天听的新闻,老师居然把收音机还给我了,这让我大为惊诧,因为他以前没收的东西不少,诸如小说呀之类的,可能第一次遇见听收音机的,突然不知道怎么处理吧。
网络的出现和手机的普及,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亚于电视的出现,甚至过之而无不及。我第一次看见电脑是小学二三年级,那时候我们村有一家“万元户”,相传也是抗战时期有背景的家庭,虽然不如之前阔气,但依旧是大家眼里的富人。他家有一台电脑,有一次我和他家孩子一块去他家玩的时候,他孩子给我展示了一回,原本电脑是用一张布盖着的,该是怕落了灰尘,蒙着布的电脑更有意思神秘的感觉,他掀开的那一瞬间,我只觉得像我家的电视,但是又不太像,米黄色的机身,屏幕也更小,屏幕后面似乎比我家的电视还要突出,我本以为他要继续打开电脑,没想到他母亲进来训斥他,就着原样把电脑盖上了。
上初中的时候,虽然有微机课,但是印象里也没上过几次,而且上微机课还要脱了鞋子才能进去,并且我印象里也只是学会了开关机而已,倒是实验室的显微镜、切片、物理电路、化学试剂这些内容的操作,我熟记在心。不过初中时候,镇上已经有好几家黑网吧了,至于为什么是黑网吧,我倒不是很清楚。那时候有一些同学,尤其是镇上的同学,就非常沉迷于大话西游、QQ飞车、QQ炫舞这样的游戏,甚至还买了好多这样的贴纸,想来那是时候,他们应该是有QQ的,但是由于多数同学没QQ,智能手机的出现似乎也还要几年,所以初中的同学,也基本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我的QQ号是上高中时候,微机课上一个城里的同学给我申请的,那时候申请新号也很简单,我看他一会就申请了好几个,因为当时申请的新号,是几开头、是几位数,好像都有讲究,他觉得其中一个不错,我就一直用了,然后就进入了班级群。其实光有QQ号,也并没有什么用,因为没有手机,也只能等下次微机课时候,登录自己的账号。当时有一种风潮,就是登录QQ号升级,所以微机课一开始,就迫不及待的登录自己的账号,也会加一些陌生人聊天,这种新奇的方式确实很令人兴奋。
本来高考结束后,憧憬的大学生活似乎就在眼前,并且提前买了智能手机,谁想到又重新复读了一年。因为有了手机,便不舍得放家里,就带着手机上学,当时用手机最多的用途就是下载各种小游戏玩。但是苦于流量不够用,所以不敢肆意妄为,但是每月30兆的流量似乎依然可以用好久。当时已经有了WiFi,学校里在教师大办公室有,所以时常会见到有些学生课间或者吃饭的时候去大办公室外面的走廊上蹭网,当然我在其中。因为那时候学校有走读生,下午可以自由出入,我有时候去学校外面吃饭,偶然发现学校附近的一个办公楼有WiFi,后来我多次去蹭网,甚至有几次晚上翻墙出去。有了手机之后,熬夜的次数就所有增加,因为第二天早自习要六点就起床,自然也不会太晚,但是如果没有手机,肯定会睡的更早。
每个宿舍应该都有一个早起的人,往往每次醒来的时候,那个人就不知所踪了,当然这样的人大多数晚上也睡得很早,不过多数还是会熬夜的,尤其上了大学之后,少了各种约束,课程也不是很多,岂有不熬夜的道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熬夜无非就是打游戏、看电视、看电影,熬夜看书倒是不多见,除非期末考试前。熬夜的后果就是第二天上午的课上昏昏欲睡,或者干脆倒头就睡。好在上午的课多数都是公共课,比如思修、马克思、语文这样的课,上百人同时上课,除了几个上课积极和老师互动的人,大多数人老师应该都不认识,所以找个不显眼位置就可以安心睡觉了,即便不睡觉的人,多数也是在玩手机,或者干脆逃课,当然这并不能成为我五十步笑百步的理由。
刚刚工作的时候,应该是延续了上大学时候的习惯,上午会非常瞌睡,但是工作不比上学,不能想睡就睡,所以只能在半睡半醒之间挣扎,感觉好像过了几个世纪才会清醒,好在慢慢适应了之后,上午几乎不会再瞌睡了。
上学前和工作后,许多事物和习惯都有所改变,也有一些没有改变,比如熬夜。有时候自己也不想熬夜,但是好像总是到了某个时间点才会瞌睡,或者觉得该睡觉了,不到那个时间点,总是感觉没有到睡觉的时间一样。虽然夜一直熬着,但是不同的时间段做的事情却很不一样,这和各个时间段所接触的事物、喜好有关,比如剪视频、修照片、写文字、看书、学习,也和自己的思想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时间段,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认知也会不同,对事情的轻重缓急的感知也不一样,虽然有的事情很想做,但是感觉可以放一放,所以也就拖延了,比如写文字,虽然有些有些一气呵成,但是也有好多是断断续续完成的。
历史上有很多教人早起的典故,现在也有很多教人早起的励志书籍(我本人比较反感这类书籍),但是我却知道一个喜欢熬夜,并且不喜欢早起的领袖:毛泽东。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最后离开保安的时候,好多人都来道别,“只有毛泽东没有出现,他还在睡觉”。在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中,描写到在嘉兴南湖会议时,毛泽东因睡得很晚,没有参加第二天会议,而是和萧瑜去杭州西湖玩了一天。不过我总不能据此来勉励自己,终究还是希望自己能少熬夜,能早起,能多享受一些美好的上午,所以也有所行动,比如周末早起骑行一个小长途;再比如,这些文字也不写熬夜写的。
2021年12月10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