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摄影技能干货分享|夏霞芬摄影作品欣赏—宁波的水闸
宁波地处江南沿海,河流遍布,水系发达。
因此凡是有耕田的地方,就会在河流上筑起水闸、碶等水利设施。
千百年来,宁波人民发挥自己的劳动智慧,在这里生存繁衍。
田边的水闸,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它们既是宁波人民的守护神,也是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

从2020年8月开始,宁波摄影师夏霞芬,就游走在宁波各地,寻找那些古老的、新建的水闸,为它们拍摄肖像。
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古老的水闸设施老化,功能不能满足新时代的生产需要。
因此被许多新建的水闸所替代。
但仍然保存了不少千百年的设施存在。
这些特有的风景,是宁波的财富。一直以来都缺乏关注。
摄影师夏霞芬认为作为土生土长的宁波人,有必要拿起相机对这些建筑进行记录记载。
在拍摄中,她遵循淡化光影,尊重事实的原则。
从二个维度:平视和俯视进行拍摄,以平实的视角客观地进行反映。

从地域差异来看,水闸的文化符号并不普遍。特别是在北方,水闸更是稀有之物。
因此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水闸摄影照片,并没有多少记忆和情感在里面。
更多的是看到江南水系发达的和环境灵秀而产生的一种内敛的视觉趣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环境会塑造不同的文化特色。
而这些文化特色会从当地人与自然的结合所产生的景物中体现出来。
”建筑“就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彰显当地文化特色的符号。
建筑与人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和见证。
建筑本身的形态、属性、变迁,说到底反映的是人自身的历史、文化、信仰、趣味、诉求和权利格局的特征与变化。
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建筑无疑就像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又内在统一的视觉文献符号。

因此,夏霞芬认为,这些壮观的、古老的形形色色的水闸,不仅仅是有着特定功能的建筑设施,还是一本可以观看和研究的文献。
也因此,在她的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是温馨平实的画面,是一种有着宁静唯美的诗样情怀。
可以想象,摄影师在观看这些水闸时,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和这些建筑交流的?
当它用在镜头中进行构图取景的时候,一定在心灵层面上与建筑达到了某种契合。
所以才能将这些水泥土木建筑,拍出它偷油的人文情怀。拍出属于宁波人的地域性格。

在拍摄中,摄影师采用了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展现水闸景象。
一种是平视,一种是俯视。
平视视角,多展现水闸的正面全景风貌。
让我们透过熟悉的视觉印象,去窥探时代的沧桑变迁。
而俯视的视角,则丰富了水闸的现实面貌。
让水闸在人与自然的结合中更立体,更形象的展现出来。
通过俯视视角,我们看到咋子水闸的周边,有现代化的房屋,有高架桥,还有耸立的塔吊和基站。
特别是一些水闸还保留着千年前的风貌,这样的差别对比,更有一种时空错乱的关系。

作者在平视拍摄下,非常注意水闸与水面倒影的关系。
画面尽可能的运用对称式构图结构,以保证画面基本的平衡。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摄影作品,都有一种纪念碑式的庄重大气感。
因此夏霞芬的水闸摄影主题,也被称为宁波水闸的”肖像“摄影。
平视的角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无论是千百年前风格的古老水闸,还是现代修建的新水闸。
在平面视角下,都有一种历史融进现实的真切感。
让人能够身临其境般体会到这些水闸的气势。
无论他有什么样的功能,有多么久远的历史,他都存在于我们身边,他就是一栋与人息息相关的建筑。

水闸被簇拥在山水绿地之间——画面中的水闸显得从容自在,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
少了几分现代都市急功近利的压迫感和仓促感。
这不是大多数人心中水闸的记忆,却也因此让我们看到了它们另一个角度别样的魅力。
进而思考人类与自然、城市的相处共生的更为开阔、更为多样的逻辑模式。

从这些作品综合来看,夏霞芬作为中国的摄影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文化思想内涵。
画面中所展现的也更多的是平和与娴静。
即便是拍摄建筑,中国人也更倾向于为建筑附上人文的情感。
而外国摄影师大多会将建筑拍出冷冰冰的感觉,带着强烈的时代批判,去表达个人的主张。

因此夏霞芬的水闸作品虽然不乏对现代水闸的形象展现,
但更多的还是强调它们在过去与未来与人类之间所产生的生命与情感的融合。
在这片土地上,水闸存在了数千年,未来还会继续以不同的样貌存在。
它们身上的故土、温情和记忆的属性远远大于所承载的工业文明反思或新地形摄影的色彩。

如果说传统类型学摄影师像一位学者一样带着历史理性去展示自己的文献野心。
那么夏霞芬则不同,她是更像一位经历历史沧桑的见证人,一句一句的口述着这一座座水闸的历史。
她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去跟这些经历无数变迁的建筑对话和共情。
她的摄影,更像是对历史的回看,也是对前路的希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