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匠·寻师记】密斯·凡·德·罗

就在不久前
一年一度的高考顺利落下了帷幕
回想起当初报志愿的时候
有多少童鞋天真的以为
建筑学
这个听上去牛逼哄哄的专业
能带领我们走上一条
通向精致且高逼格的康庄大道
我们以为将来的自己会是这样的

而现实却啪啪打脸

对我们这些画图狗来说
六月无疑是个扎心的月分
前脚有618榨干我们的钱包
后脚又有画图周榨干我们的灵魂

不知不觉
又来到凌晨的三点
呆呆地坐在电脑前
油腻的鸡窝头和黑黑的熊猫眼
才发现自己离精致越来越远

说到精致
学建筑的应该都会想到一个人
他的作品精致程度如果排第二
那还真没人敢抢第一
不过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
还只停留在他最有名的那句
Less is more
以及对于玻璃和金属的精妙运用
但你或许不知道
在那些艺术品一样的房子背后
他都做过怎样的尝试与努力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这位近乎强迫症的大师
是如何
将精致进行到底的
让我们掌声有请本期主人公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德国建筑师(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1.早期风格
密斯出生在德国西部古典风格的城镇亚琛
由于幼年时家庭不甚乐观的经济状况
十五岁时就结束了正规教育
到当地的建筑师那里当绘图员
主要是对新古典主义建筑做装饰图样设计
十九岁时被选送到柏林工作
后来密斯又成为布鲁诺·保罗的学徒
并从他那里接受了新艺术思潮的影响
1907离开保罗工作室设计了第一件作品――
【里尔住宅】

1908年密斯来到彼得·贝伦斯的事务所
同勒·柯比西耶和格罗皮乌斯共同在此工作
这个时期密斯受到德国建筑师——
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的影响
沉迷于新古典主义的形式
宽大平台柱脚上做结构布局
注重比例尺度的韵律感和纯形式的设计要素
例如1911年的作品【佩尔斯住宅】

该住宅是传统的申克尔风格建筑
深凹门廊,突出檐口,坡度平缓的屋顶
与后期的极简风格完全不同
住宅平面毫无流动性
室内充斥着各种装饰
1913年密斯回到柏林开设自己的事务所
设计的住宅大多是申克尔式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2.概念性探索
01.两座摩天楼
1921年密斯发表了
对二十世纪建筑带来巨大冲击性的设计
柏林腓特烈大街高层建筑方案——
【蜂巢摩天楼】

该建筑采用钢框架和玻璃维护
标志着密斯思考方向的第一个转折
是第一个画出玻璃摩天楼的人
奠定了今日常见的玻璃和金属摩天大楼的基础
1922年又绘制出第二个草图
是一个运用自由曲线的【30层摩天楼】

这是一幅用碳条绘制的巨幅素描
不是一般的那种建筑效果图
而是一幅独立的美术作品
说是玻璃塔楼
然而没有任何细部表现
只有透明的玻璃和结构框架
展现出和周围已存建筑物的比例关系
这种纯粹的氛围在之后的作品中也尽数体现
密斯在其发表的《两座玻璃摩天楼》一文中说道:“用玻璃做外墙,我们就能看到新结构的原则.....在做玻璃模型时,我发现主要效果是映像的变化,而不是一般建筑物普通的光影变化效果”。
在前一段话中密斯表明了利用玻璃的透明性揭示结构真实性的想法,而后一段话则指向玻璃表皮独特的反射(映像)效果。这其中包含了新的矛盾,透明与反射的矛盾。它们一者指向建筑内部,另一者指向建筑外部。

02.两个混凝土办公楼

1923年初,密斯设计了
两座多层钢筋混凝土办公楼方案
办公楼是平屋顶,直角平面,钢筋混凝土结构
连续的玻璃与墙交错形成光影
强调墙的非承重
外部开敞联通到大自然中
明快开敞的工作空间,无虚假装饰
是纯粹的皮与骨的建筑
我们注意到一系列关键词的变化:
高层——多层
玻璃——钢筋混凝土
曲线或者棱柱——方形
新发表的《办公楼建筑》一文中
再也不提关于玻璃的反射或者透射效果
代之以“结构”、“功能”等字眼
强调表现且忠实于结构的主张
即“由结构决定形式,而不被形式所支配”
这是密斯思考方向的另一个转折

03.乡村住宅
1923年末
密斯完成了他早年五个著名方案中的最后一个
【乡村砖宅】

先前四个方案(两个玻璃、两个混凝土)
表现的重点都在外部
展示内部的平面图语焉不详
而这次的方案给人最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平面图
密斯受到了风格派绘画的影响
平面采用自由的不对称体量
交替的空间和延伸的墙体
创造了空间虚实对比的效果
布置独立自由的墙
不封闭房间也不暗示房间面积
而是在空间中指示动态
空间相互渗透
把室内转变为动态空间统一体
是密斯探求空间内外融合与结构清晰的过渡性作品
1925――1929年间密斯建造了三幢住宅和一座纪念碑――【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沙·卢森堡纪念碑】

纪念碑全部使用砖墙立面
他认为砖是一种结构材料,无需隐藏

3.流动空间
01.公共建筑

1929年的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是一座反映现代精神的标志性建筑
和普通的展馆不同
该展馆充分体现了他在1928年提出的
“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德国馆除了一座雕塑和几件专门设计的家具外
展馆内没有任何展品
密斯希望它能够作为路途中的参观者
“理想的休息之所”
它本身并不是展览馆
反而更像是一件展品或者艺术品




密斯将展馆设计为连续的空间
使得展馆内外没有明确的界限
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
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人们对整个主厅承重结构只有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所有大理石墙和玻璃隔断背叛传统结构关系,以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流动空间印象深刻。然而这座建筑对于密斯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了不锈钢十字形柱的结构,这个结构成为象征密斯的符号,看到这个符号就让我们联想到密斯的一切,他就是密斯的信仰,即十字形柱是基督教信仰的暗示。


02.住宅建筑
从1930年代开始
密斯不停地探索庭院式住宅的各种可能
这些住宅通常外部用砖墙封闭起来
内部则在矩形的地块上作出建筑与院落关系的划分
并利用玻璃隔墙
在室内与室外的庭院形成了通透的效果
建筑室内的布置
沿承了巴塞罗那馆中的自由平面布局特点
比如193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城
为一个银行家所建造的私人别墅
【图根哈特别墅】

他最初的设计观念是“自由移动的空间”
通透的玻璃房子与树木草坪合而为一
没有边界


通过对一、二层平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住宅的功能空间都集中在一层后部和二层。密斯在他的底层设计,特别是在50* 80英尺的起居部分,将他设计成一个开敞的大空间。作为一个住宅,密斯考虑到了作为实际使用的功能以及所派生出的问题,减少了一些阻碍交流的空间。
它的特点还体现室内材料的应用
一楼客厅有两面落地窗
磨光红色花岗原岩、白色大理石原石
蜜色缟玛瑙为客厅主景
运用了许多当年建筑工程罕见的“创新技术”
室内暖气设备、室内空气循环系统等





4.全面空间
01.住宅建筑
在后来的设计中
“流动空间”的概念近一步得到了发展
由此衍生出一个新的空间定义——
“全面空间”
或称为“通用空间”、“匀质空间”
这是密斯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
例如【范斯沃斯住宅】

在“流动空间”中,大的空间被划分为几个相互联系贯通的小空间(如德国馆、图根哈特住宅),当我们把其中的隔墙移走,留下来的将是一大片整体空间(如范斯沃斯住宅)。在这片空间中,我们可以随意布置,将其改造成任何我们想要的形式,这就是“全面空间”。它比“流动空间”更加纯粹,更加完美,这也印证了密斯对于“少就是多”的追求。
这座房子营造在完美的自然中
周围没有任何人工痕迹
分离的白色钢结构与透明的玻璃幕墙
使得整个建筑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建筑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




范斯沃斯住宅的平面构成极其简约
由大小两个矩形构成
小矩形是一个入口平台,由六根工字钢架起
除了带给人们的建筑空间的暗示和过渡
还有一个重要的实际功能
即在雨季涨水时
通过架起的平台方便人们的进出
大矩形由八根工字钢支撑
除了一个有顶的入口门厅
还有一个完全开放
只有一个核心筒的封闭整体空间


02.高层建筑
位于美国纽约市中心的
【西格拉姆大厦】
建于1954~1958年,共38层,高158米

大厦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密斯
基于对框架结构的深刻解读
而发展出的一种强有力的建筑美学
他运用简化的结构体系
精简的结构构件
讲究的结构逻辑表现
使之产生没有屏障可供自由划分的大空间
完美演绎“少即是多”的建筑原理


03.建筑系馆

克朗楼又被称为“桂冠厅”(Crown Hall)
建筑看上去就像一枚桂冠
整个建筑物分为两层
高于室外地面1.8米的地面层
为主要教学的工作室空间(层高5.4米)
其他的功能空间则被设置在
使用高窗采光的半地下空间
整个室内空间被落地玻璃所包围
3米间距的工字钢柱是玻璃墙体的主要结构构件
和主要的结构柱一样直接暴露在外墙之外
整个玻璃外墙在水平方向分为两段
在接近地面处使用了磨砂玻璃
以减少来自室外的干扰
而上半部使用的透明玻璃
巧妙地弱化了大尺度天花带来的压迫感
同时也将光线和树影带入了室内





04.终极成果
60年代初密斯应邀为西柏林设计新的国家美术馆
1968年落成
这是密斯职业生涯中建成的最后一件作品
也是其建筑思想贯彻熔炼之作

建筑如希腊神庙一般被放置在高高的基座之上
从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古典主义源头
新美术馆也是对博物馆岛上
申克尔设计的柏林老博物馆的致敬
美术馆为两层的正方形建筑
一眼望去建筑的姿态清晰明了:
一层在地面,一层在地下
上层面积为54×54m通透的展览大厅
以及1.8米厚,64.8米见方的巨大漂浮屋顶
屋顶采用黑色钢结构
井字形屋架由每边两个十字形截面钢柱支撑
完全地解放出了角部空间
柱子与屋面的接头处
按力学的要求把它精简到只有一个小圆球
大厅内部只用活动隔断布置一些流动性的展览
玻璃墙和开放的平面创造出了一个
漂浮屋顶下轻松游离于建筑内外之间的空间
为了实现这种效果
密斯将四分之三的功能空间都布置在了底层
此外建筑既有雄伟的外貌又有动人的细节
代表了这一世纪最完整的空间结构




如果说艺术的本质是向原点的回归
那么密斯是通过“新国家美术馆”这件封笔作
回归到了绝对主义绘画的偶像
“黑色的正方形”
所要表现的终极世界

对密斯来说
建筑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生活
密斯所处的时代正是现代主义的启蒙阶段
各种新鲜思想和事物与旧有传统激烈碰撞
在这一时期的建筑中
抽象的形式空间美学和技艺的建构表达间
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密斯一直不遗余力追求的
也正是发现这两者间的裂痕并弥合这种矛盾
在密斯成熟的建构体系中
技术的建构和抽象的极简几何形式空间已融为一体
正如密斯所言:
“当技术完成使命,建筑就上升为艺术”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天津地区建筑学考研教育领航者
===================================
咨询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南京路309号环球置地B1708
微信|电话:18943987972
QQ咨询:570471956
微信公众号:北洋意匠
建筑学考研交流群: 55839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