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国衰落带路党也不吃香,刘秀胡萝卜加大棒,送匈奴亲汉派上前线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书接上文。由于两汉交替时混乱的外交政策,匈奴帝国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
北匈奴盘踞漠北意图恢复祖上荣光,决意与刚刚建立的东汉王朝对抗到底。

南匈奴则由长城沿线亲汉派部落组建,希望通过称臣继续获得汉帝国的支持与庇佑。
那么接下来呢?面对草原新格局,刘秀又要如何操盘?
一、尊严
此前视频已经讲过了,西汉自宣帝以来在匈奴内部培植了大量亲汉派、带路党。
他们遍布单于庭及地方部落,平日里对内重拳出击打压强硬派,对外唯唯诺诺向汉称臣纳贡。
本来好好的,结果西汉末年王莽不断无意义地羞辱、打击匈奴,以至于亲汉派垮台。
无可奈何下,这批人干脆联合起来单干,成立了南匈奴王国。
对于东汉来说,草原上的变故几乎是雪中送炭。

一方面,连年内乱让中原民生凋敝,刘秀难以组织力量发动远征。
就如《后汉书》中的记载那样,他直接告诫大臣:
“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
所以怎么办?只能先休养生息,等以后再找机会,所谓:
“苟非其时,不如息民。”
另一方面,匈奴人在边境抢掠又是实实在在的。《汉书》中留下来很多字眼,例如:
“抄暴日增,朝廷患之,入寇尤深,北边无复宁岁。”
因此南匈奴才刚成立,刘秀就在御前会议中采纳了大臣耿国的建议,以极快速度宣布对其进行支持。
事态的发展看起来两全其美。
匈奴亲汉派求仁得仁,从此可以继续享受汉帝国包括财富输入在内的各种好处。
东汉王朝也获得了喘息机会,至少边防压力在可预见的未来肯定会骤减。

按常人的思维,这时候刘秀是不是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大力笼络南匈奴?
然而公元50年东汉正式访问南单于庭,当场就给了亲汉派一记闷棍。
根据《汉书》描述,单于出门迎接汉使,众目睽睽之下,使者突然下令:
“单于当伏拜受诏。”
南单于显然没有心理准备,左顾右盼了很久才跪了下来。
是不是有点像此前视频中提到的王莽魔怔行为?刘秀这样的英主这么做,难道不怕恶化双方关系吗?
还真不怕,此一时彼一时,王莽时期中原王朝通过控制亲汉派间接稳定草原。
也就是说亲汉派受到礼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匈奴帝国内部还有大量强硬派蠢蠢欲动。
其实也很好理解,换个角度思考,带路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帮助主子对付自己的母国。

母国败了,他们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卸磨杀驴不一定,坐冷板凳是板上钉钉的。
如今强硬派都在北匈奴治下磨刀霍霍,南匈奴再亲汉,战略价值与以前比起来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叫单于跪拜只是第一步,《汉书》记载随后东汉又干了三件事,第一是:
“令中郎将置安集掾吏将弛刑五十人,持兵弩随单于所处,参辞讼。”
也就是说南单于身边的武装卫队必须由汉朝组建,而且卫队里每个人都是官吏出身。
除了监视单于一举一动外,南匈奴的各项政务命令也必须经由他们审阅。
第二件事是对长城沿线各部落重新布局,不能想住哪儿住哪儿。
匈奴人各部落要均匀分布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沿边战略要地门口。

这样的话北匈奴南下抢掠十有八九要碰上南匈奴,双方得先干一仗,就算打不过也能争取预警时间。
即《汉书》中概括的:
“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
第三件事是武装监督,目的是为了防止南匈奴内部有人生出二心。
以前西汉时匈奴单于庭在漠北够不着,现在南匈奴沿长城分布,几乎全部在汉军辐射范围之内。
公元50年冬天刘秀找了个借口,下令:
“令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弛刑五百人,助中郎将护卫单于,冬屯夏罢。”
到此为止,整个南匈奴的司法、行政、军事权力都被剥夺或部分剥夺。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说西汉宣帝后的匈奴帝国和东汉初期的南匈奴都是汉王朝附庸。
那么匈奴帝国至少也是个大总管的角色,南匈奴最多只能算个被呼来喝去跑腿的。
由此可见亲汉派也不好当,真想干也得看你还有多少价值。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带路党在破坏母国,但却仍同母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大棒与胡萝卜
刘秀一番操作下来南匈奴没有任何反抗,他们没有胆子也没有能力。
亲汉派本来就是因为被强硬派压制清洗才单干的,原来就不受待见的人,心一横都跳出来还敢回去吗?

不过所谓“大棒加胡萝卜”,考虑到这帮人还有用,东汉王朝在物质方面毫不吝啬。
上个视频曾提到南匈奴独立时草原上连年灾荒。同样是公元50年,《汉书》记载:
“诏赐单于黄金、锦绣、缯布万匹,絮万斤,米二万五千斛,牛、羊三万六千头。”
除此之外还包括部分乐器、兵器、车马、衣裳在内的各类杂物,属于救急性质的一次性援助。
到了当年元旦,南单于向汉朝祝贺时,刘秀除了赐予他们一些奢侈品外:
“缯彩合万匹,岁以为常。”
这里重点就是“岁以为常”,中原王朝第一次以制度的方式,定期向游牧民族发工资。
至此东汉与南匈奴的官方经济交流模式大致定型。
每年汉朝给长城沿线部落发工资,当然数量不多,就是一些布匹之类的。
遇到灾荒、战乱、单于去世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皇帝会另外以赏赐方式给予他们援助。
一般来说赏赐金额要远高于固定工资。
那么平均下来东汉每年要向南匈奴输入多少财富呢?

精确数字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可以参考的是大臣袁安在公元91年的奏疏。
他在奏折中明确提到,当年朝廷向南匈奴援助的物资折算下来总价值为1亿90万钱。
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要知道《桓子新论》记载东汉年平均财政状况:
“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
相当于整个中原王朝可支配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都用来养匈奴人了。
再考虑到南匈奴稀少的人口数量,他们的生活肯定是非常富裕的。
三、南北朝
宗主国的钱没有一分可以白拿,拿了就要干活,南匈奴立国对北方战略格局的影响立竿见影。
本来刘秀对匈奴帝国还是很头疼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抄暴日增。”
结果草原分裂后,首先北匈奴心虚了,其次,再想抢劫汉朝边境难度也增加了。

多重因素作用下北单于不抢汉朝了,专注于抢劫南匈奴,反正这帮反骨仔也挺有钱的。
以至于《汉书》记载刘秀在位期间,北匈奴经常和南匈奴打得你死我活。
而且因为战场在长城底下,免不了要惊动汉军,北单于为了安全,干脆:
“抄兵每到南部下,还过亭候。”
都要特别派人解释下,我来没有啥恶意,就是收拾自家叛徒,所谓:
“自击亡虏薁鞬日逐耳,非敢犯汉人。”
当然并不是说汉朝边疆从此平安无事了,南匈奴游牧,不一定每次都能和北方军队正好撞上,撞上了也不一定死战不退。
例如汉明帝时期,北匈奴就曾多次成功抢掠河西。
不过即便如此,朝廷的应对措施也不过是白天关城门而已,也就是《汉书》中的:
“河西城门昼闭,帝患之。”
这种边境骚扰无论是频率还是烈度,都远远无法和西汉,甚至是东汉初期草原分裂前相提并论。

北匈奴抢南匈奴,南匈奴当然不可能站那儿挨打,长期战争让双方积累了巨大矛盾。
南匈奴经常主动为汉军做情报工作,奏疏中咬牙切齿,张嘴就是蛮夷、北虏。
甚至于根本不要朝廷督促,自己就会率军北伐,积极性极高。
以《后汉书》中的记载,南匈奴内附至北匈奴衰败,双方共爆发战役10次,平均每4年就要打一仗。
草原对峙的最后结果我们现在都知道了,40余年后北匈奴溃败,逐渐向西方迁徙。
这段时间里除了窦宪北伐,燕然勒石,汉军发动的军事行动屈指可数,且以防御反击性质居多。
窦宪的出击,一次性就把西汉以来韧性极强的匈奴帝国彻底送进了坟墓。

读史料时,这一段曾让我颇感违和,似乎历史不应该如此发展。
西汉以来匈奴帝国极具韧性和意志,不管遭遇多大失败,多恶劣的困局,总能够站起来继续与汉军作战。
东汉一次性搞定问题也太过轻松了,南匈奴真的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吗?
要知道草原上南北双方虽然打得激烈,但与西汉北伐的烈度比起来仍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除了扶持南匈奴,东汉王朝还采取了什么手段来削弱北匈奴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汉书》
《后汉书》
《桓子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