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 2015年7月 凤凰网娱乐记者采访后记

记一次不完美的采访
这是一次迟到的见面,有人也叫它“本命魔咒”。
2013年的海选对这个火星少年感到好奇,到今天,这份关注持续了两年。
在做记者的生涯里,我参加了无数次活动,专访过无数人,当红的小鲜肉也见了快一圈,却从来没有在工作中遇到过他。媒体好友们专访他都专访了n次,我每次都会听他们口中描述的他,想象如果我专访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形。
今年初,我还在想,这一年再专访不到我就退出娱记圈好了。(开玩笑)
真正机会来的时候,我却一下子变得很为难。要问什么?太了解了,我反而不知道如何开口。
身为媒体,我必须要替广大不了解你的路人网友,问出一些有可能对你产生阅读兴趣的问题。
但作为一个还算很了解你的关注者,我内心其实只想问歌迷想知道的那些事,音乐、专辑、演唱会。
这对于一个限定20分钟的采访来说其实很考验功力。但实际我还是天真了,当天的安排太满,我的采访只进行了十二分钟左右就被迫结束。太多的内容,没有来得及问出。
我记得采访开始前,他已经轮番接受了不下四五家媒体的访问,当前一家快速发问完拿走话筒后,另一个话筒又被塞到了他的手里。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喃喃自语:“好赶啊今天……”,随后又似乎自我安慰似的很快打起了精神,嘟囔着:“好吧,来吧!”
其实这不是一次完美的采访。时间紧张、人员走动频繁、空间噪音又不断,让人无法专心聊天。
一开始的几个问题,他似乎都在本能反应地回答,没有走进心里,很显然,因为他几乎一直眼睛看着地面。
但当开始聊到粉丝们为他庆祝海选,他一下子眼睛变亮,抬起头变得兴奋起来。渐渐地,他的眼神越来越少看地面,一点点进入状态,开始直视你的眼睛。但刚刚聊到深入却又因为时间到了不得不掐断。
采访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我一直沉浸在类似失落的反思中。你会越来越意识到,仓促、匆忙根本无助于打开一道大门,最多只能启开门缝一窥里面形状。而这形状只能“交差”,只能“像样”,却过不了心里那一关。
也许下回见面,做回歌迷,才能真正地“融入”吧。7月31、8月1、8月2,回火星用专属的语言交流,那些没问出口的问题,到时候应该也会有了答案的吧。
记者 墨小绿
2015072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