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酱酒的12987工艺 你知道的可能只是皮毛
古老而神秘的赤水河畔,孕育了一座富及一方的繁荣市井!历史上,人们给予它“酒冠黔人国”的盛誉。与众不同的韵味,千年不变的传统工艺,一代又一代的酿酒大师们凭借悟性,继承传统,探究奥妙,磨炼技艺,以虔诚之心酿造酱香传奇。跟着酱酒VIP网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茅台酱香型白酒“12987”酿造工艺概括为: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茅台镇为酱香型白酒生产核心产区,选用当地优质高梁为原料,严格按照节气,端午采曲、重阳投料。
茅台酱香酒的曲料不同其他香型,只由小麦一种原料制作,制作工艺尤为特殊,讲究“伏天踩曲”,每年端午气温回升,微生物进入生长繁殖的活跃期,制曲工作应季开始。脚踩葡萄是红酒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东方的制曲工艺,也一直沿用这种古老技法。制好的曲块,需要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发酵40天左右,这期间,工人翻曲两次,确保发酵均匀。发好酵的曲块,通过存放来获得最佳风味。储存时间虽短,但出酒率高。经过反复尝试,智慧的先人确定,6个月是最佳存放期。
静静安放在这里的曲块,其内部正发生剧烈变化,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热量,让库房如同桑拿房,变化最剧烈时,曲块温度高达60℃,这也是酱香酒生产的一大特色,高温制曲。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独有的有氧发酵工艺,正是这个额外的环节,增加香味成分,达到其他白酒的两到三倍。高温堆积发酵是中国白酒生产敞开式发酵最为经典和独创之作,也是其他名白酒工艺所不具有的。华贵董事长赖弟强
制好酒曲,时间已从初夏转入仲秋重阳节,在此时开始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沙”是指红粱(即高粱)。因为本地产高粱细小而色红,所以称为“沙”。“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的酒。投入的是比较完整的高粱,产的酒为沙酒;用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名为“碎沙酒”;用最后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后产出的酒为“翻沙酒”。而茅台最著名的“回沙”工艺,即是指将高粱多次蒸煮出酒,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而不能望文生义地解释为,茅台酱香酒要在沙里过滤。
酿酒需要一定的粉碎率,大约为10%。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10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清洗几遍,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让高粱吸水。然后,将高粱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酒工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上满一甑需要高粱1500斤,第一次加入约220斤左右的酒曲。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
茅台酱香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才结束这一环节,华贵的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第一次发酵完成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再度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
时间到了12月~1月,这才开始进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茅台调酒大师以“酱味”、“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