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就是胜利
诺兰这部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正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评论的那样,《敦刻尔克》没有慷慨激昂,没有热血沸腾,没有英雄的冲锋,没有人性的光辉。只有惊恐的士兵,泥泞的海滩,阴暗的天空,草芥的生命,求生的欲望,沉闷的气氛,压抑的绝望。战场就是炼狱。
蒙太奇是诺兰的惯用伎俩。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史实,那如何给影片制造悬念?用平行剪辑咯。三条不同时间长度的故事线巧妙交汇,所有观众都为各视角主人公的命运扣住了心弦,也让影片在无需刻画敌军的前提同样巧妙倍增了大难临头当时的绝望与紧张感。
诺兰只讲求生,几乎不讲个人英雄主义,并基本舍弃了与之相应的背景铺垫、性格描写和戏剧结构。好莱坞框架里的战争电影有两种套路:第一,大战争中一小队人马,有懦弱的,有可恶的,有具备英雄潜质但可能挂掉的,大叙事和小冲突在一个貌繁实简的、闭合的关系网中展开;第二,战火间隙,这群军人聚在一起谈话,兄弟情谊和人物形象借此丰满。本片完全抛弃了这两种套路,摈弃人物性格的深入发展,代之以三条平行的叙事线,旨在还原敦刻尔克当时当地的情境,以及人物为了求生所做的本能反应。
而在几个故事中来回切换次数多了,吸引力到后来远不如开头,只能通过回到诺兰最喜欢和擅长的——传统的家庭观念、孤胆英雄的奇迹等等来激发情感,所以战争背景比较模糊。灾难被抽象化,情绪的起伏决定影片的进程。
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敦刻尔克》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我当初看前半段电影的时候真的疲倦厌烦了,觉得节奏拖沓,这是因为诺兰有意识运用了默片的技巧烘托冷峻的气氛。没错,台词被极简化,这很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契合。若台词上不能吸引人,只能靠视听的技术装潢弥补了。
不过好险诺兰大神功课做得足学习了《党同伐异》《日出》《大幻影》《死囚越狱》《扒手》《恐惧的代价》,视听语言把握得非常好。
我认为《敦刻尔克》的叙事主题关乎一个古老的哲学实验——电车难题。芸芸众生在绝望面前如何抉择,是挺身而出,用个体的牺牲掩护集体的生存,还是屈服于生命的原动力保全自己?小部分的折戟换取大多数存续的一线生机,是否冒险?
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以及宏伟如大海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那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举措,可以显得多伟大;到最后,这些牺牲,都会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