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没什么卵用的“推理知识”

【杂谈】【手记】
猜剧情,这是看动漫、小说的过程中最让我乐在其中的一件事。虽然猜中的次数并不多,预测经常被打脸,但我还是依然乐此不疲的在观看过程中注意细节关注伏笔,揣测作者心理。
提到推理题材,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名侦探柯南了吧。不过今天不聊柯南,最近看了一些其他的推理题材,随手记了一些可用于写故事的技巧。当然作为读者,这些技巧也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推理。
(图文还是无关)

1.龙套身上的特写
例如,主角的目光在配角手上戴的戒指上停留了好久,然后用了一定的篇幅去描述那个戒指的花纹和外形。对于配角来说,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他将面临两种下场:
领便当,然后通过“那枚戒指”去辨认尸体。
被嫁祸,案发现场留下了“那枚戒指”。
总结:关注一下这个角色,把凶手锁定在与他接触过的人群之中,就很容易推理了。
(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用“那枚戒指”去伪造其拥有者已死去的假象。其实是有这种可能的,但“假死”这种设定,大多数情况下是主角和反派的特权。)

2.最有嫌疑的人
引发事件的前提是凶手的作案动机,按照正常的推理思维,人们有把作案动机强的人认定为凶手的倾向。
例如A与B关系一直不和,当晚还大吵一架,第二发现B遇害,A有没有不在场证明。即使读者或观众不想去怀疑他,剧中的人物也会把A当做众矢之的。
或者,不表现的那么直白,通过A角色的语言和神态,侧面表现出其对B的厌恶。(甚至可以安排多个A来混淆试听,增加推理难度。)
当然不限于这以上情况,我称A这类角色为“最有嫌疑的人”。

观众无非也就是两种心态,“我早就知道凶手是他”或者“这么明显的套路,凶手肯定不是他”,不管是哪种都会想要去求证一下。作者用这个小技巧可以很方便的吸引观众。故事发展下去常见的有几种情况:
A也遇害了。整个场面失控,变为连环事件。整个剧情从明了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这套路百用不厌,我也很吃这一套。
随着调查的进行,诸多假设被推翻,最后真相大白,A洗脱嫌疑。这种情况在短篇比较多见,剧情这么设置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读者的注意力会被A吸引,自身推理能力会下降,当读到真相时,不免感叹一句“厉害”;另一方面有利与塑造“侦探”本人的人物形象,冷静睿智明察秋毫之类的。
没花费太多时间,观众也能根据线索进行完善的推理,证明A就是犯人。这么设计剧情也是一种技巧,这属于“由小见大”,在下一条说明。
总结:“最有嫌疑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跑出来添乱的,不管真相如何,注意力一旦被他转移,将被作者算计,代入更深的误解,这样的话就很难正确推理了。建议不要老盯着A,多去观察一下事件发生后,与A接触过的人。

3.由小见大
“小”指的是手法简单,容易破解的小事件。“大”指的是复杂的时间或牵扯到整个故事的主线的事件。这个“由小见大”有两种用法。
正用。不光是推理类,受到篇幅限制的故事(比如剧场版),以一个小事件作为开端,由浅入深的交代一下背景,可以非常自然的进入主题。这个小事件本身,也不可能是独立于主线存在的,除了能让主角登场就给观众留个好印象之外,一定还含有作者埋下的伏笔。
反用。长篇故事会把主线大事件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开场时信息量极少,推理完全无从下手,剧情进入调查取证阶段,这时候出现一个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小事件,让观众也能破解,而且破解的越轻松,观众就越不当回事,实际上,小事件的作案手法却是解决大事件的一把钥匙,而在作者的算计下,不少观众会出现拿着钥匙,又亲手丢掉的情况。当观众看到结局时才恍然大悟,有种“自己明明早该想到”的遗憾感。
由小见大反用的技巧非常好用,这里需要举个例子。《幻夜》,事件a,水原雅也某天收到了一封恐吓信,新海美冬及时出面,帮他想办法除掉了“寄信者”。事件b,理发师想要背叛美冬,美冬设计陷害了他,又亲手救了他。这件事让理发师产生了对美冬的依赖。
单看事件b的作案手法,几乎每个读者读到一半就能从头到尾猜个大概,是的,在有了“我早已看穿真相”的这种成就感的影响下,他们没有看到,作案手法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新海美冬留住背叛者使出的手段,陷害→帮助→获得信任。如果没注意到这一点,就不会推理出事件a中,恐吓信其实是美冬自己寄出的,甚至会直接忽略掉事件a。
结论:关注小事件中藏着的动机与作案思路,多联想与主线事件的共同点,而不是沉浸在推理出正确结论的快感中。

4.信息干扰(误导)
这个技巧在推理作品中出现的概率是100%,其实第二点也可归为此类。
像变魔术一样,作者也会通过某些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从真相上转移。其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让事件的相关者各抒己见,推测作案动机与方法。剧中的各位人物会发表很多种观点,看上去毫无联系,但总是有那么一两处共同点。细心地观众当然会注意到这些共同点,难免会产生认同感,并以此为推理的基础。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其实已经上了作者的套,是不可能得出正解的。
知道了这个伎俩,戏言的第一个油漆桶密室事件被我秒破。
结论:故事中除了主角大侦探之外,其他角色们说的话,尤其是自己关于事件的见解,一概不要听,那八成是作者用来算计读者或观众的。他们陈述的内容唯一值得注意和分析的是不在场证明和人物关系。

虽然图文无关,但还要说明一下。配图是《斩首循环: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由西尾维新原作,新房昭之导演的动画,讲述了发上在孤岛上的连环斩首杀人事件。动画的制作水平相当高,有兴趣的可以去bilibili看一下。
只是个人最近看动漫和小说顺手记下的一些心得,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没什么卵用。不过下次看《名侦探柯南》的时候,多注意一点,说不定自己就能推出来了呢。
(首发于今日头条:动漫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