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史笔记14 苏格拉底

2023-08-11 23:27 作者:惜懿大鸽子  | 我要投稿

哲学史笔记14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神与其目的、美德即知识、助产术、定义与是什么。 1、认识你自己: 这个命题从一个故事开始,一个朋友到神谕询问:有没有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说没有。于是苏格拉底就很奇怪了,明明那么多的政治家、音乐家、雕塑家,于是苏格拉底问了一圈,发现他们都是无知,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于是苏格拉底就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有智慧的,但唯独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所以我就比所有人都是有智慧的。 于是他进一步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说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拥有,而人充其量只是爱智慧而已。 于是对于苏格拉底,他认为:自然是神所关心的东西,人应该首先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人啊,要先认识你自己。” 其实这里指向的也是苏格拉底对于哲学的态度,哲学应该关心正义、美德、勇敢之类关于人生的问题,有一种认识你自己的道德使命。 为了区别,我们给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做一个比较。 对于前者,“你自己”虽然带有自己,但指的是普遍的人和人生问题,即认识你身边的事与你自己的伦理关系。而对于后者,虽然不带“自己”,但指的是个人,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各斯。 2、神与目的论 对于苏格拉底,他的神并非奥林匹克的诸神,而是他所说的一个灵异,类似于克赛诺芬尼所设想的精神之神。 而对于目的论,苏格拉底的思路是:神把人的肉体如此的精致而规整,又把灵魂赋予人,一定有其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认识神的认识,与1相结合,这个认识应是侧重于城邦秩序或者说人的知识的。 同时,他又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一样,认为灵魂不朽。或许苏格拉底正因如此,才带有一种强烈的道德使命感,不畏死,何以死惧。 3、美德即知识: 按照课本,苏格拉底对于身体的思考成为了神学目的论,而对于心灵的思考则成为了“美德即知识”的考虑,即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这里的善所指的应是本性,这种本性到了人的身上便成了德行,如梭机的善是能织布,鸟的善是能飞。 如果简单的看过下面美诺篇的结论的话,就会发现它与标题是相矛盾的,但是再看的多一点点就会发现我在如果上打了标记,就是说在与美诺的交谈过程中,苏格拉底应是失望的,他想把正路指引给美诺,但是美诺只关心他所感兴趣的话题。 所以我们还是可以来解释一下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他的思路应该是顺着对奴隶的教导说明美德本身也应该如知识一般,是可以习得的。 又或者说,即使美德正如是神授一样,那么神也应该平均的分给每一个人,这种拥有应该是潜能的拥有,等待被激发的,也就是说:人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的,是需要在后天习得的。 但是究竟如何,暂时我也不得而知。 如果简单的看待美诺篇的结论:美德不是知识,那我们得知道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何为知识,他对美诺所说的知识是美诺意义上的知识还是他意义上的知识,美诺意义上的知识是“可以习得的东西”。而对于总在询问为什么的苏格拉底,知识不应该是那个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的东西,而是那个背后的“是什么”。所以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当然,这个简单的区分当然不是知识。 在这个意义上,在苏格拉底这里就带有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按照课本的观点,这里应是这样讲下去,这里的美德指向了对于内心善的行为的出发的集合,即心灵的善的内在逻辑。这里的善又是另一种解释,指在道德哲学中的最高道德。 而苏格拉底自己的争辩中,也是处于摇摆的:人不可能学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因为不必学习),也不可能学习不知道的东西(因为无从学起)。所以才需要一个老师,但是又没有老师,所以在苏格拉底心中,美德应是介于有知和未知之间的东西。所以需要后天的“教育”。 插入:而对于苏格拉底来说:这种知与不知的关键,应是在于理念世界(或者苏格拉底的定义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野。这种有知或者指的是对于理念世界的把握能力,而未知指的是大部分人走上了错误的意见之路,就如同卓越的政治家所做的一样,可能可以符合美德,合上音乐是因为音乐跟上了演奏者,而不是演奏者跟上了音乐。 于是接下来应该走向一个论断,既然美德能带来有益的东西,而人们不会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所以一个人若是不按美德行事,则是因为它无知。 插入:在这里,其实也可以同样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美德)是超越于现实世界的,而那些无知的政治家没有这样的把握,只关注他们的城邦政治。 4、助产术: 按照上面我的话,助产术应该是苏格拉底所认为的通神梯,把无知者从现实世界拯救出来,看到理念世界,从而追求真正的美德。 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断的追问是什么,它的定义是什么。 具体的方法就是: 1)诘难,询问然后反驳,又让对方陷入矛盾。 2)让对方修正意见,顺着对方的思路继续诘难。 3)达到真理(理念世界)。 5、结尾: 从2的神的认识结尾,这种认识的或许就是认识到理念世界,对理念世界的认识。也许在苏格拉底那里,感受到了城邦秩序与语言秩序(理念秩序)的分离,他或许意识到,所谓完美的城邦秩序建立在理念之上,但我们无法去真正的触及那个底,只能顺着它而行,使用正确的意见。 或许正是如此,才在美诺篇中表现出这种无奈和结尾。

附:美诺篇简易 什么是美德? 1)各种善行是美德,如扶老奶奶过马路、政治家妥善管理、维持家庭的和谐。(?) 不,这是一群的美德,它们不是因为它们的差别而成为美德,而是因为它们有一种共同的东西。 “美德和蜜蜂一样,即使它们数量、种类繁多,但是,它们都有单一的相同的形式,因此而被统称为美德。” 以此,美德的行为是不是应该兼有正义和克制? 当然! “那么,就同一个维度而言(具有正义和克制),所有的人类都很好,因为他们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而变得很好。” 2)美德是正义和克制(?) 但是就如同三角形之于图形一样,正义是不是只是一种美德? “我想,勇气是一种美德,节制、智慧、慷慨也是美德,还有很多其他美德。” 于是,我们现在找到了很多美德,但却没有找到美德。 ……苏格拉底的数学课堂,对形状、气味的讲解:颜色是形状发出的臭气,它适合用眼睛看,能够被感知。 3)美德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拥有获得美好事物的力量。 你觉得有人会渴望糟糕事物吗? 没有,即使有,也应该是他们认为美好的,但却糟糕的事物。 4)每一个行为只要具有美德的部分特质,就都能被称作美德。 你不能这样解答,用三角形去解答三角形就是在说废话。 “知的悖论:一个人要么无法找到他已知的事物,要么无法找到他未知的事物?他无法找到他已知的事物——因为他已知,也就没有必要去寻找;他无法找到未知的事物——因为他不知道要寻找什么。” 这当然不对,你当然知道灵魂不死,而轮回转世,所以人要尽可能虔诚的过活,“灵魂不朽,轮回新生,见识过这世上和地狱的万物,没有什么是它不知道的;这样,它能回想起它曾经知道的事物也就不足为奇,包括美德和其他事物。” “总体而言,搜寻和学习是记忆。” 随后,为了验证这句话,搜寻和学习只是在回忆,苏格拉底教授一个奴隶孩子几何学。这个场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应该才是最适合的谈论方式,他曾未学习几何学知识,但却能回忆起。 ……具体去看书吧, 结论就是: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知识并非来自于传授,而是源自于提问。他会自行恢复对这类知识的记忆? 美诺:是的。 苏格拉底:找到自己内在的知识难道不是记忆吗? 美诺:当然。 …… 苏格拉底:那么,如果关于真实的真相总是来自于我们的灵魂,那么灵魂将不朽,这样你就应该经常大胆尝试挖掘并回忆你当下并不知道的知识,亦即进行回忆,或更准确而言,把它及时回想起来。 后半段:苏格拉底被美诺打断,没了耐心,开始回答美诺问题。(美诺一直在问美德是先天的?还是习得的?) 他们又回到了美德,说:美德可不可教的问题,必须运用假设。 “如果美德不是知识的一种,那么它是可教的吗?即有可能被回忆吗?” 首先,只有知识才能被学习,如果美德是知识,才是可教的。 假定美德是美好的事物,如果说知识只包含美好的事物而不包含不美好的事物,美德是知识的一种就是成立的。(美好的事物是有益的事物) 所以接下来会说有美德的人(好人)是能从中获益的。 …… 之后的问题就是讨论:那么谁可以教授美德,提出前提,如果要教授美德,应该有老师和学生。 同时举例说:一个有美德的人的孩子也不一定有美德,如伯利克里。(家长是孩子的老师)所以也就没有教授美德的老师。 从而得出结论,如诗人所说:美德在一些情况下是可教,但有些情况是不可教的。但是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美德似乎是不可教的。 之后他们又回到“有益”和“有美德概念的知识”这样一组关系中,我们说:好人(有美德概念的知识的人)会有益。 随后谈到了“正确的意见”和“知识”,他们认为知识和正确的意见在指导力上起着同样的作用,但是意见只是转瞬即逝的,或许只有在一刻内是正确的,但当他们被固定下来,他们就成为了知识,所以“知识会留存,而正确意见不会。” 所以根据上面的分析,美德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是正确的意见。所以接下来,苏格拉底说:或许美德并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天生的,又或者如同神谕给予人们启示,让人们去做那些能称得上美德的事情,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又或者如那些有美德的,但却不能教授美德的政治家一样,能按照美德行事,但不知何为美德。 有点乱啊,最后再来梳理一遍后半部分: 1)如果美德是知识,就必然可教 但不存在能够教授美德的老师,所以美德不可教2)那么美德就不是知识。 因此看起来拥有美德的人拥有的不是知识,而是正确意见,因为正确的意见和知识具有同样的指导力。 3)所以,哪怕是真正具有了美德的人,对美德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领会,而只是如同遵从神谕一样,按照神谕去行事。 4)所以,如果这场讨论正确的话,美德不是出于天性,也不是源于教授,美德是来自神授,而人们却不自知。

哲学史笔记14 苏格拉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