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枪械到卡车:斯太尔的今生今世
部分内容摘自《卡车之家》部分图片摘自外网
1864年约瑟夫·沃内特创立了约瑟夫和弗朗茨·沃内特公司,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4年才将该公司以当地市名斯太尔市,命名为斯太尔股份公司,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圣-日耳曼和平条约禁止生产武器,使枪厂濒临破产的边缘;于是斯太尔开始了造车历程随时时代的发展斯太尔公司再次开始了枪械制造的征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AUG突击步枪




当然,在重工和汽车制造领域斯太尔也是很不错的;二战时期的斯太尔涉及了当时所有重工制造,其中二战期间德军装备有一台很具有传奇色彩的载具:斯太尔1500A汽车

为了弥补卡车行业的空缺,斯太尔基于二战开发的270系列卡车,重新设计出了斯太尔370然而却在生产没多久后便停产了,取代的是斯太尔380型汽车,这也是斯太尔制造的第一台柴油卡车,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斯太尔WD413直列4缸5.3升85马力柴油发动机;1953年斯太尔公司对斯太尔380的驾驶室重新设计,驾驶室本身的细节和1500A仍保持不变;不久后右研发了它的升级版480和580系列卡车,他们都在斯太尔WD413上改进了的WD413C直列4缸发动机,相对比初始型号的85马力WD413C提高到了90和95马力车辆可靠性也相对有了前者一些提高;驾驶室也有改进



随着公路运输行业的要求逐渐提高,,对车辆的运载量相对来说要求更高,早期的480和580系列也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于是在1958年斯太尔推出了第一台6缸柴油卡车用发动机,最初计划使用WD613柴油发动机,可是由于发动机体积太大的最后还是决定使用6升的斯太尔WD609发动机并且装配在斯太尔586系列卡车上;斯太尔586取代了斯太尔580的六轮卡车,并且采用了全轮驱动的驱动形式,1961年斯太尔在对586基础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推出了586z该车有效载重量为7吨并且推出了牵引车,自卸车等多种型号;斯太尔586的制造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而说起斯太尔的平头柴油车还得从1959年说起,被命名为斯太尔680驾驶室整体相对前者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舒适性还是实用性又相比前一系列提高很多特别是平头的设计提高了一个档次意味着可以运载更多的东西;发动机依旧采用斯太尔586上改进的WD609C发动机;之后斯太尔依旧推出了几款该款车型装配了WD609系列发动机命名为780和780E,再后来的斯太尔880系列卡车很大的一部分改进是在发动机方面,装配了更先进的斯太尔WD614直列6杠8.1排量的柴油发动机,而880Z自卸车载重量算是最大的一台,最大载重量达到了19吨也可以算得上是880的一个加强型号达到了180马力;这也许是当时斯太尔公司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也算是斯太尔出的最后一台老式车型;然而斯太尔的辉煌才刚刚开始


60年代末期,斯太尔力求与欧洲各大先进汽车制造商寻求合作却四处碰壁;于是斯太尔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力更生并制造现代化的主流卡车来取代680-880系列卡车,这个决定可以说影响了世界,甚至改变了中国为中国汽车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68年斯太尔90系列卡车驶下生产线,一个全新的传奇就此开始书写
斯太尔90系列卡车拥有高大的驾驶室,宽大的挡风玻璃提供了良好的视线,充满棱角倾斜的驾驶室也成为这台车一个显著的特征,相信大家一定对他很熟悉,车辆标准配备一个天窗;不对称的面罩格栅设计堪称经典;而右边几个STEYR大字清晰可见,上面的靶标似乎记录着这家老牌公司的历史驾驶室的面罩可以掀起来方便维修;这也是一台模块化程度很高的卡车;集成了驾驶室卧铺,增加了舒适性;发动机则采用斯太尔自主生产设计的WD614直列6缸8.1升发动机,6.6升的斯太尔WD612发动机以及斯太尔WD815 12升V8柴油发动机


1978年神车斯太尔91系列诞生了!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斯太尔91系列从此取代了斯太尔90系列卡车,这台卡车也是使用了棱形倾斜驾驶室并使用了塑料面罩和前保险杠;驾驶室的隔热性能更好,驾驶室密封性也有很大改善,变得更安静和舒适;发动机也采用了新的WD615直列6缸9.7升增压中冷柴油发动机以及WD815 12L V8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



1986年,这家充满传奇历史的百年公司推出了它的最后一款中型卡车产品——斯太尔92系列;这也是斯太尔自主设计的最后一代产品成了斯太尔最后的辉煌,但是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美国陆军的载重汽车发展历史,不仅仅是美国,英国的ERF也采用了这款卡车的驾驶室也给中国带来了灵感;后来斯太尔卡车公司被德国MAN卡车公司收购;因此斯太尔卡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斯太尔卡车最后一款车型可能很多人却不知道奥地利斯太尔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名为STA的重型车;而这也是其所生产的最后一款挂着Steyr标志的重卡产品因为在它停产之后再也没有新的原版斯太尔品牌卡车推向市场,而原来的斯太尔卡车工厂则成为MAN公司的中卡生产基地;具有斯太尔卡车基因的STA重卡驾驶室前脸,也许算是欧洲进入21世纪后唯一一款左右前脸不对称的全新重卡车型了(之前中国引进的斯太尔卡车驾驶室依然在我国市场上受到欢迎,在中国依然有类似的新品推出)它在前脸设计上与姊妹车TGA有明显区别;斯太尔标志性的三道斜杠不规则的分布在进气格栅上Steyr英文标志位于挡风玻璃下侧非常醒目;保险杠造型上有工程车与物流车两种款式,物流版保险杠下沿更宽,大灯与转向灯之间有一定间隔而工程版保险杠离地间隙更高,灯具间隔更加紧凑





为什么说斯太尔改变了中国呢?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汽车工业严重缺重(载重8吨以上的重型汽车)问题我国组织了对重型载重汽车的仿制生产1960年重汽济南汽车厂利用外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黄河”牌JN 150型8吨载重汽车,实现了我国重型汽车工业零的突破;也拉开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序幕当时为了解决中国重型卡车的一个空缺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制造厂寻求了欧洲包括奔驰,沃尔沃,雷诺,斯太尔等几家载重汽车公司进行合作;经过无数次的测试最终决定引进奥地利斯太尔的91系列卡车因此在1983年12月17日中国和奥地利双方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而斯太尔车型则成为中国重型卡车在当时的主流技术平台也称为中国卡车不可磨灭的符号;当时不仅仅是引进了斯太尔16-40吨91型整车,同时还引进了美国伊顿变速器,西德采埃孚变速,转向机等;此车很快便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我的爷爷也有幸驾驶过他;重汽联营公司虽然经历了分家但三家依然保留了斯太尔卡车技术也都各自推出了改进后的斯太尔卡车,2003年推出了斯太尔奥龙曾一度成为国内热销车型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热销车型依旧难逃被新技术碾压的命运,十多年后奥龙也停止了在国内销售,但却为中国的卡车制造与国防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军用汽车发展经历了第一阶段:从无到有取之于敌;第二阶段:从依靠进口到仿制;第三阶段:自力更生的“第一代”军用汽车;顺利到达第四阶段:“引进技术”带动“第二代”军车研发,中国中重型军用汽车板块主要引进斯太尔和奔驰技术在第二代军车重型车项目中规划了5吨级,7吨级和12吨级三个车型;主要依托于引进的军民通用性极强的斯太尔技术进行研制;开始是从7吨级车型开始;因为斯太尔91技术中7吨级军车已经很成熟,陆续被加拿大,奥地利和瑞士等发达国家陆军选用;7吨级车项目开始阶段主要是奥地利生产的1491.280/K34/6×6车型的总成零部件进行SKD总装;90年代初SX2190最终通过了国家定型试验;15吨级国产军用重型越野汽车--陕汽SX2300越野汽车








虽然那个纯正的属于斯太尔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仍然在各家手中继续发扬光大并继续换代升级,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感谢斯太尔对中国汽车事业的帮助,如今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不断发展,也愿国产车在未来的道路能走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