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纳兰容若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注释】
翻乐府:指填词。翻,按曲调作歌词。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萦怀抱:萦绕在心。
谢桥: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译文】
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赏析】
这是一首爱情词,抒写对情人的深深怀念:是谁在翻唱着那凄凉幽怨的乐曲,伴着这萧萧雨夜,听着这风声、雨声,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让人寂寞难耐、彻夜不眠。在这不眠之夜,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萦绕在心头,让人或睡或醒都如此无聊,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谁翻乐府淒凉曲”算是纳兰词中的名句,看似平白易懂,却于深处暗含波涛汹涌的愁绪,句中的“翻”字,是演奏、演唱的意思。“乐府”是诗体名,最初的时候是指乐府官署从民间采制的诗歌,后来将从魏晋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能够模仿乐府诗的古体诗歌都称为乐府。宋朝以后的诗歌、散曲、词、剧,能配乐的都称为乐府。
谁在唱着那些凄美的歌曲,歌声萧索,居然令“风也萧萧,雨也萧萧”了,而且还凄凉到彻夜无眠,“瘦尽灯花又一宵”了。古人的烛火一般是用羊油做成的,烛芯烧着的时候,有时侯会发出小小的爆裂的声音,像烟火一样。
所以,在这里容若会用“灯花”来描写,美丽的词汇既能增加词的美感,又能写出意境。这相思也有分类,容若的相思就如同燃烧的灯芯,模模糊糊,道不清真切,却是持持续续,烧不尽相思。
上片写完相思的凄凉,下片便转而写无聊的现状。“不知何事萦怀抱”,思念到深处,依然觉察不出什么事情才是牵绊自己思绪的“罪魁祸首”。凄凉的心境令自己整夜无眠,而无眠之夜里,无谓的相思,更是令自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了。
词写到这里,意境接近尾声,只是读词的人还是不甚明了,令容若凄苦而又无聊的女子究竟为何人?可能是为了解决读者心中的疑惑,也或许是为了回答自己这一整夜无聊的思索,容若最后一句便交代为 “梦也何曾到谢桥”。
收笔之句似乎在字里行间悄悄透露了这位不知名的女子的倩影。末尾处的“谢桥”是说谢娘桥,古人用“谢娘”来指代心仪的女子,而“谢桥”便是由谢娘衍生出来的美丽词汇,指代佳人所住的地方。
一场古时候的思念,一个谢娘的故事,或许思念真的是从一座谢桥走向另一座谢桥,在不经意间品味思念似醉非醉的感觉。容若的词,无人能够真正诠释,但这也正是容若词的魅力所在,因为不懂,所以悲悯。因为每个人的梦中,都有一份得到却又失去的美丽。
摘自《纳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