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X70 Pro+影像体验:扎实迈出自己特色的旗舰

我拿到的是vivo X70 Pro+皇帝版,本回复的内容由“个人建议买哪个”,“皇帝版影像实战体验”,“外观”以及“个人看法”四块组成,内容有点多,我尽量精简文字,争取让你在8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浏览完。
自从年初被vivo X60 Pro的外观(尤其是后摄模组鲜明的“云阶ID”外观),色彩表现力,T*镀膜抗眩光能力以及微云台的防抖能力(夜景拉光轨)等综合影像素质表现所惊喜之后,我就开始想:年底的vivo X70系列,(在影像方面)还会有什么进步空间可以操作。
在分享体验之前,我说说皇帝版vivo X70 Pro+和大杯vivo X70 Pro之间的主要差别与选购建议。
先上图:

微云台雨露均沾(Pro/ Pro+均有,Pro给了主摄,Pro+给了超广角)
蔡司专长的并且也可能是业界最大光圈(达到了F/1.6!)的2X标准人像焦段具有实时多通道并行处理能力的V1影像芯片
蔡司多种镜头焦外模拟(Biotar/ DistAGon/ Sonnar/ Planar结构)
当然,作为超大杯的皇帝版也该有自己的威严,证明自己的定位,影像配置方面两者的差距主要在日常用到最多的广角和超广角镜头上,但其实X70 Pro+皇帝版的优势还不至于影像系统。
采用E5发光材料,峰值亮度1000nit,局部峰值亮度1500nit的120Hz LTPO WQHD屏幕,55W有线闪充,50W无线闪充,360度水平线防抖,大体积X轴线性马达,立体双扬声器,IP68防水,萤石AG工艺,高级素皮,陶瓷云窗,USB3.1接口。
这些关乎体验的项目,要么Pro差一截,要么干脆没有,明显的配置差异(尤其是屏幕素质,双主摄差异,低色散玻璃,360度水平线防抖,双扬声器,X轴马达和IP68防水)在我看来,两机同容量配置的差价不会超过2000元,所以对看重体验的朋友来说,皇帝版(vivo X70 Pro+)反而更值得购买呢!
言归正传,作为一名摄影发烧友,这次vivo X70 Pro+的影像体验着重于手机的以下方面:
色彩表达与色散抑制(超高透低色散玻璃+vivo蔡司联合调优与自动白平衡的风格探讨);
抗眩光能力(T*镀膜技术以及SWC镀膜工艺真的有用吗?);
人像中焦的成片品质(环境色与肤色的表达是否能兼顾?与蔡司合作研发的模拟虚化效果好用吗?);
视频Log后期能力;
微云台防抖能力(拍照)与夜景拍摄画质(V1芯片);
UI感受与专业模式下的人机体验。
下面就进入第一个子项:色彩表达与色散抑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只有vivo X70 Pro+配置了高透低色散玻璃(主摄),所以该环节的体验只适用于Pro+版本。


vivo X70 Pro+拥有出色的白平衡水准,色彩表达浓郁,质感与细节表现优秀,十分讨好眼球,尤其对于RGBY(红绿蓝黄)这四种颜色的再现真是十分到位,浓郁但又不会过于艳丽,视觉上很讨喜。
在高反差工况下,得益于高阿贝系数镜片的光学优势,vivo X70 Pro+的主摄具有十分出色的倍率色差(紫边)抑制能力,即使高反差边缘(强光与暗部的交接处),依旧干净,没有紫边出现。

不仅如此,超广角同样也具有不俗的色差抑制能力,在风景与室内拍摄时都能产出较为纯净的色彩与良好的反差,而且畸变很低。


第二个子项:抗眩光能力

vivo X70 Pro+广角主摄的抗眩光与抗鬼影实力表现出色,光斑与鬼影表现属于顶尖,超广角略差一些,但在业界也算一流水准,在靠近光源,逆光或是夜景拍摄时,尽量使用广角主摄,会获得色彩与细节更为扎实的照片。
第三个子项:人像焦段拍摄
这是个工况相对恶劣的环境(低光+逆光+混合光源),即使如此,vivo X70 Pro+(Pro同配置)的2X中焦镜头依旧能产出色彩与反差鲜明的照片,同时得益于较大的像素面积(1.22微米)与F/1.6大光圈镜头,中影调区的皮肤细节与色彩再现也不会因为暗光下的低信噪比而显得沉闷与脏乱。

和蔡司联合研发的模拟焦外也十分有趣,我选择了经典的Biotar,和Sonnar镜头滤镜,这两种焦外各有特色。


Biotar是典型的复古“旋转气泡”焦外,而Sonnar则是柔和化开的浸润式焦外,各具特色。这个功能在氛围感强的工况下,利用好了确实有“锦上添花”的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人像模式下的虚化不仅品质不错,更重要的是“气色”与“磨皮”都很有功底,在避开睫毛与发丝细节的同时,保留一定的肤质,而廉价的“塑料感”,这就比较难得了。

第四个子项:视频拍摄时的Log体验
和某些机器给了Log,但只有8Bit色深录制不同的是,vivo X70 Pro+在开Log后会以10bit色深(8bit发色数的64倍)录制视频(码率65+Mbps),我们来对比下Grade前后的视频截图,会发现高色深带来的层次感对后期调色是很有助易的:


第五个子项:微云台防抖能力与V1芯片加持下的夜景拍摄体验
vivo X70 Pro+的微云台配置对喜欢手持拍摄的用户来说是个重大利好,由于镜头与传感器绑定浮动,共同防抖的缘故,所以不会发生像电子防抖那样裁切画面视角且损失画质的情况。在手持工况下,ISO50 1/2秒的快门难不倒vivo X70 Pro+,很轻易地就能拉出光轨。

微云台出色的防抖能力在室内拍摄静物或景观时也能帮助拍摄者降低感光度,提升画质。
即使是2X中焦,OIS也能很可用的抖动抑制能力,在实战中,1/15秒手持的出片率非常高。

独创的V1芯片具有高速处理并发数据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用户可以在暗光工况下(快门速度低于1/20s)依旧可以观察到近乎所见即所得的取景。由于信息串行处理的局限,大部分传统手机构图时的取景亮度在快门速度低于1/10s之后就不再继续变亮了(以我的Mate40 Pro为例)。

而vivo X70 Pro+可以将这个极限拓展到约3.2秒!(观察极限约拓展了5档)这对于喜欢拍延时,风景等长曝光用户而言无疑是个利好。

不仅如此,在夜景拍摄时,V1芯片与主芯片的ISP是可以共同参与降噪与提亮的,也就是说视频拍摄的素材会经过两次降噪与两次提亮,相比传统的单ISP方案,理论上可以获得噪点更少,亮度更高的画面。


可以看到即使在暗部(建筑背光部位以及夜景天空),彩噪与灰噪也得到了良好的抑制,可以产出较为纯净的照片。
第六个子项:OS、UI
对我来说,全新改版(穿越平行视界)后的OriginOS以一种清爽,流畅,高效的面貌站在我面前。清爽指的是低饱和+半通透视觉元素被松散而又规整地呈现出来;流畅指的是跟手度良好,响应及时,反馈动画/动轨等细节也做得很细腻。

高效指的是“镜头包”的出现让我可以随时调用,还能自定义常用功能,这对于宠物,孩童,街拍,抓拍十分有利。

专业模式下的标识足够鲜明,而且拨动刻度时,X轴线性马达传来震动感也十分解压,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手动白平衡模式不止可以干预画面地色温(黄蓝),也能干预色调(品青),可以帮助拍摄者更细致地调节画面色彩,这是很多品牌没有做到的细节。

我收到的是“至黑”配色的vivo X70 Pro+: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后盖上半部区域,vivo起名为“陶瓷云窗”,是一种颇为大胆的双主色双材质碰撞设计,由黑色的影像模组带出高度,随后向右拓展并收敛高度形成一大片镜面区域,和小米11Ultra的全平的凸起不同,vivo X70 Pro+利用了高度差与材质差,结合略有色差的内框设计,让这整一大片的深色看起来并不单调乏味,加上标注字,蔡司图标(小蓝标)与点睛红(T*镀膜ICON)的疏密布局,显得很耐看。


在我看来,如果华为P50 Pro后背走的是温婉静谧路线,那么vivo X70 Pro+就是干净的雅致风,元素多,但利用疏密布局与体量控制规避了杂乱的情况,很有当年日本杂志的排版风格。
总的来说,这次的体验让我十分开心,因为这是一款从外观,到内在都颇为扎实的作品,最让我欣慰的是,随着时间推进,不仅仅是vivo自己的向内探索(V1芯片),而且在向外方面,vivo和蔡司与供应链合作的成果也开始逐渐落实,在vivo X70 Pro+上已经看到了很多之前未曾在国产品牌上普及的工艺:
比如阿贝系数达到81.6的高透低色散玻璃(为将来大面积传感器奠定基础),高透抗眩光的蔡司T*镀膜,低反射SWC镀膜技术(用于镜头模组前端的保护玻璃,可以帮助降低炫光与光晕发生的概率,改善暗部反差提升观感),低反射ALD镀膜技术(原子多层沉积工艺,用于镜片模组),有效降低花瓣鬼影的色素旋涂工艺(目前也就Apple用的IRCF)等。相信随着技术消化与合作演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出现,也会有更多的中端机享受到技术红利。
这也是我为什么欣慰的原因,vivo已经把握住了适合自己的路。对外,与尖端光学团队联手,与优秀的光学物料和光学工艺拥抱;对内,研发独占芯片,维持微云台,维持基本统一的ID风格,让自己的特性标签逐渐深入人心。
哦对了,文末差点忘说了,vivo和肖全合作的“肖全滤镜”,是真的舒服,强烈推荐给想尝试黑白拍摄的朋友(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