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零零碎碎及其对于现在的想法

明明是8点的飞机。我真的睡不着。等到5点的时候出宿舍,我就打车去机场。我找了李志、山口百惠、梅艳芳、萨克斯演奏的视频来看。看了好几个小时。《天衣无缝》接近尾声,可是我只想看到资历群被打倒的样子。无情无义的人才可以成功?没人性。角色塑造很厉害。可我不喜欢这个没有啥人情味儿的角色。
我在看李志跨年直播的那场cut《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人和我说话》。小提琴的声音让我着迷。电子琴演奏调成模拟钢琴的声音。——我看着琴,想到楼下曾经的邻居。她每天晚上八点准时开始练琴。她是我幼儿园同学。后来高三又是一个班。不过她那个时候是美术生了。小高考补考那段时间,来学校补课。
我们那个时候的高中生,尤其是觉得自己长得漂亮的女生都喜欢和长得还行的男生打情骂俏。还流行叫男生“爸爸”。还是男生主动要求的。恕我看不懂这种操作。莫名反感那种惺惺作态又非主流的打扮和行为。
那个时候我们班的艺术生,偶尔出现在教室的后排,见到的就是:女生披着长发,男生把校服拎在手上。一副潇洒又无所谓的模样。
说真的,像在我借读的这所高中,管理和监狱一样的高中。每天除了窒息,就是查校牌,查校服,跑操,喊口号,喊的不响亮就站着喊一节课。非人待遇啊简直。
更让人疯狂的是,卫生间的位置不够用。排队这就算了,蹲坑还没有门。没有任何遮挡。大家习惯了,也就熟视无睹吧。也只能,熟视无睹。又不能忍着回家去解决,真的憋不住。
高中的英语课我真的好像,从来听不懂。我每次都是买王后雄的那个辅导书。把课后答案誊抄上去,写得工工整整,漂漂亮亮,上课,像一个白痴。人又懒惰,不肯背单词。太差了。真的很差。
每周六周日,我都会去补习英语,数学。去老师家辅导。 每次发几张讲义。做题。讲解。挨个讲解错题。就觉得好像自己来回奔波风里来雨里去就很辛苦,以为就会有提高。
——也许只是,对我自己的安慰。对我妈妈的安慰。其实我妈妈很清楚她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准。只是,妈妈从来不会疯狂打击我。只是一直在陪读和鼓励我。
高一有一次晚自习,下楼踩空了楼梯,脚崴了。一个骑电瓶车的走读同学,送我回家。因为我家是租房子在学校附近的。平日里,我都是步行上学。
我在的高三班级唯一几个考上本科(也就是当时分本一本二的那种本科,不包括本三,因为本三学费是16000左右,现在怕是更高了,不过现在的本一本二合并为本一,本三改名成了本二)的同学,有一个男生在江苏警官学院,一个女生在当时的徐州医学院,现在应该是叫徐州医科大学。一个复读的女生去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一个复读的女生去了本地的师范学院。一个复读的男生和我一个大学,不过学的会计,我们不是一个系。大部分同学都是本三,专科。不过很多同学学的都是家长要求的专业——毕业了好动用关系就业或者子承父业/母业。
高二的同桌,直到现在仍然有联系。高一的同桌结婚生了小孩。高三的同桌在考公务员。不过也继续着自己临时的工作。
学校也有人考上铁道警察职业学院此类的,这类比三本其实更好找工作一点。有一个高二的同学,现在在派出所做民警。但是说真的,每次看到他发战友牺牲,遗腹子出生这样的消息。确实让我感受到,平安生活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危险随时存在。
昨天看到朋友圈,现在的同级同学里的一个女生。坐出租,被司机吐槽了。主要内容是:24岁25岁了,不去找对象、结婚,念什么书,女生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还不是要会洗衣做饭带孩子之类的逼逼叨叨没完没了。比亲戚还烦的直男癌出租车司机大叔应该也是广大女性同胞讨厌的类型之一了。还吐槽她衣服穿的不合身。
——妈耶,管的真宽泛。
突然又想到那个高一学霸,他每门课程都是学的很好。周考,月考,期末考试,都是95以上。当然语文也是中上水平,毕竟有作文,不容易得到满分。后来分班,他去了尖子班。高三分班他又去了尖子班的A班。最后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的临床医学,又学了音乐,修了两个专业。
接着,我们在三本的人,忙着考研的时候,他又推免了硕博连读。
差距一旦在高考拉开。仿佛越来越远。无法追上,还沾沾自喜,满足现状,不知进取。我觉得我没救了。
很多招考信息,要求就是,一定是对本科有211/985/双一流这样的要求。因为高考是很多人的成绩一个直接的体现。虽然后期,逆袭或者追求上进的人确实不在少数,可是,相比这一张如今看来相对最公平的试卷。考研现在专业课很多会有历年真题的重复。公共课押题压中近年的热搜不断。——不要误解我的意思,科研当然不容易,我只是说笔试,高考也许更公平一些。
高中可能也许是为了学习,最单纯的一个目标。但是曾经的很多人,都没有参透奥义。没有可逆人生。谁也不知道往后的路竟然越来越难。
而在大学,这个最应该去努力学习专业理论,并且需要利用寒暑假去接触专业实践,甚至学习更多实操技能的几年,因为高中的压抑痛苦,到了大学却也完全放任自由;没有了高中模式的督促,挂科或者违规的事情也频频出现。
——我们都把世界弄颠倒了。
初中一个同学,去上了中专,她有钢琴特长。又专转本。如今,成了正儿八经的钢琴老师。高中毕业那会儿啊,聚会。她就已经带课好几年了。一个小时200块钱。而我们还都跟父母伸手要去参加同学聚会凑份子钱。
如今看来,不论是学位的优势,还是你有什么学术成就。生存就得有一技之长。是你学的专业,或者是你热爱的兴趣。亦或是你特地为了某一份高薪水而现学现用的手艺、技术等等。
这个世界很有意思。这个社会在我们国家也是有着特色的潜规则。也许是全世界默默统一的差不多的潜规则,也许是我们特色的。
老师经常说,教学生,像种韭菜。一茬一茬的。割完,你的成长完成了。你好不好,也就是你自己的事了。而他们有新的韭菜要照料。你就这样了。
我高中,除了几个同学和一个老师之外。其他的,从无联系。从无聚会。从无见面。这是一段不肯消失,我又执意遗忘的岁月。
